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卡
孤独是一道逻辑精密的数学题
赵卡
“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庸庸碌碌的一生,他们饱食终日,生活毫无意义,对于我们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编选者在编者按中这样说道。而我更喜欢的则是莫迪亚诺在这个短篇中所营造的巴黎生活气息。酒吧、咖啡馆、爵士乐、舞会、饮料、微型汽车赛场……当这些词语随着人物在其中的呈现,城市的斑斓生活由此展开,随后是莫迪亚诺淡淡的描述,带些蓝色的,朦朦胧胧的调子,忧郁,感伤,低吟,缓慢,使我们感知一座城市的具象形态,仿佛一曲“爵士巴黎”,而这,恰恰是中国作家所不具备的,极度缺失的写作品质。
本来以为是我崇拜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结果诺贝尔奖却颁给了法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勒克莱齐奥获奖的6年后),授奖词说“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最不可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命世界”。说实话,我对法国小说的热爱程度远不及美国和拉美,这要归功于病态的普鲁斯特,他发明了一种责任,就是相信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对描述表象根本不屑一顾;当然,善于建筑恢宏殿堂的雨果是除外的,我对他的崇拜已经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了。
莫迪亚诺在中国有两个姓王的超级粉丝,一个是王朔,一个是王小波,我又是这二王的超级粉丝,王小波的“在我眼前的,既可以是这层白内障似的、磨砂灯泡似的空气,也可以是黑色透明的、像鬼火一样流动着的空气。人可以迈开腿走路,也可以乘风而去”据说正是在莫迪亚诺的启发下写就的,我怎么就觉得像亨利·米勒的风格呢?莫迪亚诺的《暗店街》是我读过的唯一一部他的小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和罗布·格里耶一样,莫迪亚诺也弄了侦探的元素进去,问题是,他们写的绝不是侦探小说,但故事却像一道逻辑精密的数学题求解孤独。
很多人说莫迪亚诺是普鲁斯特的继承人,貌似用《暗店街》这部小说来佐证是那么一回事,其实不然,普鲁斯特的“追忆”是完整的结构,而莫迪亚诺的“追忆”却是碎接式的。不管怎么说,一篇小说的完成过程就是一个重大事故:《暗店街》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患了遗忘症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过去,他不厌其烦的到处寻访可能是自己的那个人的踪影,就像电影《公民凯恩》那种寻访一样,不过那是第三方寻访,他是亲历他寻访的出生或生活过的地点;私家侦探的素养让他调查了各种对象,分析了每一截线索,如俄国的流亡者,无国籍的难民,餐馆或酒吧间的老板,夜总会的钢琴演奏员,美食专栏编辑,古城堡的园丁,摄影师,赛马骑师等等;调查即追忆,也就是诺贝尔奖的说法,他钟情的恰是“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命世界。”
有些事情无法遏止,莫迪亚诺对记忆的见解全都留在了《暗店街》里,就像王小波在他的小说《万寿寺》中一样,主人公作为一个失忆之人也是去寻找自己的过去。失忆是一个神秘的严重事件,让人陷入了一种后现代式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中,这种寓言的存在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莫迪亚诺的叙述像装饰过的语言,少了机智和风趣的成分,我不算太喜欢的地方就是他往往驻留在偏执的内心感受上面,再说得难听点,他就像一个装置艺术家,让叙述进入追忆的情境,满足了一个失忆之人以自己的方式对历史的重构;但诗歌挽救了他,奇怪的是,他却反过来摧毁了诗的特质,把小说变成了纯净但着了幽黯色彩的散文,在时间的断面上,幽灵般影子即自我的另一个身份。
如同马尔克斯著名的“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人们老拿莫迪亚诺的小说开头说事:“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其实我更容易接受的是《暗店街》的结尾,我已经知道了读完它的后果:“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着她的母亲从海滩上
回家来。她因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了。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像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的吗?”这才是纯正的法国式的忧伤格调,普鲁斯特曾描绘过的超验世界,“直接就是我们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它在所有人那里每时每刻地存在着,并不是仅在艺术家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