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阅读”的概念探析
董一凡
当今,许多学者对“功利性阅读”的概念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理解,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其内涵的要素,如利益、好处、需要、价值、特征、评价标准做深入的剖析,以至于得出“功利性阅读”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结论。为厘清这一概念的含义,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探析与梳理。
“功利性阅读”概念特征
“功利性阅读”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的阅读”[1],这一观点被图书馆界许多学者所认同。有的指出其具有一定危害性,诸如“会使人们的知识结构明显残缺”[2],“难以达到目的的焦虑,影响阅读的成效”[3],“忽略精神方面的提升”[4]等等不一而足;还有学者将各类型读者不同时期的阅读需求也说成是“功利性”,认为:“儿童读者是将阅读作为认识文字或灌输信息和知识的工具;在校学生是为升学、考试而阅读;在职读者是为晋升、评职而阅读;老年读者是为保健养生而阅读”[5]。这些观点,笔者不敢完全苟同。在此,试图将“功利性阅读”的概念、内涵、特征等要素做一点浅显的分析,必有诸多不当之处,愿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同行学者。
1.1 功利与利益
关于“功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功效和利益之意”[6],《辞海》的解释是“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7]1345,那什么是“利益”?《辞海》的解释是“好处”[7]4546,而《汉语大词典》对“好处”的解释是“收益”[8]。可见,“利益”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需要。由于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就有多样的、不同的利益。“利益”的分类标准有很多,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上分,有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从时间的角度上分,有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
“利益”是一种价值抉择,但不等于价值抉择,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价值抉择皆是“利益”。“利益”确有“好处”的涵义,但“好处”需要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好处”都是“利益”。所以,有学者将“利益”说成是“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9]。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但需要并不等同于“利益”。“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在现实当中,读者有多种需要,而且是无限的、广泛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心态条件下,读者对“利益”的评价、取舍是不一样的。“利益”与需要紧密相联,需要是多样的,“利益”也呈现出多样性。读者对物质需要的追求,就构成了物质利益的基本内容;对精神需要的追求,就构成了精神利益的基本内容。
1.2 利益的特征
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来源于人的本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利益”是客观存在的,有其固有的特性。
首先,“利益”是多样性的。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特定的社会关系。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中才有了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阶层利益、
国家利益等各种形态。
其次,“利益”具有价值的抉择性。“利益”在实现过程中,贯穿着读者所理解的具体内容。每个读者皆认为他自己的人生抉择是他的最大利益,然而人与人的抉择不同,对“利益”的理解则不同。当一个人在说这是他的利益时,他实际上在作一种价值选择;当人们在说这是公共利益或基本利益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肯定一种价值体系或正义制度。脱离价值构架的利益,根本不存在[11]。此外,对“利益”的理解,不仅取决于读者的价值取向,还受读者的知识、水平、能力的制约。随着读者素质等多方面的提高,对“利益”的理解也会逐渐深化。有的会先获得眼前利益,再获取长远利益;有的会将长远利益替代眼前利益;有的会舍弃一切所谓的利益。
第三,“利益”有逻辑上的“传递性”。例如:读者的愿望是A,而A=B,则B也是读者的“利益”,但B不是或未必是读者的愿望。“利益”有逻辑上的传递性,而愿望则没有。愿望是主观意识中一种自觉的、指向一定对象的要求,而“利益”不仅是主观要求的对象,而且是理性判定的一种标准。利益与愿望的区别在于:愿望的必要条件是主观要求,而“利益”除了主观要求外还有客观的标准。愿望可以是模糊的,“利益”必须明确;愿望是主观的,利益必须有客观依据。如阅读《高等数学教材》是读者的愿望,但读者只知道张三著的《高等数学教材》有用,而不知道李四著的《高等数学教材》同样有效。因此,可以说,阅读张三的《高等数学教材》是读者的愿望,是读者的利益,却不能说阅读李四的《高等数学教材》是读者的愿望,但阅读李四的《高等数学教材》也能成为读者的利益。
2.1 “功利性阅读”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功利性阅读”,指的是一种阅读的形式,是读者学习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一种手段,是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种特有现象,属于文化生产性的需求之一。因此,它应该具有阅读的一些基本属性,即行为的社会性、活动的实践性、过程的心智性[12]。“功利性阅读”是读者从书面语言或其他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以读物为媒介发生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具有行为的社会性。它是一种智力技能,是获取知识进行创造的先决条件,具有活动的实践性。它是读者对输入视觉的语言、符号等各种媒介进行解码,获取信息的行为,具有过程的心智性。“功利性阅读”是人类生活的有效方式之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离不开这种必要的阅读形式。
2.2 “功利性阅读”的特征
(1)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它追求的是短、平、快的“立竿见影”效应。阅读的目的性,是指阅读的一种特性。读者的阅读往往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便是为了娱乐消遣,也是寻求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慰藉。读者的阅读目的,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价值的抉择是不同的,阅读的目的也就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与读者的思想道德、伦理品格有关,阅读目的的提高,与思想教育、道德感化、理想追求密切相关;阅读方式的提高,与读者的阅读素养、阅读技能、阅读水平、阅读习惯有必然联系。研究阅读的动机与目的,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研究阅读的方式,属于阅读学学科的范畴。阅读的目的不等同于阅读的方式,“功利性阅读”属于阅读学科的领域,把阅读的目的作为“功利性阅读”评价标准,在事理上讲不通,在逻辑上也不符,所以,我们强调要将其二者严格区分开来,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指读者在阅读活动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义、作用和效应等,追求的是一种“学以致用”功效。它的产生过程是读者与读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所体现出的结果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和读者的认知水平有关;二是和读物本身的内容有联系。它是读者主观认知水平和读物客观品质的有机统一,既有读者主观评价的成分,也有读物的客观因素产生的影响,两者密不可分。
(3)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功利性阅读”的价值是难以精确测定的,它表现有眼前的、长远的、现实的、潜在的各种价值形态,同时,它也具有相对的主观差异性。读者的地位、职业、文化、特长、观念、情趣等各不相同,对同一读物产生的影响、意义体会和感悟就有所不同。
2.3 阅读的目的性不是衡量“功利性阅读”的唯一标准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把阅读的目的性当作“功利性阅读”来加以批驳。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宋人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及当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求爵位,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非读书本旨”[13]等论断作为评判“功利性阅读”的标准;还有的学者将读者求知、解惑、考试、
考级、升学、评职、晋升、竞争、励志为目的也列为“功利性阅读”的范围,这些看法值得商榷。
我们所说的阅读的目的性,指的仅仅是阅读的一种特性。读者的阅读大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读者有目的地阅读,本身并没有错。作为一种阅读形式,它没有承载社会的、哲学的、伦理的、道义的种种责任,更没有所谓的各种危害,因此,我们不应混淆两者的含义。可以试想,如果将这种有目的的阅读都看作是功利的、自私的,都是只图眼前利益的阅读行为,那么,构建学习型社会从何谈起?精神文明建设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阅读推广、素质教育又从何入手?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4]“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可以理解为:人们在阅读活动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目的性、实用性,包括意义、作用和效应等。“功利性阅读”的价值是由阅读的基本价值和阅读的衍生价值构成。阅读的基本价值是指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阅读的衍生价值主要包括个体发展的意义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整体效应[15]。
3.1 促进读者个体发展的价值
“功利性阅读”的价值,从促进读者个体发展的角度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进知识,提升智能。就读者个体的知识构成而言,主要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需要亲自实践,间接经验需要借鉴学习,而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阅读。“读书,是轻易把别人辛苦得来的经验吸收进来。”[16]经常性的阅读,能使大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大脑皮质内酶的活动性增高,使其充满无限活力,其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写作力、创造力都会得到有效训练,从而提升人的智能。
(2)娱乐身心,修炼品行。“功利性的阅读”同样也是高级的精神活动和情感体验。它能调节情绪、减轻疲惫、达到养心健体的效果,而通过潜移默化地阅读,可以完善自身的品格,达到陶冶情怀、净化心灵、提高修养的目的。
(3)实现梦想,成就事业。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都在不断更新,想实现梦想、成就任何事业就需不断学习,所以“功利性阅读”也是提高自我、成就自我的有效方式之一。
3.2 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
“功利性阅读”的价值,从促进社会发展的整体效应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承文化精髓,提升国民素养。通过阅读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客观上也增强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软实力。通过阅读,人们不但汲取本民族的和世界文化的精髓,而且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将社会文明程度推向新的水平。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则取决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总读书量,所以,有学者说:“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缺失,将极大地损害国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是一个国家永葆活力的源泉。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当今世界的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国内,在此背景下,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17]
(2)开发智力资源,促进科技创新。书籍是人类思想与智慧的记录,阅读就是与智者心灵的对话,因此,“功利性阅读”也是开启智力宝库的钥匙。“功利性阅读”也是创新的摇篮。无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都要大量搜集、整合、研究相关信息。牛顿说得好,假如我所发明的比培根和笛卡儿大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3)创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各类型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功利性阅读”当然必不可少,它是大众阅读的一种有效形式[18]。“功利性阅读”具有传播知识、传授技能的重要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种专业人才,而没有实用性、倾向性、针对性的阅读,是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功利性阅读”不可急功近利,但也不能没有“功利”。有位网友说得比较实际:“当前,读书习惯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这不是因为我们阅读的‘功利性’太强,而是说明我们没让读书变得更加‘功利’、更加‘现实’。读书改变命运的‘功利’思想越能深入人心,读书才有可能蔚然成风。”[19]此话虽讲得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当读书能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风尚和习惯时,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就会全面提升。
总之,我们不应对“功利性阅读”持有严重偏见,不能否定“功利性阅读”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不可将“功利性阅读”无限扩大化,也不能把读者阅读的“目的性”,不加分析地加以指责,而应该厘清其内涵要素的特定含义,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研究其特有的规律与特征,力争使我们的研究远离偏见,而走向理性。
[1]张亚宏,陈良启.大学生功利性阅读倾向及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7(2):79-81.
[2]蔡红,唐秀瑜.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深度选择[J].图书馆,2007(3):41-43.
[3]王欣欣.阅读的本质与图书馆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6(2):69-71.
[4]郝振省.“不阅读”“浅阅读”“功利性阅读”:关于阅读问题的再议论[J].出版参考,2003(22):1.
[5]封玮,谷丽萍.从功利到权利[J].图书馆建设,2009(2):12-1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38.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8]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四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289.
[9]董永刚.利益概念研究述评[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09(5):92-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1]孔爱国,邵平.利益的内涵:关系与度量[J].复旦大学学报,2007(4):20-23.
[12]王余光,徐雁.中国读书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337.
[13]林语堂.林语堂经典散文全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0.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69.
[15]张怀涛.阅读的多重价值[J].华北水利水电学报,2013(3):99-103.
[16]崔华芳.天才少年的读书方法[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122.
[17]张贺.涵养一个书香中国[N].人民日报,2009-04-22(04).
[18]董一凡.试论功利性阅读的社会功能[J].图书馆杂志,2010(7):13-15.
[19]王攀.让我们以“功利”的名义读书吧[EB/OL].[2007-04-24].http://www.cnjxol.com/oldepaper/jxrb/content.
董一凡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助理馆员。河南洛阳,471003。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Utilitarian Reading”
Dong Yifan
Nowadays,for the concept of"utilitarian reading",many scholars hold the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ivity and onesidedness.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y do not put the deep-seated elements such as interest,benefit,need,value,featur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into an in-depth analysis.Then,they concluded that“utilitarian reading”have serious harm.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rther analysis and carding.
“Utilitarian reading”.Concept.Feature.
G252.17
2014-02-28编校: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