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
[摘 要]从皇太极建立汉军八旗伊始,汉军旗武职官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活跃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之上。他们经历了入关前在军事活动中的重用,清前期在地方治理中受统治者的倚重。到了清中期,在统治者鼓励旗人以军功显达,为了旗人生计不断扩充汉军旗编制的背景下,汉军旗武职官员却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迹象,越来越多的汉军旗人选择竞争日益激烈的文职出仕而非武职,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汉军旗人的汉人特点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乾隆朝;汉军旗;武职官员
汉军旗官员在清朝是一个特殊的官员群体,他们既是汉人,又具有旗人身份,特别是隶属于汉军旗的武职官员,在清朝前期得到了重用,并屡立战功,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在清朝统治日趋稳定之后,八旗兵开始出现荒废骑射的现象,而又以汉军旗最为严重。
自康熙帝始,至乾隆帝,每一位统治者都为维持旗人“骑射”本性做出了诸多努力,康熙朝时期,设置专门的八旗官学,教授清语;至雍正朝,雍正帝对于汉军好逸恶劳、沉迷赌博等习气进行了严厉的整顿。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满洲旗人的生计问题,开始裁汉军专缺补满缺,并有意缩减汉军文职专缺,认为汉军旗人应多在武职上下功夫,而不是专注于文职出仕。另一方面,多次扩充汉军旗兵额,一是期望汉军旗能够多出武职人才,二是以此解决汉军旗人的生计问题。但是由于汉军旗人对武职缺乏热衷,军队中人才匮乏,高级将领多由满洲旗人填补,这不仅没有达到雍正帝解决汉军旗人生计的目的,同时也导致了汉军旗武职官员群体的缩减与衰退。
至乾隆朝,乾隆帝延续了康熙帝与雍正帝整顿汉军旗的主要思想,在旗人人口迅速增加,生计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进行了汉军出旗、京旗移垦等重大措施。并继续不遗余力的鼓励骑射、发扬清语。而此时的汉军旗武职官员又呈现出什么特征,则是本文要进行分析的重点。
一、 乾隆朝汉军旗武职官员的总体概况
据《清代官员履历表》中档案统计,乾隆朝隶属于汉军旗的官员共305人,其中武职官员83人。
(一)入仕途径以及任职情况
1、武举
由武举入仕的武职官员共有45人,其中武进士35人。武进士中,授正三品头等侍卫、参将7人,授正四品都司、二等侍卫5人,授正五品守备、三等侍卫15人,授正六品蓝翎侍卫8人。官至从一品提督者2人,总督、副都统7人,銮仪卫銮仪使1人,副将10人,参将4人,头等侍卫1人,游击、参领5人,都司2人,守备1人,骁骑校1人。可以看出由武进士入仕的武职官员,官位起点较高,获得正三品以上官阶的官员占总数的71.4%。由武举出仕的官员,正三品官员比例为50%,而起点多为正五品守备。
2、 行伍
行伍,即是当兵出身之人,纵观隶属于汉军旗武职官员的档案,具体又有披甲人、摆呀喇、领催等不同情况。由于八旗制度具有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的特点,旗人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摆呀喇为满语,其汉语意思为精锐内兵。领催则是清代官名,其职责为管理该佐领的文书、俸饷事务。由统计,行伍出身的武职官员仅有8人,最高官至副将,如汉军镶黄旗刘景荣、正黄旗傅桓。虽然从康熙朝开始一直鼓励旗人以武立业,但是这一政策在汉军旗中的影响却很有限,虽然自康熙以来,为了解决八旗生计选拔汉军八旗军事人才,汉军旗兵额不断扩大。但是相反,由行伍出身,并得以升迁的汉军旗武职官员,却是少之又少。从这一侧面可以发现,汉军旗人虽属旗人,与满洲等各族文化交流已久,互相饮食习惯皆有影响,但是在出仕为官方面保留了汉人的特征,多选择文职科举为官,这也直接导致了汉军旗武将人才的缺乏。
3、 监生
依据史料统计,监生出身的武职官员有6人,其中李世禄、金题显以“谙练营务”、“留心营伍”(1)被保举,而后官至参将、副将;李继经因曾出兵乌蒙而受总督黄廷桂举荐为四川永宁协左营都司之守备;常继春、董抚远则受到地区总督的举荐,官至参将、副将。
4、 銮仪卫
清朝銮仪卫肩负皇帝的保卫工作,职责重大。由于其职责的特殊性,多由满洲贵族亲信于銮仪卫中任职。在雍正朝时期,将銮仪卫中汉人官缺改为汉军,使銮仪卫成为汉军旗出仕的途径之一。由此出仕的汉军旗武职官员共有7人。其中镶黄旗黄模,官至授两广督标中军副将;刘文敏,官至浙江黄岩总兵;刘竣德,官至銮仪卫銮仪使。除此之外,还有4人授云麾使,最高官职均为从二品副将以上,可见由銮仪卫出身的官员,升迁较快,官职也较高。
5、其他
除以上几种途径之外,武职官员还可以依靠世职、捐纳等途径出仕,不过所占比例较小,官位大多也比较低,多为守备之职。
总体来看,乾隆朝汉军旗武职官员具有一下几点特点:第一、所占比例较小。根据官员履历表统计,武职官员仅占官员总数的27.2%,在文职官员出仕竞争日益激烈的乾隆朝,汉军旗人在武职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度。第二、通过武举出仕的汉军旗武职官员较多,而通过行伍出身的官员则较小,从这一侧面也反映了,乾隆帝期望通过扩大汉军兵额而达到增加汉军旗武将人才的想法收效甚微。第三,汉军旗武职官员总体上人数较少,但六品以上官员中,从三品以上官员占比较多,但少有将军、都统之材,这一方面也表现了汉军旗武职官员,虽有人才,却也难有佼佼之辈。
(二) 武职官员的升转途径
1、 参与战争,因军功显达
在乾隆帝眼中,评价武职官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是否参加过战斗,而军功也是武职官员得以封官、升迁的主要因素。如王辅,曾出兵巴尔库尔,题补山西山丹营游击;李继经,出兵乌蒙,题补四川永宁协左营都司守备;王持衡,曾出兵西海西藏等处,题补山西永固城营都司守备,等等。因参与战斗而封官、升迁的官员多数题补为游击,因军功而受到重用也是汉军旗武职官员初入仕途的一大特点。
2、 受官员举荐
与前者不同,官员举荐不仅仅考虑官员本身是否立下战功,还要考虑到官员自身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如前文已经介绍的傅桓,因骑射娴熟、才守兼备且勤慎奉职而预行保举,题补副将;李世禄,因营务娴熟而保举参将;张晟,“以汉仗好人去得”(2)保举游击,乾隆十六年任甘肃花马池副将;王瑞,以小心谨慎、操练克勤,保举总兵;董孟,以弓马娴熟、训练有方且办事明敏,乾隆二十三年用山西固原提督。雷霖,以才猷练达、办事认真,保举堪胜总兵。受到举荐的官员多获高位,而且可以看出,乾隆帝对于武职官员的要求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娴熟骑射、谙练营务、办事谨慎以及才守兼备,其中弓马娴熟则是重中之重。
二、 乾隆帝对汉军旗武职官员的评价
根据《官员履历表》统计,乾隆朝汉军旗武职官员中,在履历上有乾隆帝具体考语的76人,其中评价在中上以上,在乾隆帝眼中是“有出息,事竟可”的官员18人。在乾隆帝眼中,这些官员有如下特点:如傅桓“魁梧人,中上,识字”(3);花天立“人着宽,明白去得,识字,卓异的,上上”(4)。而其中,武进士出身的官员受到的评价要优于其他官员,这与官员个人才学积累的是分不开的。同时,汉军习气也是影响乾隆帝评价官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于文辉,“人着实明白,知恩,亦老成,无汉军习气,粗武而明白,上中”(5);刘景荣,“巡捕营十年汉军,无油滑气,将来或可成”(6)。而相反,李绳武第一次引见时评价颇高,为上中,乾隆元年二月再次引见,则“恐汉军习气未退”(7),只评为中上之材;李文英因“似汉军老派”,“只可总兵”(8)。
三、 武职官员的衰退对整个汉军旗官员群体的影响
自皇太极建立汉军旗伊始,汉军旗人在军事战争以及地方治理上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自雍正朝之后,汉军旗官员就呈现出衰退的迹象,特别是在汉军旗人任职相对较多的地方总督、巡抚上,数量急剧下滑,而在乾隆朝,地方督抚多由武将如将军等兼任,而汉军旗武职官员却很少有人能任职将军,武职官员的衰退,也成为了汉军旗官员群体整体式微的因素。而在骑射方面,由于汉军旗人本身具有汉人特点,其骑射、清语荒废的速度要快于满洲旗人,乾隆朝汉军旗人满洲特征的衰退,也为清晚期八旗军清朝弓马荒废,战斗力下降,敲响了警钟。
注释:
(1)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秦国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卷一,乾隆朝
(2)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秦国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卷一,乾隆朝
(3)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秦国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卷一,乾隆朝
(4)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秦国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卷一,乾隆朝
(5)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秦国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卷一,乾隆朝
(6)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秦国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卷一,乾隆朝
(7)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秦国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卷一,乾隆朝
(8)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秦国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卷一,乾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