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脑海中,有一幅非常真实非常优美的画,那是我在80年代中等师范学校里的一个夜晚,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手拿电筒走到我们教室,说:“走,我教你们认识星星。”他的电筒射向哪个方向,他就给我们介绍此处星星的名称和特点,我生平第一次在被老师带到室外上课,而且还认识了那么多星星和星座,以致以前躺在星空下乘凉遐想的快乐都不足一提了,以致我现在回忆起来,都好像如在梦中一样。那一天,我是多么快乐啊,那是一种求知的快乐。
后来我毕业当上了老师,想起从此我与星星的故事,我无法平静。
常常我看着满天的星星,享受着凉爽的晚风,我多么希望孩子能与星星与夜色与我们大人稍微亲近一刻呀。我的呼唤对于正在玩电脑游戏的孩子来说,已经如空中的游丝那样渺小、如小草的生长那样沉默。
我不禁感慨,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远离真正的星空的年代。从他幼时起,我就喜欢把他抱到远离灯的家,站在田埂边,指导他看天上的星星,倾听田间的虫鸣,学会一些与星星有关的词汇、语句,我们和星星建立起和谐的朋友关系。
我教巴金的《繁星》,觉得最难的不是结构安排等写法指导,而是让学生体会到那种“人如在星星的怀抱中”“星星是母亲”“星星是朋友”“星星是巨人”的美妙感觉,我采用了范读、默读、分组分层读、自由说等等形式,学生好像已经达到了与作者的情感的共鸣,但一想到这些孩子并未真正亲近过星星,我就知道孩子们的体会其实是不可能很深刻的。想到这儿,我有点怅然若失。
期末考试,我们偏偏就考了一首课外诗歌赏析,其中有 “北斗阑干南斗斜” 一句,我不禁暗喜,因为为了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诗词,曾经打印了这首让他们早读时背诵的,并都讲了每句的含义,考下来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还是什么都不会。我最气的还不是分数,而是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同学主动提问过这里“南斗”的意思。我查词典,查《辞海》,总算把意思弄得清楚了。我悲愤,我羞愧,为什么查资料、深探究的只是老师,而学生们却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我怀疑他们可能连“北斗”“北极”都从来没有好好看过。
每天早上,我会问孩子们昨晚上的星空什么样子,每天晚上,我会带领上晚自修的孩子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看星星。我让他们写观察日记。孩子们起初是兴奋的,但也许是教学楼的日光灯太多太亮了,孩子们的眼睛需要适应好长时间才能看到星星,而且在日光灯的映衬下星星那么暗那么少;也许是孩子们的作业太多、考试的压力太大,觉得这个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吧,后来我叫学生出去时,他们已经没有了热情,只顾埋头赶作业,弄得我都觉得自己有点傻乎乎的了,这样,我的指导也只好暂停了。
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这篇童话写得太美了,这是初一教材中难得的虚构性的作品,讲了一个小姑娘找水给妈妈喝,因为小姑娘有爱心,最后水罐变成了星座变成了钻石的故事。我让孩子们模仿课文编童话,评选出我们班的“童话大王”,如可以用“星星、月亮”为对象来编童话。孩子们想啊想啊,结果课堂上没想出来。
我不甘心就此放弃,让大家课余时间写日记时再去想,我给大家补充讲了我最喜欢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系列经典童话内容,我介绍郑渊洁本人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我还把我曾经编给我小孩的一篇关于南南和北北童话讲给大家听,在我讲完童话的第二天,我看孩子们的日记,大海捞针、浪里淘金般,我有幸发现了几篇写得很好的童话,我立即介绍给孩子们听,其中有一篇是一个语文总考70多分的同学写的,我非常欣赏,他说:
“小星星很孤独,他没有妈妈。老星星说:你妈妈帮你找水去了,小时候你调皮,总爱缠着妈妈要这要那,有一次你要喝水,可是只有地球上的水最多,你妈妈明知道凶多吉少,还是毅然去了,可是她再也没能回来,成了地球的卫星……”
巧妙的是,这个童话和《七颗钻石》主题差不多,都是“爱能够感天动地”之类的。我封那个同学为我班的“童话王子”,他一向暗淡的目光霎时亮晶晶的。
我喜欢听郑智化的《星星点灯》,我还是时常记得那个手拿电筒带我们看星的女老师,那是一个相对淳朴的年代,一个单纯的校园,一个真正的老师,一个真正的校园。他是一盏灯,“照亮我的家门,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他是一颗星,“照亮我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
我愿做一颗虽然渺小暗淡但却执着地坚持放光的星星。
李健,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