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陈为人(1899-1937年),原名陈蔚英,又名陈涛、陈洪涛等,湖南省江华县人。1918年,陈为人考入衡阳县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读书时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学生会的工作。“五四”运动后到上海,结识了李启汉等进步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陈为人与罗亦农、张太雷、李启汉等组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9月底,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不久,去北京参加了北京共产党小组活动,并受李大钊委派去济南协助王尽美、邓恩铭建立山东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初陈为人去苏联学习,下半年回国,先后在济南、北京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1年,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兼地区执行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派罗章龙到哈尔滨考察。罗章龙经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向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派人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筹建党的组织。1923年3月,中共北京区委派陈为人、李震瀛、吴丽实来哈尔滨开展革命工作,在工人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介绍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开展建党工作。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时,陈为人作为东北地区党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1923年7月,陈为人、李震瀛首先在进步青年中发展汪洁曼(教员)、李铁钧(广益学校教员)、马新吾(中东铁路总工厂工人)、陈毅可(滨江地方审判厅翻译)、刘天佑(东华学校教员)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青年团),建立哈尔滨第一个团支部,并且与团中央建立了通讯联系。以后陆续收到团中央邮寄的团刊、小册子、传单以及《中国青年》第一、二、三期。8月以后,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又派团员彭守朴(又名彭树堂)、党员陈作霖(又名陈晦生、陈敏)到哈尔滨。10月,陈为人、李震瀛、陈作霖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哈尔滨的革命工作有了重要的基础。
(二)
1923年,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以后,很快与韩迭声取得联系,进入《晨光》报社。他们以记者身份为掩护,同各团体、知识界人士广泛接触,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筹建党团组织的工作。《晨光》报以宣传反帝反封建为宗旨,深受各界人士特别是进步青年的欢迎。陈为人、李震瀛在上海和北京曾经办过党的刊物,有办报经验。他们埋头苦干,夜以继日,带动其他人打开了局面,特别是当他们得知报社经费困难,无法为同仁支付报酬时,表示愿意白尽义务。中共“三大”通过的《劳动运动议决案》指出:“哈尔滨方面之劳动运动更宜作与苏俄工人联合之宣传,现时反对苏俄之趋向亟宜纠正。”陈为人出席中共“三大”回哈尔滨后,同李震瀛认真贯彻执行这个决议。七八月间报社邀请通讯员,增加本埠新闻,尤其注重市民生活和群众团体活动的报道,并且配发社论、短评,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日本人在哈尔滨的非法活动,则予以无情揭露。该报刊载的《日本将干涉我国爱国运动》、《日领事不顾信义》等文章和报道,指斥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是“左手亲善,右手拿着杀人刀”。《晨光》报副刊《公开讨论》、《宗教研究》等栏目,内容都是有关新文化、新思想方面的文章。
1923年9月1日,陈为人在《晨光》报《寸铁》栏目撰写短评,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罪行。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据此向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提出抗议,日文报纸也攻击《晨光》报编辑人员是“暴烈分子”、“有碍中日邦交”。于是,朱庆澜对《晨光》报提出警告:“这样胡来是不允许的,今后如再发生类似事,报纸查封。”此后,报社一些人怕受牵连,就排挤陈为人、李震瀛。陈为人、李震瀛、韩迭声被迫于12月初退出《晨光》报。
(三)
陈为人在利用《晨光》报开展工作时,就与韩迭声商量创办一个通讯社。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宣传工作,于1923年9月在道里十四道街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署名发起人为韩迭声,编辑主任为陈洪涛,新闻主任为骆森,丛刊主任为吴春雷(广东三水人,当时任哈尔滨《东三省商报》总编辑)。后来彭守朴、张昭德等也参加通讯社的工作。哈尔滨通讯社的《简章》称:“本社以宣传消息,介绍文化,拥护舆论,编辑各项统计调查为宗旨。”“除按日发新闻稿外,每星期赠送一次有系统的统载,每月赠送关于社会问题之译著数次。如有紧要事发生时,特发号外。”为了招纳更多的人才,还提出:“凡表同情于本社宗旨而愿尽力协助本社者,均可为本社社员。”
哈尔滨通讯社在国内外聘请数名特邀通讯员,广泛收集新闻。他们为反对日本人和白俄对哈尔滨的新闻垄断,在筹办通讯社过程中,争取爱国人士哈尔滨无线电台副台长刘瀚的支持。刘瀚不仅主动帮助向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联系立案,并且提供电报新闻稿、办公室等。对社员撰写的较好稿件也予以发表。陈为人、李震瀛两人以通讯社记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厂、各业和机关团体采访,接触各界人士和劳动群众,结识了许多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广泛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
哈尔滨通讯社工作繁重,十分艰苦。有一次,陈为人、李震瀛、韩迭声3人因为忙于翻译电讯稿竟忘记吃午饭,到晚饭时只凑了3个铜板,买3片面包充饥。有时实在没办法,只好跑到别人家里混顿饭。尤其在深秋和初冬季节,他们在风雪中四处奔波,每天要徒步走二三十里。而“闲暇之时,又无它项亦助余兴,精神、物质、工作均调剂不周,故身体已微弱,大不如以前好了!”他们把英俄文电讯稿译成中文,对那些带有反帝和进步内容的新闻稿件巧妙地加以改编,供给本市和外埠的报刊使用。除了译稿外,陈为人还经常深入各地和机关团体进行采访,编辑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和遭遇的稿件,使哈尔滨通信社成为宣传反帝反封建和制造革命舆论的阵地。不久,刘瀚发现陈为人、李震瀛利用通讯社进行革命宣传,怕受牵连,不敢再合作。哈尔滨通讯社一直坚持报道工作,到1924年2月28日才宣告停办。
(四)
为了更广泛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青年,把革命宣传和发展组织结合起来,1923年11月中旬陈为人在道里外国二道街(今中医街)7号创办了一个培养教育青年的哈尔滨青年学院。学院设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社会学、实业等科目。除上述科目外,以后又增加了俄文班和英文班,由陈为人、李震瀛授课。不识字者可以参加文盲班,识字者可任选一门学科深造。学院主要吸收青年工人和其它劳动者参加,不识字者可以参加识字班。学院除聘请部分兼职教师外,主要课程全由陈、李二人担任。他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要死读书,要学以致用,联系社会,改造社会。在讲社会科学理论课时,深入浅出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他讲课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使一些青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学习的人数日渐增多。
1923年12月16日,哈尔滨组和团支部召开联席会议,讨论贯彻执行团中央第22、23号通告,确定:在陈为人领导下党员、团员混合编为两个小组:陈作霖、马新吾、汪洁曼、李震瀛为第一组,组长汪洁曼。陈毅可、彭守朴、李铁钧、刘天佑为第二组,组长李铁钧。对工作的分工:劳工运动由陈作霖、马新吾负责;学生运动由李铁钧、汪洁曼负责;青年工商运动由刘天佑、陈毅可负责;团体运动由李震瀛、彭守朴负责;通讯处为哈尔滨道里外国二道街7号青年学院。
在青年学院,由于参加学习的人日益增多,受到地方当局的注视,暗地里派便衣警察进行监视,致使许多学生不敢到学校上课。1923年底,哈尔滨青年学院被迫停办。陈为人也于此时离开哈尔滨去外地工作。
(五)
1927年10月,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派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兼秘书长陈为人到东北,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并且着手筹建中共满洲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满洲省临委)。10月24日,由陈为人主持,在哈尔滨道里中国十三道街(今西十三道街)48号,召开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省委委员,陈为人任书记兼宣传负责人,吴丽实任组织兼农民运动负责人,张任光任共青团满洲临委书记,省委机关设在奉天。会后,满洲省临委发出第一号通告,宣布满洲省临委成立,“管理奉吉黑三省党委”。随后,满洲省临委决定将北满地委改为哈尔滨市委,兼管中东铁路沿线党的工作。
1928年9月,陈为人在沈阳主持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贯彻中共“六大”精神,部署继续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改满洲临时省委为满洲省委,陈为人担任省委书记。其间,陈为人为积极开展工农群众运动,发展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相继创办了《满洲通讯》、《满洲红旗》和《满洲工人》等刊物,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
1928年12月,满洲省委在沈阳大东门外一名党员家里召开扩大会议时,被敌人发现,陈为人等13人被捕,遭受到敌人的酷刑折磨,他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坚持斗争。1929年7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8月回上海工作,负责办党训班和中共中央党报《红旗日报》。1931年春,陈为人再次被捕入狱。通过互济会的营救,于年底出狱。1932年起,陈为人被安排负责中央机要文件的保存和整理工作。他和爱人韩慧芝乔装成豪富人家,其居室内放着十几个大皮箱,装的不是衣饰财物,而是党的机要文件。1935年2月,因叛徒告密,中共中央秘书处等8个活动据点被敌人破坏,韩慧芝被捕,陈为人与组织失掉联系。为了保全党的机密,他又租了一处房子,把文件转移出去。1936年韩慧芝出狱后,与党组织取得上联系,这时陈为人的肺病十分严重。党组织决定把文件交别人保管,不惜代价为他治病,但因病势沉重,救治无效,于1937年在上海离开了人世,时年38岁。
陈为人同志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东北地区早期的领导者,陈为人为东北地区早期中共党组织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建立党团组织、宣传马列主义、党的方针政策等,完成党交给他的各项任务,一心革命,不畏生死,这些都将永载史册。
作者简介:黄澄,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