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图书馆被称为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古籍是公共图书馆中所留存的记载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种特殊文献,笔者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从古籍人才队伍建设和古籍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两方面来讨论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以期对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文献开发利用
引言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可分为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军事图书馆等多个类型,其中公共图书馆被称为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主办,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性机构,是满足公众知识和信息需求、开展社会教育、实现和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益性机构。古籍,则是公共图书馆中所留存的记载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种特殊文献,具有不可再生性,外界人为、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对其影响极大,所以图书馆的古籍归属部门在承担接受大众对古籍查阅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如何使这些珍贵典籍得到更好的存藏与保护的重任,那么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从古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古籍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两方面来浅谈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
一、古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我省古籍保护中心配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进行了一次关于各单位古籍保护和存藏现状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古籍存藏”、“保护现状”、“古籍保护人员”、“古籍编目情况”等四大块,我们共向全省古籍藏量在1000册以上的33家公共图书馆下发了调查表,最后其中25家单位向我们反馈了调查表。2013年7月15日,第二批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人员培训班在陕西省图书馆举办,在培训班的前期筹备中,我们又对我省各系统古籍存藏单位的古籍工作相关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结合这两次调查,笔者根据全省33家公共图书馆的44位古籍工作者具体情况,制成《全省33家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结构情况》表:
■
从统计情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省这些公共图书馆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在职称上,以初级和中级职称占多数;在性别上,女性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数居多,男女比例明显失调;在学历上,以专科及以下的学历居多;在从事古籍工作的时间上,以10年以下的居多;在出生年龄段上,以六一年到七零年、七一年到八零年之间出生的人居多,也就是多数年龄在30岁到50之间。总体上说,这些馆的古籍人员呈现出职称低、学历低、男女比例失调、年龄大等弊端。其实这也是其它公共馆古籍工作人员,尤其是各基层公共图书馆现有古籍人员所显现出的问题。
由于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古籍工作者对它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重大的。具有专业古籍知识背景和对古籍一窍不通的两种人会对古籍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前者可能会使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完好保存,并使后人受益,后者则有可能会使这些典籍严重受损,甚至从人类历史中消失。所以,古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各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为本单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古籍人才队伍呢?
首先,引进来,从高校招聘年轻的高学历古籍相关专业人才。前几日,笔者在与我省某基层公共馆从事古籍普查的一个工作人员谈到该馆古籍工作时,这个同志就满腹牢骚的说,“我们全馆就四个人:馆长不搞业务;一人管电子阅览室;还有一人是炼钢工人调过来的,不懂业务,也不学业务;再就是我。馆里的编制名额还有两个是空缺的,我们馆有一万多册古籍,再进一个或两个专业的古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真的很有必要啊,可是有学历有能力的年轻人进不来啊。”的确,这位老师的一番话反映出上面调查表中具体古籍存藏单位所呈现出来的年轻古籍人员匮乏的特点。但另一方面,这也使笔者联想到目前在社会上,许多高校的有着良好专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尤其像古籍这种冷门的专业。所以,我们各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创造条件,从高校引进年轻的优秀的高学历古籍相关专业人才,让这些专业的真正懂古籍的人加入到本单位古籍人才队伍中,从而为保护和利用好本单位古籍提供必备的人力因素前提。
其次,重视老同志已有古籍经验的向下传递,让不同年龄段古籍人员各施所长。从上面的调查表中我们看出,目前公共图书馆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年龄普遍偏高,也因此在他们的身上存在已有古籍知识背景薄弱、对电脑等新技术的接收能力较差、对最新的古籍保护理念缺乏敏感性等缺点,但是他们中一直和本单位古籍打交道的人却有着丰富的年轻人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这些是新进单位的年轻人所缺乏的,所以各单位应该重视从事古籍工作的老同志已有古籍经验的向下传递,让年长的人将他们所积累的古籍经验传递给年轻人,而年轻人则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前辈们分享,这就有助于本单位古籍人员知识经验的双向成长,尤其是有利于年轻古籍工作人员的成长。
再次,走出去,重视古籍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再教育。古籍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再教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积极参加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其二,将本单位的古籍人员送往古籍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进修。
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所举办的培训主要涉及两方面:即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和古籍保护修复,这和各古籍存藏单位的古籍保护业务工作密切联系,具有培训内容上的有针对性和培训时间上的不定期性。而将本单位的古籍人员送往古籍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进修的这种培训,则是对本单位古籍人员古籍基本知识的系统强化,高校古籍专业所开设的诸如目录学、版本学、文献学等课程都是古籍人员开展本单位古籍工作必备的知识前提。这种培训,各单位可以灵活掌控,与相关院校取得联系,为对本单位古籍人员的培训制定一个常规的培训计划,也就是使这种培训在本单位具有定期性和持久性。久而久之,让本单位古籍工作者走出去,接受各种定期和不定期的古籍相关培训,使他们的工作实践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古籍业务素质必定会逐步提升,并逐渐走向专业化。
最后,固定住,培养专门型人才。笔者提出这一点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古籍人员往往缺乏对古籍工作的深入钻研,工作内容仅停留在诸如为读者提供查阅服务、将本单位古籍整理上架等浅层次。其二,基层公共图书馆数量大,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但是在基层公共图书馆中,往往存在由于单位人员编制数量的限制,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干工作时,往往是哪一项工作紧就大家集中干哪一项工作,在古籍这一块根本没有固定的人员。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就发现好我省不少参加过省古籍保护中心培训单位的工作人员,回去后并未从事古籍工作,等到本单位要开展古籍方面的工作时,原来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早都忘光了,这就无形中损耗了国家在培训这块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正如笔者在前面所提到的,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或错过了保护时机,要恢复其原貌是很难的。所以笔者建议,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古籍数量和品类,以及人员数量等具体因素,为本单位古籍工作安排固定工作人员,培养本单位专门型人才,使他们成为本单位古籍工作的智囊。
二、古籍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古籍是我们的先辈们在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著名历史学家庞朴就曾提出“历史使人聪明”的名言。所以对于留存在我们公共图书馆系统中这些记载先辈们历史经验的重要载体的古籍,我们图书馆人要保护它们,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层次地开发利用,以此来践行我们图书馆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
这一点,我们不妨分享一下杜泽逊先生两次参观台湾中央图书馆古籍部之后的心得,他指出,那里的“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典藏的古籍,他们向‘国科会申请项目,先后编成《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普善本书目》、《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都是大部头著作,是中央图书馆对外交流门面。”(1) “那里的老馆员他们有不少人在参加集体项目的同时,都积累资料,写成论文或著作,以个人名义发表,只须申明资料取自中央图书馆。他们应承担的公务是明确的,他们的《善本书志》、《序跋集录》每条都注明作者和审定者名字,一是文责自负,增强负责精神;二是尊重他们的成果,不埋没每个人的贡献。承担的任务和对外服务都出色地做好之后,个人写写文章、抄录些资料,不应予以禁止。他研究馆藏,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同时也是对图书馆的贡献。”(2)
分享了杜泽逊先生的这段心得后,我们再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也是一名图书馆古籍工作者,我们自己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古籍人员的工作内容,或者是承担古籍阅览任务,或者是拿着古籍库房的钥匙,定期打扫除尘,稍高层次的内容是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要求,将本馆古籍信息著录到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库中,却从来没有静心对本单位的古籍从最基本的整理到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对本馆所存的孤本、善本、独具地方时代特色本子的研究。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之后,政府已经将对我国现存古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一项历史任务来抓。所以在种新形势下,馆藏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将会成为每个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那么转变原有的“重藏轻用”或“藏而不用”的古籍管理观念,重视高素质古籍人才的引进和现有古籍工作者专业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同时鼓励古籍工作人员在服务好读者的前提下积极研究馆藏古籍文献,做到服务读者与研究古籍两不误,这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者必须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古籍,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心灵家园,保护和利用好它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开启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新篇章。公共图书馆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搭乘古籍保护工作的新列车,提升本馆古籍工作,用专业化古籍人才队伍对本馆所存留的这部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从而开拓出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工作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蒋永福.图书馆学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杜泽逊.对图书馆古籍部工作的建议,在山东省图书馆读者座谈会上的发言[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1):42-43.
[3]林京榕.图书馆古籍部工作探讨[J]实践研究,2007(4):514-516.
[4]何芳.充分发挥古籍文献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6):22-24.
[5]林英.守护文化:古籍图书专业人才现状调查[J]中华文化论坛,2013(4):158-162.
注释:
(1)杜泽逊.对图书馆古籍部工作的建议,在山东省图书馆读者座谈会上的发言[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1):42。
(2)杜泽逊.对图书馆古籍部工作的建议,在山东省图书馆读者座谈会上的发言[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1):43。
作者简介:王小芳(1984-),陕西省图书馆助理馆员,硕士学位,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人,研究方向:古籍保护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