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计量分析

2014-11-12 09:24文伟扬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经济增长云南省

内容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缩小城乡二元差距起着基础性战略作用。本文通过选取1978-2012年云南省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比较发现,云南省城镇化建设变化趋势纵向与全国保持同步,横向落后于全国和西部省份。运用动态经济计量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云南省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相互促进作用明显,人均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动城镇化率提升0.6575个百分点;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动人均GDP提升1.4778个百分点。

关键词:云南省 城镇化建设 经济增长 协整关系

引言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宏观层面,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学术界,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历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城镇化是一个包含城乡建设、农民市民化、社会福利统筹等方面的集合体(魏后凯,2013)。一般观点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带来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产率提高,而城镇化有利于促进这些因素的形成。然而,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发展体系不够健全、农民市民化瓶颈较多、发展方式不够集约、管理能力相对低下、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等棘手问题(沈和,2011;段禄峰、张沛,2009)。鉴于此,成艾华和魏后凯(2012)主张未来中国应积极加快由粗放型城镇化向集约型城镇化的转变,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战略。实证研究方面,朱孔来等(2011)分析了全国1978-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和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及GDP面板数据,指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计算出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的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省际研究表明,长期来看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总体保持一致,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动人均GDP增长1.99个百分点。短期而言人均GDP每增加1%会拉动当期城镇化水平提高0.12个百分点,城镇化每提高1%也会推动人均GDP增长0.34个百分点(张志勇、李连庆,2012);河南省城镇化率阶段性特征明显,以1995年为界,两阶段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贡献不同,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卢方元、单可栋,2013);湖南省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强于经济增长对于城镇化的作用(陈阵,2013)。总体来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关系在长期是稳定均衡的这一判断是成立的,但限于各个省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在具体表现上也略有差异,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偏弱。因此,有必要以云南省这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集“边疆、民族、西部、山区、贫困”为一体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利用云南省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

云南省“城镇”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元代,城镇最早沿驿站而建。到了近现代,城镇规模和空间分布迅速扩大,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进程日趋加快,城镇化逐渐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自身现状评价视角、与西部省份对比视角和在全国综合位次视角等维度,对云南省城镇化进程及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一)云南省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现状及特点

在城镇化演进方面,21世纪以来,云南省城镇化建设进入加速阶段,云南省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稳步上升到2012年的39.31%,“十二五”加速态势更加明显,2012年较2010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底,云南省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2000多个乡镇,构成了云南省城镇化的基本区划结构。经济发展方面,云南省经济发展提速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截至2012年底,云南省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增速逐步处于全国前列;云南省人均GDP从1978年的253.9元提升到2012年4386.55元。图1统计了2000-2012年以来云南省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人均GDP增长态势较为平稳,城镇化率增长态势更为突出,人均GDP增速略慢于城镇化增速。进一步的计算表明,2000-2012年以来云南省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23个百分点。

(二)云南城镇化率与全国、西部省份对比分析

与全国对比来看,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高于云南省13.26个百分点。图2统计了2000-2012年以来,全国和云南省城镇化率对比情况,二者的差距在2000年为12.86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峰值15.14个百分点,2012年仍有13.26个百分点的差距。可见,云南省城镇化率相较全国水平而言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与西部省份对比来看,截至2012年,西部地区总体城镇化率为44.93%,高于云南省5.62个百分点。图3显示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城市化率差异较大,内蒙古、重庆、宁夏、陕西的城镇化率均在50%以上,云南、甘肃、贵州和西藏均低于40%。在西部12个省份中,云南城镇化率排名倒数第4位,由此可见,云南省的城镇化率在西部省份中也处于中后水平。

(三)云南省州市城镇化差异分析

根据城镇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本文针对云南省所辖16个州市2011年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算,城镇化率水平由高到低排序如图4所示。可见,各州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昆明市城镇化率遥遥领先,达到66%;第二,仅昆明、玉溪、曲靖、西双版纳4个州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上述4个州市人口占全省的34.22%;第三,丽江、迪庆、保山、昭通和怒江5个州市城镇化率低于30%,上述5个州市人口占全省的21.54%;第四,城镇化率水平差异过大,城镇化率最低的昭通市和怒江州约为昆明市城镇化率的1/3;第五,昭通市的人口基数排名全省第三,然而城镇化率仅达到22.59%。endprint

另外,由于数据来源获得受到限制,本文未对县级区域进行具体的分析。但根据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为全省人口的1/3,根据2012年公布的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73个,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2.33%。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县域、乡镇城镇化任重道远。

从上述分析来看,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省份相比,云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仍然相对缓慢,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

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一)模型与数据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选取的样本数据为1978-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其中,城镇化水平用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指标进行衡量,由于云南省1999年以前的城镇化率指标与当前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文章参考全国城镇化变化趋势进行了修正和模拟;经济增长用人均GDP指标进行衡量,在数据的选取上,人均GDP指标为剔除物价水平变动影响、根据1952年为基期计算的数据。为消除异方差性,数据都经过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NUR和LNAGDP。数据来源于中宏统计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了Eviews3.1软件。

(二)相关性、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相关分析旨在给出序列组之间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857,几乎接近于1,说明两者属于高度相关关系;另外,从回归散点图也可以看出二者确实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如图5所示。

为避免所建立的模型存在伪回归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采用ADF方法检验LNUR和LNAGDP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在5%显著水平下,城镇化水平(LNUR)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LNAGDP)都是非平稳序列,呈现同向增长关系;经过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即都是一阶单整的,满足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

由于两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二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这里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即检验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最小二乘估计后,对残差项的单位根检验显示,残差序列均值为0,选取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t检验值为-3.5978,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

因此,LNAGDP和LNU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或者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均衡的比例。即使二者之间发展路径可能存在波动,也会偏离这个均衡比例,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均衡关系是稳定的。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回归方程

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表2给出了取滞后期1-7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拒绝“经济增长是城镇化水平的原因”的概率变大。在滞后期的选择上很关键。综合考虑选择较长滞后期数和赤池信息准则(即SIC和AIC值小)的因素,确定各变量的滞后期数为4。可见,在10%的显著水平下,LNAGDP是LNUR的Granger原因,LNUR也是LNAGDP的Granger原因。这一结论隐含的信息是云南省经济增长带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云南省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基于二者呈现的线性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LNUR=-6.2952+0.6575*LNAGDP+et

LNAGDP=9.4982+1.4778*LNUR+et

方程表明,1978-2012年间,云南省人均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动城镇化率提升0.6575个百分点,常数项为负数表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的;云南省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带动人均GDP提升1.4778个百分点,常数项为正数表明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

(四)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并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图6显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初期较大,第4期有所衰减并趋于平稳,在10期仍存在正向影响,这说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在前3期并不明显,后期开始逐步凸显,在10期仍未现衰减,这说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但长期来看影响逐步变大。这一分析结果与现实也较为符合。

结论与对策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云南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总体趋势上与全国保持一致。但城镇化进程仍显缓慢,排名也靠后;各州市城镇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县市区和乡镇等城镇化的微观主体情况更不容乐观。第二,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总量之间具有双向促进作用。但同时,两者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效应,随着滞后期数的延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

基于上述结论,就云南省推进城镇化与促进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在宏观政策导向上,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严峻考验下,城镇化一定要把握好建设方向,在促进经济增长、统筹协调发展、防范政府性债务等方面实现平衡。在总体建设思路上,要紧密结合“民族、边疆、山区”等实际,坚持特色城镇化道路。其次,在建设模式选择上,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进行,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服务现代化的融合,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鼓励城乡格局创新。再者,我们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做到“生态环保优先”,维护好高原山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以公共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建设为重点,避免重蹈“城镇化即房地产化”的覆辙;坚持提高能源、水资源等的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工程质量;坚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理念,将提升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公共服务覆盖、不断满足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成艾华,魏后凯.中国特色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

2.陈阵.湖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2013(21)

3.段禄峰,张沛.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7)

4.郭凯峰,苏涵.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路径及对策研究[J].规划师,2011(12)

5.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9)

6.文伟扬,秦绍娟,梁含嫣.基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

7.文伟扬,刘玉兰,梁含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财政革新思路—一元财政分配破解二元城乡结构[J].现代经济信息,2014(3)

8.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endprint

另外,由于数据来源获得受到限制,本文未对县级区域进行具体的分析。但根据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为全省人口的1/3,根据2012年公布的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73个,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2.33%。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县域、乡镇城镇化任重道远。

从上述分析来看,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省份相比,云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仍然相对缓慢,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

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一)模型与数据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选取的样本数据为1978-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其中,城镇化水平用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指标进行衡量,由于云南省1999年以前的城镇化率指标与当前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文章参考全国城镇化变化趋势进行了修正和模拟;经济增长用人均GDP指标进行衡量,在数据的选取上,人均GDP指标为剔除物价水平变动影响、根据1952年为基期计算的数据。为消除异方差性,数据都经过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NUR和LNAGDP。数据来源于中宏统计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了Eviews3.1软件。

(二)相关性、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相关分析旨在给出序列组之间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857,几乎接近于1,说明两者属于高度相关关系;另外,从回归散点图也可以看出二者确实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如图5所示。

为避免所建立的模型存在伪回归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采用ADF方法检验LNUR和LNAGDP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在5%显著水平下,城镇化水平(LNUR)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LNAGDP)都是非平稳序列,呈现同向增长关系;经过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即都是一阶单整的,满足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

由于两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二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这里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即检验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最小二乘估计后,对残差项的单位根检验显示,残差序列均值为0,选取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t检验值为-3.5978,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

因此,LNAGDP和LNU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或者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均衡的比例。即使二者之间发展路径可能存在波动,也会偏离这个均衡比例,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均衡关系是稳定的。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回归方程

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表2给出了取滞后期1-7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拒绝“经济增长是城镇化水平的原因”的概率变大。在滞后期的选择上很关键。综合考虑选择较长滞后期数和赤池信息准则(即SIC和AIC值小)的因素,确定各变量的滞后期数为4。可见,在10%的显著水平下,LNAGDP是LNUR的Granger原因,LNUR也是LNAGDP的Granger原因。这一结论隐含的信息是云南省经济增长带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云南省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基于二者呈现的线性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LNUR=-6.2952+0.6575*LNAGDP+et

LNAGDP=9.4982+1.4778*LNUR+et

方程表明,1978-2012年间,云南省人均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动城镇化率提升0.6575个百分点,常数项为负数表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的;云南省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带动人均GDP提升1.4778个百分点,常数项为正数表明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

(四)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并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图6显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初期较大,第4期有所衰减并趋于平稳,在10期仍存在正向影响,这说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在前3期并不明显,后期开始逐步凸显,在10期仍未现衰减,这说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但长期来看影响逐步变大。这一分析结果与现实也较为符合。

结论与对策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云南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总体趋势上与全国保持一致。但城镇化进程仍显缓慢,排名也靠后;各州市城镇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县市区和乡镇等城镇化的微观主体情况更不容乐观。第二,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总量之间具有双向促进作用。但同时,两者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效应,随着滞后期数的延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

基于上述结论,就云南省推进城镇化与促进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在宏观政策导向上,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严峻考验下,城镇化一定要把握好建设方向,在促进经济增长、统筹协调发展、防范政府性债务等方面实现平衡。在总体建设思路上,要紧密结合“民族、边疆、山区”等实际,坚持特色城镇化道路。其次,在建设模式选择上,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进行,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服务现代化的融合,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鼓励城乡格局创新。再者,我们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做到“生态环保优先”,维护好高原山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以公共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建设为重点,避免重蹈“城镇化即房地产化”的覆辙;坚持提高能源、水资源等的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工程质量;坚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理念,将提升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公共服务覆盖、不断满足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成艾华,魏后凯.中国特色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

2.陈阵.湖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2013(21)

3.段禄峰,张沛.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7)

4.郭凯峰,苏涵.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路径及对策研究[J].规划师,2011(12)

5.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9)

6.文伟扬,秦绍娟,梁含嫣.基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

7.文伟扬,刘玉兰,梁含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财政革新思路—一元财政分配破解二元城乡结构[J].现代经济信息,2014(3)

8.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endprint

另外,由于数据来源获得受到限制,本文未对县级区域进行具体的分析。但根据云南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为全省人口的1/3,根据2012年公布的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73个,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2.33%。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县域、乡镇城镇化任重道远。

从上述分析来看,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省份相比,云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仍然相对缓慢,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

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一)模型与数据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选取的样本数据为1978-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其中,城镇化水平用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指标进行衡量,由于云南省1999年以前的城镇化率指标与当前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文章参考全国城镇化变化趋势进行了修正和模拟;经济增长用人均GDP指标进行衡量,在数据的选取上,人均GDP指标为剔除物价水平变动影响、根据1952年为基期计算的数据。为消除异方差性,数据都经过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NUR和LNAGDP。数据来源于中宏统计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了Eviews3.1软件。

(二)相关性、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相关分析旨在给出序列组之间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857,几乎接近于1,说明两者属于高度相关关系;另外,从回归散点图也可以看出二者确实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如图5所示。

为避免所建立的模型存在伪回归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采用ADF方法检验LNUR和LNAGDP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在5%显著水平下,城镇化水平(LNUR)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LNAGDP)都是非平稳序列,呈现同向增长关系;经过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即都是一阶单整的,满足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

由于两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二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这里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即检验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最小二乘估计后,对残差项的单位根检验显示,残差序列均值为0,选取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t检验值为-3.5978,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

因此,LNAGDP和LNU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或者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均衡的比例。即使二者之间发展路径可能存在波动,也会偏离这个均衡比例,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均衡关系是稳定的。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回归方程

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表2给出了取滞后期1-7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拒绝“经济增长是城镇化水平的原因”的概率变大。在滞后期的选择上很关键。综合考虑选择较长滞后期数和赤池信息准则(即SIC和AIC值小)的因素,确定各变量的滞后期数为4。可见,在10%的显著水平下,LNAGDP是LNUR的Granger原因,LNUR也是LNAGDP的Granger原因。这一结论隐含的信息是云南省经济增长带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云南省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基于二者呈现的线性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LNUR=-6.2952+0.6575*LNAGDP+et

LNAGDP=9.4982+1.4778*LNUR+et

方程表明,1978-2012年间,云南省人均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动城镇化率提升0.6575个百分点,常数项为负数表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的;云南省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带动人均GDP提升1.4778个百分点,常数项为正数表明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

(四)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并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图6显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初期较大,第4期有所衰减并趋于平稳,在10期仍存在正向影响,这说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在前3期并不明显,后期开始逐步凸显,在10期仍未现衰减,这说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但长期来看影响逐步变大。这一分析结果与现实也较为符合。

结论与对策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云南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总体趋势上与全国保持一致。但城镇化进程仍显缓慢,排名也靠后;各州市城镇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县市区和乡镇等城镇化的微观主体情况更不容乐观。第二,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总量之间具有双向促进作用。但同时,两者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效应,随着滞后期数的延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

基于上述结论,就云南省推进城镇化与促进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在宏观政策导向上,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严峻考验下,城镇化一定要把握好建设方向,在促进经济增长、统筹协调发展、防范政府性债务等方面实现平衡。在总体建设思路上,要紧密结合“民族、边疆、山区”等实际,坚持特色城镇化道路。其次,在建设模式选择上,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进行,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服务现代化的融合,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鼓励城乡格局创新。再者,我们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做到“生态环保优先”,维护好高原山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以公共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建设为重点,避免重蹈“城镇化即房地产化”的覆辙;坚持提高能源、水资源等的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工程质量;坚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理念,将提升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公共服务覆盖、不断满足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成艾华,魏后凯.中国特色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

2.陈阵.湖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2013(21)

3.段禄峰,张沛.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7)

4.郭凯峰,苏涵.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路径及对策研究[J].规划师,2011(12)

5.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9)

6.文伟扬,秦绍娟,梁含嫣.基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

7.文伟扬,刘玉兰,梁含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财政革新思路—一元财政分配破解二元城乡结构[J].现代经济信息,2014(3)

8.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镇化建设经济增长云南省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