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德珍
【摘 要】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有效教学情境,真正做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问题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178
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情境
我们所说的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所创设的一种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充分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要只做表面文章,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替代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学习,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不能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明白没必要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懂得创设教学情境并不都能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情境要与实际教学相吻合,要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只注重其形式。要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保持一致,达到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二、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一)以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
数学的灵魂是问题,问题引导着学生去思考,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情境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真正使学生成为了教学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只需做好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进行“圆的周长”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一些小的圆形实物,让学生思考怎样测出它们的周长。有的学生说可以将它们放到直尺上,在某处做出标记,让它沿着尺子滚一圈,就能测出它的周长,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软尺来测量它们的周长。然后再问学生我们又该怎样去测量学校内圆形草坪的周长呢?有学生说可以找根长绳子,将草坪用绳子绕一圈,再测量所用绳子的长度,还有的说拿着软尺去测量,再把结果相加,得出的就是草坪的周长。然后我找出绳子,在绳子的一头固定上粉笔头,用手握住绳子的另一端,将绳子拉直,甩转动粉笔头,在空中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让学生去尝试测量这个圆形的周长,看刚才所说的那些方法是否适用,对于这个无形的圆,学生想不出该如何去测量它的周长,感到十分困惑。这时我在问学生,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轻松准确的计算出任何圆形的周长呢?由此可以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到的知识。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带着问题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情境要紧密联系生活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与实际生活联系,对所用材料进行有效处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学产生亲近感和兴趣。例如在进行“比例”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进行如下课程导入:同学,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和比例有关的问题,比如,我们脚底的长度和拳头的周长是大体一致的,买袜子时如果不知道脚的长度,我们就可以量拳头的周长,还比如我们将双手展开,测量我们的臂展,和我们的身高是大体一致的。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这些和比例有关的知识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发现和探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比例。借助于生活中的情境进行课程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数学学习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三)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动手欲望和能力较强,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大多是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然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学习数学的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让学生在其中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这和小学生的特点相吻合,也能够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模仿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折纸,折出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告诉学生折痕就是所谓的对称轴。接着将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图形拿出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折,看每个图形折完之后是否对称,如果是对称的找出其对称轴,观察对称图形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提高教育质量。
(四)增添教学情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具有很大兴趣。所以,在选择学习素材和安排学习活动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增添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对数学课的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增强情境的故事性,与小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将课本中的知识在特定的故事情节中向学生展示,增强学生的课程体验,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上集中精神。例如在进行“认识零”的教学时,课本上设置了如下的故事情境:小猫一家去钓鱼,妈妈、爸爸和姐姐都钓到了好几条鱼,但是弟弟却由于贪玩一条也没有钓到,只能垂头丧气的回家了,十分沮丧和懊恼,从弟弟的表情中,引出了“0”。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懂得了,“0”可以表示一个都没有。通过这种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真正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情境,切实做好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