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部魏晋时期的文化格局

2014-11-11 22:14肖振山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8期

肖振山

[摘 要]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记载,在我国黑龙江东部地区,在魏晋时期存在着两支文化遗存,即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通过对历史遗存研究,这两处文化遗存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充分的反应了当时民族融合及发展。文中对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黑龙江东部;魏晋时期;河口文化遗存;凤林文化遗存;文化格局

一、河口文化遗存

河口遗存上世纪在黑龙江牡丹江中下游莲花水库区考古发掘中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由于其空间范围较小,所以其遗存文化内涵也相对较为单纯,所发掘出来的主体器物即是陶器,以罐、钵、盆和杯为其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形态较为单一,罐的种类较多,以侈口、筒形、深腹及平底形状为其主要特征,而且器形较大,个别的已转化为瓮类。同时在罐或瓮的颈部对称饰有2个或是4个乳丁状纽,这是该遗存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主要特征。从相关的层位学资料来看,可以说在本地区前一时期的东兴文化消亡后才出现的河口遗存。

从河口遗存出土的陶器来看,其与前一时期的东兴文化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而与牡丹江中下游的东康类型在陶器组合上较为接近,而且器件在主体特征上也存在着相同之处,可以肯定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由于河口遗存所出土的陶器个别较大,这与汉魏时期的文化遗存还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可能与年代和地域具有一定的关系。东康类型活动于两汉时期,而且下限可能还稍晚一些,分布在牡丹江中游的冲积盆地周围,而河口遗存出现基础上可以与其进行衔接,这就使其在年代上可能存在重合的部分。通过其内在文化的联系可以分析出,河口遗存应该是东康类型的地方变体,即在汉魏年间,东康类型的一支向北迁移至牡丹江下游地区,在当时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下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即河口遗存。

二、凤林文化遗存

凤林文化是一种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其在友谊凤林城址七城区考古发掘中识别出的晚期遗存,根据目前所存在的资料可以将其大体分布区域确定下来,即以七星河为中心的三江平原地区,目前发掘地区主要有凤林城址七城区、双鸭山保安2号城址、宝清炮台山城址,这三处地点的晚期遗存的文化面貌均属于凤林文化。凤林文化遗存由多种文化原因共同构成,文化面貌较为复杂。凤林文化的陶器以生活容器数量最多,还有生产工具和装饰品。陶容器以夹砂陶为主,次为泥质陶,有少量的红衣陶和黑皮陶。少量器表有纹饰,有的钵的器表饰有黑色彩绘图案。部分器物饰有器耳,多为平底,以中小型为多,大型较小。石器主要为生产工具,包括刀、凿、磨盘、磨棒等。骨角器较多,主要为生产工具和装饰品,还有较多的用牛、羊肩脚骨制成的卜骨,上有较多明显的灼痕。铁器和铜器占有一定数量,分为生产工具、兵器、装饰品等。从所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出,凤林文化不仅直接继承了本地区前一时段的滚兔岭文化,而且还体现了松花江北岸蜿蜒河类型的特征和风格,广泛的吸收了周邻地区的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凤林文化的房址形制多样,亦反映不同的文化来源。根据房内结构不同,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附设曲尺形火炕的房址,面积较小。火炕是用黄土堆垒捶实,中间设单股烟道,上面用经修整的薄石板平铺而成,再在石板上面抹一层较薄的草拌泥。火炕一般设在房址的东部和北部或西部和北部。火炕的一端接灶,另一端为出烟口,成为取暖与炊事合二为一的设施。另一种为不设火炕的房址,面积多较前者大,少数还设有门道,门道方向无定。柱洞较少,分布没有规律。房内设灶有三种情况。其一是中间有一圆窝的方形硬面灶;其二是由若干石块围砌构成的灶;其三是直接利用残陶罐或瓮作为灶。房子内与灶相对的居住面上多铺砌一较大的平整柱础石。少数房子内四壁内侧有竖立木板的“沟槽”迹象。两大类结构的房子。前者无疑是吸收了团结文化的内涵,而后者大多反映了同滚兔岭文化的内在联系。

凤林文化是在继承本地区前期文化——滚兔岭文化的基础上,向南、向北分别吸取周邻地区团结文化、蜿蜒河类型的因素,同时又发生了明显改进与擅变,而发展成为一种内涵广阔、面貌复杂的新的文化遗存。进入魏晋时期,东部地区存在两支文化遗存。这两支文化面貌差别显著,有着独自不同的渊源和分布范围。而且彼此的联系与交往似乎不是很多。文化遗存的相对减少和文化因素的变迁与趋于复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民族融合的新进程。较前一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铁器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加比例很小。在属于凤林文化遗存的保安2号城址中出现铁犁等新的农业生产工具,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同前一时期一样,石器和骨器仍有相当数量。

三、结束语

从现有的历史考古资料不仅看出,黑龙江东部地区在进入魏晋时期,由于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解体,而文化因素发生了重组且文化重心也随之发生迁移,而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的凤林文化为魏晋时期的文化重心。从考古的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七星河流域的居民已经跨入了文明社会,体现出了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飞跃。而且文化特征开始向趋同性和统一性发展,充分的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和民族发展的新进程,文化呈现出不同演进的趋势,并向文化面貌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从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铁器的出现及使用情况看,虽然铁器得以推广,但并未完全排除石器和骨器的特殊地位,石器和骨器在生产生活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黑龙江东部地区汉魏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参考文献:

[1]许永杰.黑龙江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计划[J].考古.2000(11).

[2]张伟.王学良.田禾.黑龙江友谊县凤林城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11-25.

[3]李陈奇.张伟.赵永军.黑龙江省莲花、尼尔基、磨盘山库区考古的主要收获.北方文物.20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