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争锋

2014-11-11 01:54刘桐林
现代兵器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反舰导弹快艇舰艇

刘桐林

中东战争是指在地中海东、南部地区,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诸国为巴勒斯坦领土与权益而进行的战争。其实,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属同种,都是闪米特人的后裔。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分化,加上帝国主义力量的介入,其矛盾越来越复杂化。

中东战争共进行了5次。第一次是在1948年。二战后,在给犹太人以补偿的思想指导下,联合国于1947年通过了以、巴土地分割的决议(181号决议),严重损害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导致阿拉伯国家的强烈抵制与反对,埋下了战争的种子。1948年,由于土地分割不合理,阿以开战。在战争初期阿方占有优势,但停火后,以色列接受了美国大量军援,情况发生逆转,最后以阿方失败告终。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原因是埃及革命成功后实施国有化,收回苏伊士运河,触犯了英、法、美的利益。最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撤军。

1967年6月,在戈兰高地以叙利亚、以色列向定居点开火为导火线,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亦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它发生在以色列和毗邻的埃及、叙利亚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从6月5日开始,共进行了6天,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彻底打败。

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埃及、叙利亚发起了第四次中东战争。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头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支埃及军队。

1982年6月6日,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

在第三次战争中,埃及用苏制“战士”级和“蚊子”级快艇发射“冥河”反舰导弹,击沉了以色列于1955年从英国购买的Z级驱逐舰首舰“泽鲁斯”号(以色列改名为“埃拉特”号),震惊世界,开创了导弹海战的先河。从此,反舰导弹,乃至整个导弹技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而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冥河”导弹意外败北,以色列“伽伯列”导弹出尽风头。“伽伯列”导弹也为今天中国台湾的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从第三次、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导弹攻击战深入探析反舰导弹的技术发展。

幸存的“冥河”导弹

“冥河”导弹于1960年开始装备埃及。它是世界第一代反舰导弹的典范,实际在当时的苏联,它是第二种装备的反舰导弹,第一种就是SS-N-1“扫帚”。

在二战后期,苏联从纳粹德国获取了大量V-1导弹的实物和技术资料,利用被俘的专家,展开仿制。仿制型被称为10X,其改进型被称为10HX,最后发展成了实用型的反舰导弹“扫帚”。这是世界上最早装备的反舰导弹。该导弹最初在潜艇上做发射试验,计划装备Z-V、G-1级潜艇,1957年最终装备于56E、56M和57B级(共5艘)驱逐舰上。该导弹共生产100余枚,研制经费1000万美元,于1972年全部退役。

“扫帚”导弹以航母和大型舰艇为攻击目标,射程达80千米,以上属于远程导弹。它以0.9马赫高亚音速在大于300米的高度飞行。弹长7.6米,弹径0.9米,发射质量3.1吨,搭载730千克的常规战斗部或1千吨当量的核战斗部。导弹由喷气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助推器推进,采用惯性导航和主动雷达导引头控制。该弹虽然技术状态不高,但为苏联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战争的阴影还围绕在人们心中。苏联制定了大量的导弹发展计划,后来这些计划被卷入政治漩涡中飘荡不定,有些计划不是被合并就是被撤销了。“扫帚”反舰导弹就是幸存者之一。它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一是因为其研制取得了重要成果,服役在望;二是它不是一个大计划,别人不屑一顾。更重要的是当时海军态度坚决,力挺“扫帚”导弹计划。

“扫帚”导弹采用喷气发动机,是V-1导弹的舶来品,技术状态差,使用与维护困难。在发射时喷气发动机不能立即启动,有几分钟的预热时间,这样往往会贻误战机。因此,海军副司令科托夫将军提出研制以火箭发动机推进、能够瞬间发射的舰舰导弹。因为这种导弹是装备小型舰艇的,射程有限,导弹艇必须接近敌舰,但这样就会使平台暴露在敌人的火力范围内。只有最大限度地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才能使小型舰艇受伤害的可能性减至最小。这种战略思想是技术发展和战略需求的产物,它大大推进了火箭发动机推进的战术导弹的技术发展。

1954年,别列兹尼克设计局(后为彩虹设计局)受命进行这种以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进的导弹的研制。该弹被苏联命名为“白蚁”,军方代号为P-15;而北约名称为“冥河”,美国编号为SS-N-2。仅花了3年的时间,别列兹尼克设计局就基本完成了研制任务。1957年10月16日,该弹在黑海成功进行了飞行试验,后来又在北方舰队长期进行作战能力的性能考核,成绩不错。从此,世界上第一代反舰导弹的典型代表“冥河”导弹悄然问世了。

1958年年底,列宁格勒和伏拉沃斯托克船厂开始进行“冥河”导弹装载平台——183P导弹艇的初始生产。1958—1965年间,苏联共建造112艘183P导弹艇,其中在列宁格勒建造58艘,在伏拉沃斯托克建造54艘。

1961年,苏联开始实施在华约国家装备“冥河”导弹的计划。1962年首先向波兰和民主德国转让技术,1962年年初交付给中国、朝鲜、叙利亚、印度、古巴和埃及等多个国家。中国以“冥河”导弹为基础,研制成功“鹰击一号”舰舰导弹和“海鹰”-2岸舰导弹系列。从此后,中国便开始了飞航导弹的艰苦发展历程。

“冥河”导弹的外形很像一架小飞机,头部是椭圆旋转体,弹体中部为圆柱形,尾部收敛。弹体中部有梯形平面弹翼,尾部有垂直尾翼和两片下反角尾翼。弹体头部从前至后分别为主动雷达导引头、战斗部、液体火箭发动机,弹体的尾部有固体火箭助推器。“冥河”射程为40千米,飞行速度为300米/秒,弹长5.8米,弹径0.76米,发射重量2300千克,装聚能战斗部,内装高能炸药450千克,具有很强的爆炸威力。endprint

准备发射时,接通导弹自动驾驶仪并进行初始对准。火控系统提供目标的关键数据。导弹可选择5种飞行高度,有气压高度表控制,最低100米,每挡递增50米,最高飞行高度为300米。发射后,导弹先爬升到135米的高度飞行,然后由自动驾驶仪将其导引到作战空域。当距目标12千米时,主动雷达导引头启动,导弹从巡航高度俯冲攻击目标。

在该弹服役后苏军很快发现,除了隐蔽的沿海区域外,183P导弹艇很难有效发挥作用。1965年5月24日,金刚石设计局受命研制吨位较大的导弹艇——105型“海啸”(“黄蜂”-1)。与183P导弹艇只有2个发射架不同的是,“海啸”导弹艇装了4个发射架。

按计划,“冥河”导弹还将装备大型水面舰艇,如计划中的63核动力巡洋舰,每艘舰装18~26枚“冥河”导弹。但赫鲁晓夫认为,装备导弹的廉价小型舰艇比大型舰艇投资少。他断言这种导弹的出现,将会使大型舰艇失去光彩。因此,“冥河”导弹最初只是装备小型导弹艇,只有改进型号才部署在驱逐舰和其他大型舰艇上。

“埃拉特”蒙难

1967年10月21日,地中海海域万里无云,风平浪静,视线良好。以色列从英国购进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在上无战机、周围无任何舰艇掩护的情况下,单舰在西奈半岛以北的鲁马纳湾执行巡逻任务,低速游弋。舰上雷达长时间搜索并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目标。平静的环境使舰长失去了警惕。他命令雷达关机,以便冷却系统。官兵们也无所事事,三三两两地聊天休息,欣赏着地中海的绚丽风光。

这时,埃及塞得港却是一片忙碌。岸上的观通站发现了这艘没有雷达开机的驱逐舰,立即警报声大作。导弹快艇全副装备披挂上阵,做好了战斗准备。

下午5时,“埃拉特”驱逐舰仍然无任何战斗意识,在没有雷达开机的情况下长驱直入,到达距离塞得港只有13海里的海域。像“掩耳盗铃”一样,它认为自己没有开启雷达,别人也就不会发现它。

距离越来越近,当“埃拉特”驱逐舰进入“冥河”导弹的有效射程时,2艘“黄蜂”级导弹快艇如箭般驶出,在10.5海里的距离上,1艘快艇先后发射了2枚“冥河”导弹。大难临头的“埃拉特”舰竟全然无知。

5时18分,“埃拉特”驱逐舰的信号兵忽然惊叫起来,“看,火球向我们飞来了”。旋即,一个尾部喷着明亮火焰的神秘怪物飞临。舰长立即命令驱逐舰避开火球方向,加大马力,全速逃命。同时,舰上的40毫米舰炮和机枪一齐向火球开火。一时间,西奈半岛顿时炮声隆隆。但不管舰炮和机枪怎样拦截,都未能击中目标。相反,来袭的怪物却不断改变飞行方向,喷烟吐火,呼啸着冲向军舰。最后,它冲向了驱逐舰的锅炉舱。大约在1分钟后,第二枚来袭物以同样的方式风驰电掣般飞来,在驱逐舰发动机舱爆炸。军舰的中部即刻燃起熊熊烈火,舰艇的主发动机被毁,军舰立即倾斜,只能在咆哮的波涛中随波逐流。

一个半小时后,另一艘导弹快艇发射的第3枚“冥河”又命中舰艇的尾部,舰艇随即开始下沉。威名远扬的“埃拉特”舰的功勋船长不得不命令弃舰。于是,舰艇的官兵纷纷跳入海水,只有少数人爬上救生艇逃生。其中有两名长期在“埃拉特”舰服役的官兵,还不忍离去。然而,就在这极其混乱的情况下,第4枚“冥河”又毫不留情的到达,在“埃拉特”舰的中部开花。刹那间,45人死亡,数十人被烧伤。

这就是当时震惊世界的“埃拉特”事件。这是世界上首次导弹战,它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对后来反舰导弹乃至整个导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冥河”导弹击沉“埃拉特”号驱逐舰,使以色列和英国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面。驱逐舰是从英国购入的,经过改装服役不久,英国吹嘘的神话破灭了。以色列更是“如丧考妣”,恼羞成怒,随即就开始了更大的报复活动。而“冥河”导弹惊人的战绩,使苏联出尽了风头。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破天荒地为“冥河”导弹颁发了列宁奖。

“伽伯列”发飙

战后,以色列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了多项复仇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加快导弹快艇和反舰导弹的研制。

多年后,即1973年10月6日晚上10点左右,地中海上空月色朦胧,海风习习。以色列海军舰队特混分队偃旗息鼓,以28节的速度驰向北方。导弹快艇的探测雷达在不停地转动。不一会儿,特混导弹快艇分队与叙利亚的舰艇相遇。以色列海军的指挥员眼疾手快,立即转动导弹发射架,进行战斗准备。随着“嗖,嗖,嗖”的呼啸声,几枚“伽伯列”导弹腾空而起,其尾部拖着的熊熊火光,将海面照得如同白昼。导弹贴着海面直向叙利亚的导弹快艇飞去。叙利亚的海军也不示弱,连忙调转船头,排成战斗队形,向以色列舰艇发射了几枚“冥河”导弹,导弹也凶狠地朝以色列导弹快艇飞来。

这是世界上第一场导弹对攻战,双方都拿出了看家的本领和吃奶的劲头。战斗结束后,叙利亚5艘导弹快艇全部被击沉,其中1艘是被以色列的大炮击沉的。而令人吃惊的是,在这次导弹对决战中,叙利亚发射的多枚“冥河”导弹竟然没有一枚命中目标。

而这次事件后,以色列海军尝到了甜头,海军司令命令导弹快艇深入到埃及的近海肆事、挑衅。10日7日夜,以色列导弹快艇在埃及塞得港附近海域与埃及4艘“蚊子”级导弹快艇相遇。经过一场混战,埃及导弹快艇被击沉3艘。埃及方面说以色列也被击沉3艘,但以色列军方矢口否认。

时隔一天,以色列导弹快艇混合分队又到埃及杜牧亚特港的海域挑衅。午后1点多钟,它们与埃及导弹快艇编队相遇,后者包括“黄蜂”级和“蚊子”级共4艘。苏制“黄蜂”级快艇排水量为200吨,装备4具“冥河”导弹及2座双联装30毫米舰炮。由于上次与以色列交战失利,埃及海军心有余悸,企图与以色列拉开距离,避免接触。但以色列哪里肯放过,开足马力追击,并接连发射几枚“伽伯列”导弹。埃及只顾逃命,并未还击。结果,埃及3艘导弹快艇被击沉,另外1艘被击伤后躲进亚历山大港。

以色列的导弹快艇接连告捷,士气大振。10日和11日夜间,其导弹快艇分队又转向叙利亚海岸,在拉塔基亚和塔尔图斯港附近与叙利亚导弹快艇交火,击沉4艘“蚊子”级导弹快艇。endprint

“冥河”风光不在

在世界第一次反舰导弹对决战中,“冥河”败北。曾几何时,“冥河”击沉“埃拉特”号驱逐舰,出尽了风头。但在之后的6年中,毫无建树,发射的50枚导弹竟无一命中目标。这引发了军用技术界的广泛讨论,人们从战略、战术和导弹性能等诸多方面深入分析。下面就是苏方所做的评论。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埃及、叙利亚快艇编队、导弹装备数量均超过以色列。不过,就单舰装备导弹数量及单舰火力来说,以色列占据明显优势。埃及、叙利亚使用的苏制导弹快艇有两种,早期每艘快艇有2具发射架,后来的改进型装备4具发射架。而以色列的每艘快艇则有7~8具发射架。因此,以埃双方的单舰火力比为1.75,甚至达到4倍。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导弹快艇出航100多次,对埃及、叙利亚的海岸攻击15次;而埃及方面对以色列的攻击就少得多。

以色列导弹快艇的攻击时间长达15~20个小时,通常在夜间进行。导弹快艇被编成攻击分队,每个编队由2~3个战术分队组成,每个战术分队有导弹快艇2~3艘。每艘导弹快艇的横向间距为5海里,纵向间距为3海里。编队中有供直升机起降的小型登陆艇。通常的攻击方式是,一支导弹快艇分队负责对埃及和叙利亚目标的攻击任务,而另外的战术分队负责掩护、封锁敌方的对抗力量。

埃及岸防雷达的探测距离较近,不能探测远距离目标,到发现以色列的攻击目标时,其导弹快艇已至20~30分钟的距离了。以色列在攻击中经常采用伪装战术,直升机升空后,低空飞行,模拟水面目标。与此同时,直升机侦察敌方海岸舰艇情况,释放被动干扰,降低雷达的探测能力。一旦埃及、叙利亚舰艇发射导弹,直升机迅速升到300~500米高度,避开导弹追击,模拟水面目标逃离,使埃方导弹不能命中舰艇目标。战争中,快艇与直升机的战术配合起了很大作用。以色列负责封锁的战术分队前进到距离导弹快艇基地20~25海里时,从不同的方向进入到导弹的攻击线。在距离目标10海里时,以色列的导弹快艇快速驶向目标,以导弹齐射的战术密集攻击埃及、叙利亚的舰艇,装备反坦克导弹的直升机有时也会参加战斗。

埃及和叙利亚的导弹快艇编队在承担防御任务时,往往是每个战术分队由2艘导弹快艇组成,进入巡逻区后伪装成渔船,雷达处于关机状态,低速行驶。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迅速开启,进入战斗状态。埃及岸上指挥所未开通指示目标,舰载雷达能够发现约50千米处的目标,当距离目标20~40千米时,向目标齐射2~4枚“冥河”导弹。

在1973年的战争中,埃方发现“冥河”导弹存在着一些不足:导弹齐射的时间不能进一步缩短,贻误战机;导弹快艇间、导弹分队与其他力量间的相互配合不够,快艇撤出战斗缓慢;对付近距小艇的机动能力不够。

“冥河”导弹是专门为攻击大中型舰艇设计的,缺乏对小型舰艇的探测能力,在探测小型目标时精度低。“冥河”导弹战斗部大,重达450千克,而“伽伯列”只有100千克。前者发射重量为2.3吨,后者仅有430千克,两者的重量比为5.35。用“冥河”这样如此的“大弹”对快艇这样的小型目标进行近距对决,就如同“高射炮打蚊子”,有劲使不上。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以色列“萨尔”导弹快艇的隐身和抗干扰能力。“萨尔”快艇两舷配有MK135干扰机和被动干扰释放系统,使“冥河”导弹被迷住眼睛,失去目标。客观来讲,当时的电子技术发展滞后,苏联在这方面又比较薄弱,直至今天与美国仍有不少差距。

也有专家分析认为,中东国家陶醉在1967年第三次战争“冥河”导弹胜利的喜悦之中,冲昏了头脑,认为“冥河”导弹不可战胜,对世界导弹技术的发展知之甚少,更对以色列的报复能力估计不足。苏联虽然不断对“冥河”导弹升级改进,但不可能改变导弹的基本功能。而“伽伯列”导弹则是在美国的帮助下,专门针对地中海的作战环境、中东国家的装备,吸取第三次战争中的经验教训,专为近距导弹快艇战量身定做的。

“伽伯列”导弹竟风流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伽伯列”导弹出尽了风头,人们渐渐熟知了这个“小弹”。

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初,以色列就开始了导弹技术的发展。以色列充分考虑周边的形势和沿海特点,决定发展近程反舰导弹,以满足近海、机动作战的需求。当时,美国没有反舰导弹,而欧洲反舰导弹的研制也刚刚起步,借鉴的东西太少,恰好此时法国SS.11反坦克导弹服役,以色列就计划以该弹为蓝本。最初,以色列将新型反舰导弹称之为“鲁兹”,弹长3.1米,有两对×形配置的矩形弹翼,弹翼不折叠,弹重352千克,以抛物线弹道飞行,射程30千米。在制导技术尚不过关的时期,抛物线弹道是最常用的。但是,这一计划没有继续下去。

接着,以色列开始自行研制近程反舰导弹,称之为“伽伯列”导弹。“伽伯列”导弹由以色列飞机公司MBT分公司于1962年开始研制,是以中小型舰艇为目标的近程舰对舰导弹。1964年完成样弹设计,1965进行样弹试验,1966—1967年进行全尺寸样弹飞行试验,1968年开始装备。“伽伯列”导弹不断改进,形成了1~5型的大家族。

“伽伯列”导弹采用常式气动布局,圆柱形弹体,卵形头部,弹体中部和尾部分别有4片×形配置的矩形弹翼和操纵尾翼。弹体从头至尾分别为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电子设备、战斗部、发动机、助推器和作动控制设备。

“伽伯列”-1为基本型,射程20千米,以0.8马赫的速度飞行,中段巡航高度100米,可在2.5米的高度攻击目标。导弹长3.35米,弹径340毫米,翼展1.35米,发射重量430千克。导弹由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固体火箭助推器发射助推。导弹由半主动雷达导引,装备100千克高能炸药,采用触发引信。

该弹的作战过程如下。作战时,首先由舰载雷达探测目标,捕获目标后,将发射舰机动到适宜发射的方向,然后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由舰载雷达将其导引到巡航高度飞行。巡航飞行段,导弹由自动驾驶仪和高度表控制,舰载雷达转为照射目标。当导弹飞临目标约10千米时,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开机,它接受舰载雷达照射目标的反射波,产生操纵导弹的控制信号。飞临目标时,导弹降至2.5米的高度攻击目标。endprint

“伽伯列”导弹初期主要装备“萨尔”-2快艇,后者由德国设计。因犹太人的关系问题,德国不便直接卖给以色列,而是将生产特许给法国,再由法国转手向以色列交付。以色列收到“萨尔”-2后不断进行改进,逐渐形成了“萨尔”导弹快艇系列。

“萨尔”-2为中型导弹快艇,标准排水量为220吨,最大航速30节。为了装备“伽伯列”导弹,该艇后面的火炮被拆除,装上5具发射箱。此外,舰上还安装了从意大利引进的干扰设备。

“冥河”再造辉煌

客观来讲,“冥河”导弹在当时导弹技术发展上实现了许多突破,可谓功勋卓著。它在无电子干扰的情况下,有较高的命中概率;液体火箭发动机性能较好,推力稳定;战斗部威力大。但它巡航高度高,易被拦截;抗干扰能力不够;几何尺寸大,笨重;战前准备与战后维护时间长,所以大多作为岸舰导弹使用。

第四次中东战争暴露了“冥河”的问题。其实在这之前,苏联就开始对“冥河”导弹进行多次升级改进,攻击大中型舰艇目标的任务不变,射程增加。

“冥河”原型导弹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硝酸氧化剂剧毒,在高海情条件下泄漏会造成爆炸和火灾。撤出战斗后,清洗油箱也是极为复杂的问题。因此,改进方案提出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1960年年底,苏联开始制造更现代化的205快艇,对“冥河”提出了新的要求。1963年,改进型“冥河”开始进行地面试验,随后还在改装的205舰艇进行了6次发射试验。试验发现这种新型“冥河”导弹使用的发动机过于笨重,固体燃料就达1670千克。因此,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冥河”导弹并未服役。

1965年,苏联研制成功第二代“冥河”——“冥河”-1。导弹的外形是相同的,但改用了折叠弹翼;发射箱由篷车式改为6.5米长的圆形发射箱;发射舰由“黄蜂”-1改为“黄蜂”-2导弹快艇。

克里洛夫研究所奉命研制了“秃鹰”导引头,该导引头是为攻击面目标而设计的。装备该导引头后,“冥河”-1就具备了攻击地面目标的能力,成为一种多用途导弹。在后来的服役过程中,该弹也多次攻击诸如油库、码头等地面目标。

苏联继续对“冥河”导弹进行改进,发展了中程反舰导弹“冥河”-2,其中包含3个型号。1972年该弹装备苏联海军,至今仍在服役。

“冥河”-2虽然仍保留“冥河”原有的外形,但几乎对其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进。新型的MS-2A雷达导引头标志着苏联在电子技术领域的进步,电气元件从真空管发展到固体电路,使导弹具备远程目标探测和识别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战斗部进行了改进,重量由原来的450千克增加到513千克,加强了攻击大型舰艇的能力。战斗部和油箱的位置变了,把油箱放置在战斗部的前面,战斗部爆炸时,剩余的燃油燃烧,大大增强了爆炸威力。改用新型燃料,增加了效能。改进导弹控制系统,中制导由原来的主动驾驶仪改为惯性导航系统,采用了新的高度表,导弹末段实现了掠海飞行。导弹实现了超音速飞行,飞行马赫数达到1.3,大大提高了隐秘性和攻击的突然性。射程增加后,视距外的目标还需要超视距目标探测系统进行探测。

“冥河”-2在射击前可选择飞行模式。飞行控制系统可根据海情和其他因素确定导弹飞行的高度,并以2~5米的掠海高度攻击目标。

“冥河”-2是当时苏联海军的主要武器,曾装备多种类型的快艇、驱逐舰、护卫舰、水翼艇,后来这些舰艇卖给了不少国家。“冥河”-2导弹随5艘61ME型“卡辛”级和61MP型驱逐舰出售给印度。印度也另购了“冥河”-2装备自制舰艇,包括“毒蜘蛛”-3导弹艇、“库克里”级护卫舰和7艘“戈达瓦里”级驱逐舰。

“冥河”导弹的岸防型被称为“边界”系统,1978年开始装备。“边界”系统在1983—1984年出口,第一个装备的国家是东德,装备3个连,每个连有6具发射装置。另外该系统还提供了给南斯拉夫,中东不少国家也有装备。

在两伊战争中,伊朗、伊拉克均从不同的渠道得到了“冥河”导弹,导致了大量舰船的毁伤。两伊战争是“冥河”导弹的演练场,估计用量在百枚以上(包括机载型),是当时世界上实战量最多的反舰导弹。实战证明,“冥河”是经得起考验的、威力大的反舰导弹,至今仍是一些国家战备值班的武器装备。

“伽伯列”再发展

“伽伯列”-1服役后,以色列立即着手进行升级改进。升级型被称为“伽伯列”-2,1969年开始方案论证,1972年正式研制,1976年完成工程研制,1977年飞行试验,1978年定型、装备并外销。“伽伯列”-1和“伽伯列”-2两型共生产1976枚,1987年的单价为35万美元。

“伽伯列”-2的主要改进是增大射程,由原来的20千米增加到36千米;弹体长度增加了0.06米,发射重量增加了60千克;长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了性能更高的固体推进剂;改进了制导系统,由原来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改为半主动、被动和全主动复合式导引头,大大改善了攻击的包络。

“伽伯列”-2导弹曾是以色列的主要装备,装备“萨尔”系列各型快艇、“德伏拉”快艇和一些从美国购买的水翼艇。

1978年,以色列开始对“伽伯列”-2导弹进行进一步改进,称之为“伽伯列”-3型。后者于1982年装备并逐步替代“伽伯列”-2,1985年向国外推销,1993年停产,含试验弹共生产696枚,1992年的单价为42万美元。

“伽伯列”-3导弹的作战目标从导弹快艇发展为1000~4000吨的中型舰艇,如护卫舰、驱逐舰等。该弹提高了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采用半穿甲战斗部,重量增至150千克。降低了巡航高度,由原来的100米降为20米,提高了攻击的隐密性和生存能力。“伽伯列”-3采用了新的火控系统,导弹由发射后自主制导、发射后修正制导和发射后全程指令制导三种攻击方式,系统可同时捕获20个目标,提高了作战灵活性。作战系统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自动化地面设备,发射准备时间短。endprint

“伽伯列”-3在以色列装备情况如下:装备了6艘“萨尔”-3型艇,每艘装3枚;8艘“萨尔”-4型艇,每艘装5枚导弹;4艘“阿尔雅”型护卫舰(也称“萨尔”4.5型),每艘装4枚导弹;3艘“旗杆”-2水翼艇,每艘装2枚导弹。

20世纪80年代初,以色列开始实施新的发展计划,研制“伽伯列”-4中远程反舰导弹,美国于1985年宣布加入进来。原计划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装备,随后推迟到1995年或1996年。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以色列引进了美国 “捕鲸叉”导弹,从而搁置了“伽伯列”-4的发展计划。

“伽伯列”-4虽然仍采用“伽伯列”系列的名称,但实际是一种新型导弹,有时也称“伽伯列”LR导弹。该弹以大中型舰艇为作战目标,采用涡喷发动机推挤、固体火箭助推器助推,射程为200公里。研制时提出了4条基本原则:远程、超视距目标探测和目标选择能力;高亚声速飞行,使敌方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高机动性,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新的寻的样式,提高导弹的分辨能力、干扰和抗干扰能力。以色列飞机公司还专门设计了更加先进的火控系统,装备该导弹的小型快艇有独立战斗能力。

另外,以色列还曾计划发展有冲压发动机推进的超声速反舰导弹,但无实际的报道。

“伽伯列”导弹的后裔

台湾计划发展反舰导弹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冥河”导弹击沉“埃拉特”驱逐舰之后。当时苏联的反舰导弹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欧洲只有意大利“海上凶手”-1导弹研制成功,但射程仅有10公里,实用价值不大。台湾当局处在犹豫徘徊状态。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导弹对决战中,以色列“伽伯列”名声大振,台湾找到了参照型号。1968年,台湾几经周折,得到“伽伯列”-1的技术资料,同年12月,中山科学院就制定了“雄风”导弹发展计划。1969年9月制定了“雄风”计划进度评估图,12月对“伽伯列”-1导弹的技术资料进行全面评估,决定了购买、仿制到修改的发展3阶段。

1971年,台湾从以色列购买了50枚“伽伯列”-1导弹和18具导弹发射架,并装备“阳”字号驱逐舰的“华阳”、“衡阳”和“岳阳”号上,其中前者装一具三联装发射架,后两舰装2具三联装发射架。1977年,台湾首次成功试射“伽伯列”-1导弹。

但后来的研制并不尽人意。一是“伽伯列”-1的射程太近,只有20公里。按计划,“雄风”的射程与“冥河”相当,要达到40千米。二是“伽伯列”-1是从“鲁兹”地地导弹脱胎出来的,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

1978年“伽伯列”-2研制成功后,台湾又购买来该弹进行修改设计。1978年年末,“伽伯列”-2导弹在台湾装备。但在导弹训练时,巡航飞行段的几枚导弹居然提前入水。随后台湾进行了导弹修改设计,并将已经装备的导弹全部返厂改造,改造后的导弹定名为“雄风”-1反舰导弹。

“雄风”-1导弹的引进和仿制,为中国台湾导弹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台湾在美国的帮助下研制了“雄风”-2 中程反舰导弹以及“雄风”-2E巡航导弹。近来,还成功发展了“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

(编辑/王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舰导弹快艇舰艇
红批有声作文
坐快艇
水面舰艇齐射反舰导弹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韩海警艇“缠着胶布”出海执法
快艇
海军反舰导弹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