★ 陈文修 张永臣 张春晓 贾红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山东济南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山东济南5000)
百会,首载于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卷三·头直鼻中人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中,即“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後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1]关于其主治,《针灸甲乙经·卷十·阳受病发风第二》曰:“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2]《针灸资生经》曰:“百会百病皆主。”[3]《针灸大成·卷八·诸风门》曰“凡患风痫疾,发则躺仆在地,灸风池、百会。”[4]本文应用中医文献学和现代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对清代和清以前大量的针灸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并分析百会的古代临床应用状况,以期为当今临床及科研提供借鉴和参考。
1.1 源文献的选择 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第四版)[5]收录的1000部医籍为线索,分别以百会、三阳五会、天满、泥丸宫、巅上为检索词,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检索,参照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纸质书籍进行文献条文的校对,将检索所得的条文录入到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中,进行文献的数据仓库管理。
1.2 文献条文的纳入
1.2.1 纳入标准 (1)百会单穴治疗病证的条文;(2)百会配伍应用治疗病证的条文;(3)百会治疗疾病的相关医案及针(灸)药并用相关条文。
1.2.2 排除标准 (1)百会指“百”和“会”两个独立的词;(2)百会用于定位的条文;(3)百会作为病变部位的条文;(4)关于百会归经论述的条文;(5)关于百会穴性论述的条文。
1.2.3 剔除标准 (1)日本或朝鲜等国家在传播中医针灸的过程中所著的针灸著作中的百会穴条文;(2)民国及其以后的针灸著作中的百会条文。
1.3 数据仓库的建立
1.3.1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1)针灸处方中对腧穴的描述存在大量的“异穴同名”、“同穴异名”的现象,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 - 2006)》[6]、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7]和《针灸经外奇穴图谱》[8]进行腧穴名称的规范。(2)由于时间久远的和空间地域的差异,不同古书籍条目中记录的病证各不相同,包含了不同的症状性描述、病证名等内容,参考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 断 学 》[9]、《中 医 内 科 学 》[10]、《中 医 外 科学》[11]、《中医妇科学》[12]、《中医儿科学》[13]、《中医骨伤科学》[14]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五官科学》[15]对病证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
表1 百会单穴主治中医各科病证
1.4 统计分析 运用SPSS16.0对百会穴古代临床应用数据仓库中的单穴和配伍主治病证、配伍腧穴和刺灸法进行统计分析。
表2 百会配伍主治中医各科病证
1.3.2 百会应用数据仓库的建立 百会临床应用数据仓库由百会单穴应用数据仓库和配伍应用数据仓库组成。按照书名、朝代、作者、原文、主治病证、科别、刺灸手法对百会单穴主治病证条文进行筛选和提炼,建立百会单穴应用数据仓库。按照书名、朝代、作者、原文、配伍主治病证、科别、配伍腧穴、刺灸手法,建立百会配伍应用数据仓库。应用Microsoft Access2007进行数据仓库管理。
2.1 百会单穴主治病证 检索出百会应用的相关古代著作165部,纳入条文1 003条。百会单穴应用条文175条,主治病证共计73种,总频次为557次。主治中医各科病症具体见表1。
百会单穴主治优势病证,以各科病证在文献中出现的平均频次为界,大于或等于平均频次的疾病作为百会单穴主治的优势病证。据此,频次大于或等于8次的为百会单穴主治优势病证,共计22种,即头痛(45次)、惊风(39次)、中风(32次)、痉证(30次)、癫狂(25次)、痫病(23次)、健忘(23次)、眩晕(23次)、心悸(19次)、脱肛(19次)、鼻塞(19次)、小儿脱肛(18次)、泄泻(17次)、少阴病大承气汤证(16次)、疟疾(12次)、虚劳(11次)、夜啼(11次)、郁证(10次)、子宫脱垂(9次)、耳聋(8次)、厥证(8次)、饮酒面赤(8次)。
百会单穴优势主治病证从侧面反映了百会的功效可谓“升”、“降”、“静”、“动”四者兼备,既可益气回元、升阳举陷以疗虚劳、小儿脱肛、泄泻、子宫脱垂之疾,又可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以除头痛、眩晕、痉证、惊风之疴;既可醒脑开窍、益髓聪耳以疗中风、癫狂、厥证、鼻塞、耳聋之病,又可安神定志、养心益智以解健忘、夜啼、心悸、郁证之忧。
2.2 百会配伍主治病证 百会配伍应用条文828条,主治病证共计106种,总频次为881次。百会配伍主治各科病证具体见表2。
2.3 百会配伍主治病证和百会单穴主治病证的比较 百会通过与其他腧穴的配伍产生“协同”的配伍效应,扩大了百会穴的主治范围,在各科中百会穴的配伍应用的频次和主治病证数目均较单穴应用增加。两种不同的腧穴应用方式相比,百会主治中医五官科的病证数目的差异最为明显,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病证次之,具体见图1。
图1 百会穴单穴和配伍主治病证数目的比较
2.4 百会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不同腧穴之间的配伍产生不同的配伍效应,对百会的主治病证进行了扩充,参照百会单穴主治优势病证的筛选方式,进行百会配伍主治优势病证的提炼,频次大于或等于9次的为百会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共计21种。按照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列举如下:中风(125次)、头痛(70次)、黄疸(66次)、厥证(51次)、痫病(48次)、癫狂(38次)、脱肛(28 次)、惊风(26次)、疟疾(26次)、眩晕(22次)、痉证(20次)、小儿癫痫(19次)、小儿脱肛(16次)、热病(15次)、耳鸣(14次)、目赤肿痛(12次)、呕吐(12次)、痢疾(9次)、鼻塞(9次)、脚气(9次)和心悸(9次)。百会配伍主治优势病证以“元神不足,髓海异常”所导致的厥证、痫病、癫狂、中风、头痛、眩晕、惊风等相关病证居多,为“心脑共主神明”理论提供了有力佐证。
为了获得各病证中百会配伍应用高频配穴,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尽量多的保留各配伍用穴,对百会配伍腧穴的频次进行分档处理,设定同频次的腧穴为一档,并参考以下计算公式:a=b/2(b为偶数);a=(b+l)/2(b为奇数),其中a为百会配伍治疗某一病证相关腧穴备选的频次档数,b为百会配伍治疗某一病证相关腧穴的总频次档数,最终筛选位于前a个频次档数的腧穴为优势病证的高频配伍腧穴。百会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和高频配伍处方见表3。
表3 百会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和高频配伍处方
2.5 百会腧穴配伍规律分析
2.5.1 与百会配伍的经穴分析 与百会配伍的经穴223个,总频次为4 223次,其中经脉的腧穴数前4位的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少阳胆经、督脉、足阳明胃经。其中曲池、上星、风池、合谷、神庭、足三里、大椎、心俞、囟会和人中为百会配伍频次居于前10位经穴。见表4。
2.5.2 与百会配伍的奇穴分析 与百合配伍的奇穴共涉及45个,总频次为205。其中频次居于前10位的奇穴为太阳(31次)、百劳(16次)、鬼眼(16次)、十宣(14次)、足大趾上聚毛中(13次)、足中趾尖(10次)、金津和玉液(9次)、夹脊穴(8次)、喉中两旁(6次)和两颊青脉(6次)。
2.5.3 与百会配伍的阿是穴分析 百会的配伍腧穴中阿是穴的频次为33次,阿是穴的取穴方式多样,既有“以痛为腧”者,又有以疮疡的阳性反应点为穴者。如《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八·痈疽门·发背》载“凡背疮初发,用针于肿焮处,循红晕周匝内,密刺三层出血尽,甚者百会、委中皆出血,后用阳起散敷之[17]。”
表4 百会配伍的腧穴和频次
2.6 百会的刺灸法分析 百会的刺灸法为灸法(222频次)、烙法(61频次)、针刺(23频次)、刺血疗法(36频次)、穴位敷贴(15频次)和温针灸(1频次),其中灸法的应用频次最多,灸法类型有艾炷灸(55频次)、药线灸(2频次)、隔姜灸(1频次)和天灸(1频次)。
古代百会施灸时多采用麦粒灸,艾炷如小麦大11频次,艾如绿豆大4频次,艾如苍耳子大2频次,艾如粟米大和米粒大各1频次。百会施灸时艾炷相对较小,与百会穴居之处毛发生长旺盛,皮肤稚嫩,灸之太过易损伤皮肤,进而诱发软组织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施灸的壮数是灸法刺激量的重要影响因子,古代医家注重灸法施灸壮数的选择。其中3壮、7壮、21壮、随年壮、9壮、49壮为百会穴最为常用的施灸壮数,频次分别为 43、27、11、11、10 和8。
百会针刺深度较浅,最浅为一分,三分居多,最深不过四分。“得气即泻”是百会主要的留针时间,如《勉学堂针灸集成·卷四·督脉流注及孔穴》载“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一名天满。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针入二分,得气即泻,可灸三壮[16]”。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统计学分析,检索出百会应用的古代著作共计165部,纳入条文条1003条,其中百会单穴应用条文175条,主治病证共计73种,总频次为557次,筛选出头痛、惊风、痫病、中风、痉证、癫狂、眩晕、健忘、鼻塞、脱肛、心悸、小儿脱肛、泄泻、少阴病大承气汤证、疟疾、虚劳、夜啼、郁证、子宫脱垂、耳聋、厥证、饮酒面赤共计22种单穴主治优势病证。百会配伍条文828条,主治病证106种,总频次为881次,遴选出中风、头痛、黄疸、厥证、痫病、癫狂、脱肛、惊风、疟疾、眩晕、痉证、小儿癫痫、小儿脱肛、热病、耳鸣、目赤肿痛、呕吐、痢疾、鼻塞、脚气和心悸共计21种百会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百会通过与其他腧穴的配伍产生“协同”的效应,配伍后扩大了百会穴的主治范围,在各科中百会主治病证数目和配伍应用的频次均较单穴应用有所增加。
与百会配伍的腧穴较多,经穴223个,总频次为4223次,其中配伍腧穴数前4位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54个,757频次;足少阳胆经32个,634频次;督脉23个,750频次;足阳明胃经22个,399频次;任脉18个,387频次。曲池、上星、风池、合谷、神庭、足三里、大椎、心俞、囟会和人中为百会配伍前10位的经穴。奇穴45个,总频次205次;其中居于前4位的奇穴为太阳、百劳、鬼眼、十宣。阿是穴也是重要的配伍腧穴。
灸法、烙法、针刺、刺血疗法为百会的主要针灸方法;其中灸法类型较多,有艾炷灸、药线灸、隔姜灸和天灸。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百会穴的针灸临床应用和科研工作者开展针灸机理研究提供循证依据,但与百会配伍腧穴的特定穴属性及其之间的配伍形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32.
[2]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7,47.
[3]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
[4]张缙.针灸大成校释[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41.
[5]裘沛然.中华医典(第四版)[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公司,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7]沈学勇.经络腧穴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8]郝金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9]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4]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5]裴景春.中医五官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6]清·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52.
[17]清·魏之秀.续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