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承载工具。数字科技馆作为传统科技馆有价值的补充和创新,是搭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一项长远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科普教育的一种新型手段。本文以实现数字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形式为出发点,浅谈从四个途径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形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数字科技馆 科普教育 创新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承载工具。据调查,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如何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此大环境下,数字科技馆以其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互动性强,不受时间、空间、环境限制等特点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并为多数国家所普遍重视。数字科技馆作为传统科技馆有价值的补充和创新,是搭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一项长远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科普教育的一种新型手段。近几年来,我国的数字科技馆发展迅速,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数字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是关键。
2 创新科普教育形式对数字科技馆发展的必要性
创新是科技馆建设过程中的最强音,创新的层面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数字科技馆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目前其表现形式多以动画、视频展件和图片、文字为主,开放性和交互性不够,这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科普教育的要求,并会制约数字科技馆的发展。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只有通过使用新技术来创新科普形式,使观众从被动接收知识转为主动思考、探索,以达到真正普及科学知识、激发探索精神的作用,使公众受益,才能促进数字科技馆健康持续地发展。
3 创新数字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的途径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创新数字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是发展数字科技馆的基础和推动力。创新科普教育形式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不断丰富数字科技馆表现内容
科技馆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实体展馆一样,数字科技馆要做到常展常新,必须不断丰富自身内容,提高更新频率,保持对公众的吸引力。数字科技馆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丰富自身表现内容,一方面是保持对动画、视频展件等传统内容的更新频率;一方面是结合社会热点、全球话题、尖端科技等公众焦点不断开发新内容;另一方面是根据数字科技馆受众分析,针对大部分受众群体的特征,开发适用于其需求的内容。如山东省数字科技馆针对学生群体开发的结合教学大纲内容的自主学习动画包。
3.2 将科普与游戏有机结合
伴随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游戏产业已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文化产业。2014年上半年,中国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496.2亿元。然而,如何打造健康、绿色网络游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创新需求与游戏产业的改革需求使科普游戏应运而生,将两者有机融合,并为两者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数字科技馆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型科普形式,必然针对科普游戏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互动性、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等特点,开发受公众喜爱的科普游戏,给用户带来强烈的刺激和全新的感受,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3 增强公众互动参与体验
数字科技馆的信息传播方式,目前基本的主要有文字、图片、动画、视频或虚拟视觉体验、声音等,公众主要是被动接受此类信息。数字科技馆要做到常展常新,不仅仅是科学信息资料的堆积仓库,还必须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增强公众的参与、互动体验,使公众不仅作为学习者,更作为学习内容和方式的组织者、贡献者,成为学习环境的重要一环。首先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加用户参与度,使公众获得真实的视听效果和多自由度的体验;其次是开通用户与专家的交流渠道,保持公众持久的探索兴趣;再次是通过网站某些栏目增加公众间的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最后是通过网站线上线下活动,增强公众与网站的互动交流,提升公众参与兴趣。
3.4 数字科普平台的多样化
当今世界,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普及的信息交流平台,青年一代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趋势,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也呈现新的变化。作为数字科技馆,如何利用好移动终端APP、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数字科普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以微信为例,通过开放的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订阅后即可向公众推送新闻资讯、活动预告、有奖互动等消息,甚至完成简单的咨询和客服功能;微信服务于数字科技馆,可以实现实体展馆参观过程中的“参观导览”和“语音讲解”等功能。由此可见,移动平台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增强数字科普能力,从而更有效的服务于公众。
4 结语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数字科技馆要利用机遇,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形式,合理组织科普资源,运用高新技术为公众建设科学内涵丰富、体验形式多样、结构层次清晰的体验环境。公众通过创新机制来检验自己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获得科学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参考文献:
[1]许黎辉.数字科技馆建设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
[2]梁兆正.对科技馆建设理念和建馆模式的探讨[J].科普研究, 2010(1):53-56.
[3]耿建役,李志强.国外科技馆见闻[J].学会,2003(4):5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