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来 ,刘田 ,张艳 ,韩春龙 ,李建 ,董计成
(1.江苏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26576;2.江苏如皋市农业推广中心蔬菜办;3.江苏如皋市气象局)
近年来大粒鲜食蚕豆以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大粒鲜食蚕豆基本上都在设施大棚内栽培,而提高大棚内鲜食蚕豆的产量以及提前上市成为了现在主要的研究课题。蚕豆打顶就是提高产量以及能够促进提前上市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摘心能够促进蚕豆早熟,可提前上市2~3d,提高经济效益[1]。
蚕豆顶端ABA(内源激素脱落酸,Abscisic)的含量最高,越向基部含量越少,且侧枝含ABA的水平比主茎相应节位的节间高,除去顶芽后,ABA从上向下形成扩散性的转运,但对茎基部ABA的含量影响很小。据Rutinstein等[2]的研究,在去除顶尖后24~48 h内可增加细胞的分裂和DNA的合成。蚕豆去顶犹如向未去顶植株供应了细胞激动素一样的作用,可以增加其产量。所以蚕豆打顶极其重要,但对打顶的最适时期却鲜有提及,本文对第6~9不同花丛打顶来研究打顶对鲜食蚕豆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设施大棚鲜食蚕豆的增产提供试验依据。
供试品种为通鲜2号,该品种为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培育的鲜食大粒型蚕豆。
试验于2013年10月31日至2014年4月30日在江苏省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间大棚内进行,试验土地均匀平整,肥力中等偏上,土壤为砂性土壤,每667m2施45%复合肥50 kg、过磷酸钙30 kg作基肥,采用经过春化后的蚕豆芽苗进行移栽,生长至开花期后进行不同处理的打顶。
试验有5个不同的处理。处理1,对照(CK),按照菜农平时习惯正常打顶,在3月10~15日集中时间全部打顶,此时蚕豆花丛大部分在7~8丛,少数9丛花;处理2,6丛花,在第6丛花开出后打顶;处理3,7丛花,在第7丛花开出后打顶;处理4,8丛花,在第8丛花开出后打顶;处理5,9丛花,在第9丛花开出后打顶。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5个处理各选长势均匀的10株,打顶时,所有分枝全部同时打顶,采收青荚时分别对各植株进行农艺性状、产量的调查与测定,田间管理同大棚常规蚕豆管理。
采收青荚后的数据测查在江苏省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园区大棚内完成,各农艺性状参照宗绪晓等[3]的蚕豆资源描述标准进行考种和记载,取平均值,采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4]。
经过方差分析,发现在蚕豆分枝、荚长、荚宽、地上部青秸秆鲜质量几个方面,5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随着开花后期打顶,分枝数逐步下降,这是因为蚕豆越是晚打顶,越是将大部分营养供应于蚕豆的茎秆,增加它的株高,而不重新增加分枝;由于采取的是同一品种,大棚蚕豆的荚长、荚宽相对比较稳定,没有显著性差异;采摘结束后的地上部鲜质量数据表明,开花后期打顶,虽然分枝数减少,株高会有增加,但其地上部鲜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区别;而不管任何时期打顶,蚕豆鲜荚主要都是收获的是2粒荚、1粒荚、3粒荚,4粒荚很少,第9丛花开花打顶后的第二次采摘的3粒荚数明显高于其他4个处理,而市场上的3粒荚很受欢迎,其经济效益也会很高。
第一次采摘的基本是基部第一和第二的青荚,从表1可以看出,数据间无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第二次采摘的单株荚数明显比第一次采摘数量增加,这是因为第一次采摘了基部向上的倒一或者倒二青荚后,随着温度的上升,营养供应加快,后期采摘荚数增加。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9丛花处理的单荚鲜质量显著超过其他4个处理的单荚鲜质量,原因是在等到第9丛花蕾开花后打顶,增加第9丛花下部的花丛开花的时间,加大了基部向上倒数第三、第四等中间部位坐果的可能性,往往基部向上结的小荚不容易脱落,营养供给充足,增加单荚鲜质量。
从表1和表2数据可以得出,5个处理间有不同的显著差异,9丛花处理显著高于另4个处理,这说明在第9丛花开花后打顶时不止增加单荚鲜质量,也显著增加了鲜荚内鲜籽粒的质量。
表1 鲜食蚕豆第一次采摘不同处理间各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表2 鲜食蚕豆第二次采摘不同处理间各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前人研究表明,鲜食蚕豆通过打顶可以提高鲜荚产量,降低生物产量,从而增加收获指数,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5]。但蚕豆是分批次采摘,每次采摘后市场价格因时间差异而不同,所以不同品种的鲜食蚕豆在设施大棚内的打顶时期也会不同,应根据具体品种具体试验来得出最佳打顶时期,这样第一、第二次采摘的市场效益很好,若是收获的单株荚数中3粒荚和2粒荚的数量明显增加,前期的经济效益就会明显提高。本试验结果表明,在设施大棚条件下,不同时期打顶对蚕豆产量以及构成因素都有影响,以第9丛花开过后打顶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大。笔者在园区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一般在第9丛花开花后,基部第一节间的青荚都会长出2 cm左右,所以在看到基部第一青荚有2 cm时就可以打顶。这样就可以不用数花丛打顶,直接看到基部第一青荚出现就可以打顶。
[1]缪亚梅,王学军,汪凯华,等.种植密度对通蚕鲜7号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173-175.
[2]Rutinstein B,Nagao M A.Lateral bud outgrowth and its control by the apex[J].The Botany Review,1976,42(1):83-113.
[3]宗绪晓,包世英,关建平,等.蚕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20.
[4]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3-49.
[5]吴春芳,卞晓春,曹云英,等.打顶对蚕豆越冬设施栽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