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450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科学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方向,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河南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的中部大省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区。随之而来的则是国家有关部委“真金白银”的政策不断密集给力中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政策红利。这些利好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项目数量与投资额度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引发了诸多之变——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路径、发展质量等方面的变化,为“四个河南”建设①打下牢固基础。当前,河南全省上下正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的大好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作为中部地区“领头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河南借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初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目前中国唯一以航空经济为主题、进入国家层面的功能区规划。无论是从大局还是从大势来看,对于河南未来的发展都是巨大的利好消息,都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列为全省“一号工程”,并赋予航空港区省辖市级管理权限,这也意味着将对航空港区倾全省之力予以支持。可以断定,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对亿万中原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河南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三大战略规划深入实施,河南战略地位明显提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尤其是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规划批复、实施建设,郑州将全力打造千万人口的现代都市区,目前正在以交通要道、生态廊道、产业集聚区等六个方面为抓手,掀起新的城镇化热潮。届时,航空、物流、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会大幅度的增长。一切虽刚刚开始,但未来值得期待。
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逐步实施,中原这块热土再次成为国内外无数商家开拓发展空间,赢得无限商机的焦点。以郑东新区为代表的中原城市群城市新区快速发展,其综合功能和配套服务日益完善,资金、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供给相对充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早已成为投资兴业、承接转移的圣地,吸引了富士康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发芽,使河南的外经外贸呈现井喷之势。伴随经济建设焕发新活力,河南社会发展也被注入新动力。
随着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全省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一个载体、三个体系”②的完善,为河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河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新动力不断呈现,经济增长仍处于较快区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在较高平台上,总体延续了稳中有进的主要态势。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0%,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达到32155.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98.03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34元,同比增长12.6%。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河南全省已初步建成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及市县级产业集聚区,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2.7%,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
2013年夏粮产量在高平台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23.52亿千克,比上年增产4.92亿千克,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总产量571.37亿千克,连续10年增产。秋粮播种面积近7000万亩,比上年有所增加。主要经济作物、蔬菜等发展平稳,生猪、禽类养殖逐步恢复正常。市场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9.3%和10.8%,均高于同期GDP增速。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省城镇居民中10%最低收入户和10%最高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之比2010年为 1∶6.74,2011 年为 1∶6.54,2012年为1∶6.11,收入差距连续三年缩小。全省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支持河南“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成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全省大中小城镇体系日益完善。”这说明,加快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已成必然之势。
河南的城镇化率一直比较低,甚至赶不上广西、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省份。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42.4%,与“十一五”末相比,年均提高近1.6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0.5个百分点。根据河南城乡建设规划要求,从2013年起,全省城镇化率年均将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达到48%,2017年达到52%,2020年达到56%,从而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如图1)为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河南的新型城镇化,近日河南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关文件。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将激活并持续扩大内需,形成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图1 近年来河南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方面,为了摆脱城镇化水平低这一历史及现实困境,多年来,纯朴、厚重的中原人民始终怀揣着一个“城市梦”。从中心城市带动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河南推进城镇化的探索从未停歇。确立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地位,既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又是河南发展史上一次大胆尝试;另一方面,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方略要求我们:工业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产业的支撑作用更不能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的新型城镇化,承载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时代重任。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历史机遇已经来临,6000多万河南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城里人渐行渐近。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鼓励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既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型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当前,全省各地人口集中态势日益凸显,人口集中步伐加快,呈现出人口流动活跃、人口流向多元且主要流向县城以上、吸纳人口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城镇人口新增数量呈逐步加快态势的特征。从年龄结构看,劳动适龄人口继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体;产业集聚区吸纳人口快速增加,成为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举家外迁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一大特点,未来农民工家属将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见表1)与此同时,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成了一对互相促进的积极因素。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982万亩,约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30%,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势头正劲。
表1 河南省商丘市某区农业人口流动情况
虽然河南的城镇化率较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但在城镇化率上要赶超全国前列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毕竟河南是产粮大省,这是中央对河南的既定任务。但是,即使按照最基本的年均1个百分点的递增速度,每年都要有100多万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当前全省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来看,依然无法容纳如此之大的流入人口。即使是5年后达到了全省城镇化率50%的阶段性目标,依然会有超过5000万的人口滞留在农村。显然,单纯依靠赶农民进城以及单纯依靠城市扩张的传统路径是难以为继的。基于这种考虑,河南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并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趋势不可逆转。目前,全省各地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探索并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河南全省各级财政仍然将大量财政投入到民生领域。尤其对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增长十分明显,成为提高居民待遇水平的有力支撑。
河南省继续将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支农惠农、环境治理、社会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列为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并全力推进落实。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省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重点帮扶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残疾人、创业人员等群体,并且重点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等十项计划,全省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以上。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建成10个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40个乡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全省保障房建设进展顺利,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年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0万套,其中廉租住房3.71万套,公共租赁住房22.04万套,经济适用住房1.86万套,棚户区改造12.39万套;基本建成30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万户。在洛阳、平顶山、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等6个省辖市的24个县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解决了14000多名教师周转住房问题。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环保部门研究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和灰霾天气应急预案。年内建成洛阳等9个省辖市PM2.5(细颗粒物)监测设施,年底前适时发布监测结果;淘汰或改造省辖市建成区天然气和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所有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升级改造及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进度,建成43个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0万吨/日。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三大重点群体,河南省出台一系列强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的积极就业政策,加强了产业集聚区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监测,并积极为重点企业招用人等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省内转移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产业集聚区吸纳就业的力量越来越强,在保持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由于全球经济放缓,我国也处在调产业结构、转增长方式时期,客观上会减少一些就业岗位,但从多方面信息显示,就业形势与往年比持平,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河南省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600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备了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对全省范围内300所城镇(含县镇)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扩容改造,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附属设施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布局与现有人口分布相吻合;通过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着力加快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的步伐。
全省进入社保制度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保覆盖面越来越大,受益人数越来越多,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不断得到推进。在初步实现全民养老的基础上,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普遍达到7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也提高至不低于8万元;至少2000万人用上“一卡通”社会保障卡;全省年内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力保100亿元;从2005年至2014年,连续十次为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或超过2000元(如图2)。并采取普遍调整和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科技人员和高龄人员等群体还将额外增资。退休前被聘任在企业技术管理岗位上工作的正高级、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月再分别增加200元、180元。进一步调整和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省城乡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平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15元和12元。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力争集中供养率达到47%,集中供养标准由2012年的2480元/年提高到3200元/年,分散供养标准由2012年的1500元/年提高到2220元/年。在机构养老层面,全省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
图2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增长情况
近年来,河南省十分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力争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福利保障方面,对已转移到城镇的农业人口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各项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30元。持续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全年为全省每个乡镇免费送一场演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全省每个行政村实施的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等进行补助,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600万以上农村居民和在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新建、改建县乡公路4000千米、农村公路连通工程1000千米,改造县乡公路大中危桥3万延米。实施45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00个乡镇体育健身工程,抓好50个新型农村社区全民健身工程示范点(老年人健身基地)建设。
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环境,近年来,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平安河南”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平安建设,并结合网格化管理,全方位创新社会管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外部环境。
通过开展平安单位、平安企业、平安市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家庭等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在全省各行业、各系统全面落实;根据治安状况和工作需要,建立弹性巡逻机制,全天候、全区域开展巡逻;将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小区保洁员、邮递员等社会力量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据各自的行业、职业特点,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治安防控中的积极作用;在各主要区域、重点部位全部安装技防监控系统,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活动,推动群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的新提升。
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所要管辖的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分专人在网格范围内实施24小时动态的全方位管理。小到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凡事都可以在网格内就地办理,一旦有突发情况,网格负责人会第一时间到场处理。随着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推行,河南所有城乡社区将全部纳入网格中进行管理,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当前,尤其把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农村社区,每一个社区自动生成一个单元网格,社区内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与城区一样全覆盖,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出现“真空”和“盲区”。通过遍布全省城乡基层的网格,广大党员干部的“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城之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且流动逐渐成为年轻一代主要的生活状态。随之而来的则是为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难题。为了解决流动人口相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难题,增强其归属感和幸福感,河南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以城市社区为载体,以居住地为依据,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管理,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建设,享受社区服务。对流动性较强人员的管理重点放在全面登记和分类管理上,建立“谁出租、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工作机制,将外来流动人员全部纳入“实有人口管理”;对常住人员、租住较固定的外来人员、重点人员,实行“以屋核人、人屋共管”。
近年来,国内外、省内外社会公众谋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望和要求普遍强烈;河南全省上下将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社会经济、追求安居幸福方面;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社会保障不断扩面提标,人民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通过打造覆盖河南全域的治安防控体系,来维护社会治安、提升公共安全感。尤其是近年全省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发生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事故。相对平稳的公共安全形势为河南省加快发展经济、加强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破除既有体制的种种弊端,避免人为的或者体制性的发展障碍。特别是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大变迁、大转型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体制变革、实现转型升级、激发社会活力,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全省范围内基本完成既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关停并转了一批不符合资质或严重亏损的报刊,提高报刊集中度,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完成了155家院团的改制和第一批39家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完成了省辖市、县区的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三局合一”改革;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形式,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成立了广播电视台。
近年来,有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河南经验,除了享誉全国的“义马模式”、邓州市“4+2”工作法、长葛市“社会法庭”、洛阳市的“三调合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之外,还有全省各地正在推广的网格化管理法等。其主要成效是,实现了从被动保稳定到主动创稳定的转变,真正做到了竖到底、横到边,实现了管理上的“无缝对接”。尤其是“社会法庭”的推广,用道德理念解决了法律不能解决又不好解决的问题,用法律尺度规范了仅靠道德不好规范的不良行为,用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土办法化解了一大批缠访闹访事件,社会效果极为良好。
针对新型农村社区这一介于乡城之间、非乡非城、亦乡亦城的新的社会区域,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商丘永城市的做法值得关注。永城市把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民理事会作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事会成员由村民代表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在村两委班子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践证明,该理事会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联结农民与村两委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酂城镇中心社区通过理事会做群众工作,开展拆旧建新,虽说旧宅基地拆除力度很大,然而在工作中不但没有发生群众信访案件,而且得到全体村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建设速度很快。城厢乡沱滨社区在住宅楼建设中,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事会统一筹款、统一进料、统一监督、统一结算,农民按成本价住房,让群众十分满意。如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事会机制在部分河南地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正在进行试点推广。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河南基层实现全覆盖,基层医改全面完成,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全省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全省各级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深入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药品采购机制、补偿机制等综合改革,已初步构建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的运行机制。在全省范围内,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改善基层人才不足状况,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药品安全水平,逐步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理顺医药价格体系;提高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医药卫生的监管。完善基本医保基金管理监督和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基本医保基金透支,保障基金安全。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行总额控制下的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总额预付等复合支付方式,通过改革,使城乡居民看病负担减轻30%以上。
近年来,全省各地市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落户的限制。比如,平顶山市起草并实施了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准予有稳定职业或固定住所的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同等享受城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险等政策待遇。其下辖的舞钢市开展了全市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积极进行一元化户口管理制度探索。在该市取消二元制分类,即农业与非农业的户口性质的划分、城乡户口的划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按公民的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平顶山市在户口迁移上实行户口准入制,有效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为在全市推行一元化户口管理制度积累了实践经验。再如,商丘市放宽企业设立集体户口条件,各类企业只要拥有合法固定的厂址和职工宿舍,并且用工在20人以上的,均可申请设立城镇居民集体户,为在非公有企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提供了条件。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一些不科学、不和谐、不可持续的负面效应和问题,集中释放于全省社会层面,致使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增多,社会治理难度加大。比如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征地、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热点难点问题不断集聚负能量,加上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造成社会治理压力重重。人口加速老龄化、高龄化时代即将来临,我们尚未做好应对准备。为此,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和深化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
这方面主要包括就业、住房等社会体制方面的保障措施。在就业方面,政府在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前提下,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尽力满足就业者的各种需求,同时,也要积极解决弱势群体在就业中的困难问题。政府不仅要加大社会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而且还要调动和整合社会上各种力量、资源,去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建立起让广大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增加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居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体的日常护理服务问题。
政府要建立信息发布公开机制,增强信息透明度,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全面、及时、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增强对社会舆情的敏感度、关注度,建立防范网络事件的预防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立信息、舆情的检测、分析机制,做到面对网络事件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主动出击,消除网上事件谣言生存的空间。
注释:
①“四个河南”建设即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和“美丽河南”。
②“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指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学发展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这是河南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河南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
[1]周春辉.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现代物流枢流中心城市[J].中州大学学报,2013,30(6):11-16.
[2]孙靓.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差异与技术选择时间演变分析[D].暨南大学,2013.
[3]蔡洪旺.论新型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有限主导[J].中州学刊,2013(1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