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苏建
摘要:本文从地理新课程改革凸显出的地理教学理念出发,对地理课堂的思辨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描述了思辨发起、过程和评价的相关环节,结合地理学科发展的知识和江苏省高考命题进行论证。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思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84-1
一、精选话题,激发思辨
地理学科是一门将人类社会、环境空间和资源看作为一个统一的复合系统的浩瀚科学,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建教授在《对地理学发展与改革的思考》中指出新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出发点从资源的开发转向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任务也从资源调查、开发规划转向了协调人地关系。这样的转变所涉及的丰富的学科内容为思辨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1.将科学争议性问题引入课堂 。
在地理学科的发展中存在很多有科学争议的问题,如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厄尔尼诺成因、环境人口容量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论题。这些论题的价值在于成为聚集学生思维能力的能量环。学生从论题入手,探究不同观点者的论据与论证,在赞成或质疑中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并在举证或反驳中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知识内化与能力养成。
2.将社会民生争议性话题融入课堂 。
地理也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具有生活实践性。地理学科也关注很多社会民生中有争议的问题,如计划生育问题、农民工进城的利弊、南水北调等。这些话题的融入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学习更接地气,具有生活现实感,增强学习兴趣;给予探究生活的机会,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与生活百态的思辨能力;培养人文情怀,增进生命的价值。
二、注重引导,强调过程
课堂不仅是学生的,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地方,激情与生命涌动的地方。思辨课堂的建构得益的是师生这个共同体。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召集者。阐释教学法的目的“不在于对事物作另一番解释,而在于追求人的自由”。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旗帜之下进行“聚会”的活动,教师则是这场聚会的召集者。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真理,而在于协助学生认清各种意识形态、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思辨力,最终解放自己。
调情者。思辨是对智慧的挑战,要想引发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思想,教师先要以情动人,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并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观察与思考。学生能在情感共鸣之下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实现自我发展。当然这里的“情”除了教师本身感染性的人格魅力与授课技巧之外,应更多挖掘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如爱国主义、环境忧患等,而不是将课堂变成教师的表演场。“情”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包容学生不同观点,哪怕他的观点是滑稽的荒缪的,只要他是努力思考的。
合作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文化的传递者,更是引导人,在师生的平等互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以对话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教学文本,理解意义,启迪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和创生。与学生一起追寻真理,而不是传授真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学科素养也必将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得到完善与升华。
以上三“者”都是旨在将教师塑造成“平等中的首席”,以平等抵达学生的心灵,以思辨实现教育的真谛。
三、关注评价,养成习惯
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对地理事物分布的知识逐步减少,发散性思维的知识在逐渐增加,试题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如2013年江苏省高考第27题:
27.下图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理由是 。(3分)
答案:不可行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如答可行,须提出解决水热条件不足的可行方法。
这类试题的出现是新课改的方向,从评价体系给了我们很强烈的信号,我们需要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试题给了学生充足的答题空间,学生对题干中出现的条件进行分析,结合课本相关的地理理论和规律,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这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思辨的过程。
地理思辨性课堂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首先课堂本身的局限性:课时少;一般高一、高二安排每周2课时,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学校出于学生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学生的学习一般只能局限在课堂或者校园以内,学生很难接触到第一手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资料的收集需借助网络平台,但网络教学还不是常态,而且对学生是否有效利用网络的掌控难度比较大。第二,作为思辨性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不仅需要过硬学科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还需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才有能力构建思辨的课堂。第三,去除学生固有的思维惰性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的课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已经有了按部就班的设计,甚至每个环节都设计好了时间,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辨时间和空间,我们很多老师在使用讨论教学法的时候都很关注时间,所以有的讨论只能草草收场,“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往往成了课堂思辨的结束语。所以思辨不仅停留在课堂阶段,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思辨的习惯,这一能力的养成本身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