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
衡量经济实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算和指标,关注中国经济的短板,不为戴上毫无价值的“世界第一”的帽子而沾沾自喜,才是成熟的体现。
9月27日出版的《瑞典日报》称: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9月29日全球经济权力将实现引人注目的交接,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超过美国,荣升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不同于以往听到中国经济排名提升后的激动和炒作,时下的中国对于诸如此类戴给中国的高帽更多了一份理性和警惕。对于这次报道,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都几乎以调侃的心态对待。我们注意到,这个排名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尽管可以消除各种人为操纵汇率的情况,但这种测算方法和现实情况相距甚远。
汇率的变化除了购买力,还要受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汇率时,如何选择代表性的物品构成“一篮子物品”迄今是一个难题。所以,现实中很少有国家真的用购买力平价来作为调整汇率的标准。事实上,中国很多真实物价按照英国《经济学人》的巨无霸指数计算,人民币的购买力其实被高估了。所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中国GDP总量第一不太具有说服力。我们相信中国的GDP总量有一天一定会超过美国,但那是实实在在的超越,而不是靠计算规则的改变。
而且,如果用人均GDP的标准看,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约为6629美元。尽管这已经是差不多30倍于1980年的数字了,但跟美国的人均51200美元比,还差得很远。即使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美国这个数字最乐观的估计也应该到2049年之后了。在这种情况下,用所谓的购买力平价忽悠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实在令人捧腹。
而且,如果考虑其他方面的经济软实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也许更大:在创新领域,中国目前仍然属于追赶阶段。除个别领域,中国在绝大多数创新方面仍然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第一梯队,也落后于英国、以色列、韩国等第二梯队。从科技研发投入的强度看,中国尽管近几年来投入强度逐渐增强,并且在2011年达到创纪录的1.84%,但仅相当于美国的60%。且低于日本的3.26%,德国的2.82%。甚至低于韩国的3.74%,中国台湾的2.90%和新加坡的2.09%。也就是说,就软实力而言,中美两国的鸿沟很难在短期内逾越,对此没有清醒地认识,而只陶醉于GDP“大数据”,认为全球经济第一的权杖真的已经实现交接,太傻太天真。
当然,没有GDP“大数据”方面的进步,人均GDP等更能反应经济实力的小数据的进步就是无源之水。但是,衡量经济实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算和指标。对于中国而言,关注中国经济的短板,韬光养晦,不为戴上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第一”的帽子沾沾自喜,才是成熟的体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