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发展

2014-11-10 12:03刘志伟
教育 2014年28期
关键词:生命发展教育

刘志伟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布鲁姆说:“教育是一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张广君认为教育是“文而化之,助而长之”,教学“不是为了直接滋养物质生命的过程,而是根本为了人类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人类精神的显现与成熟,为了促进物质生命的有效教育和精神文化生命的有效生成”。可见,教育是阳光下点亮生命的最光辉的事业。

教育是启迪学生创新的工作

学生是生命成长的主动构建者。学生通过学习,要构建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和成长道路,创造性地发展(简称创新发展)。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生为本,使教育适合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创新发展。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 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他在《创造宣言》中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是人生存的需要,只要人存活一天就离不开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学会生存》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育是作用于人生命发展的事业,是对人生命的点亮,是助长生命发展的过程。创新是生命发展的本性,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认识和发现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为的、可以造就的。我的人生追求是:在平凡中求不平凡,以追求有为;在常规中不守旧,追求创新;在前进中找新思路,追求发展。我的人生观反映了有为、创新和发展的教育思想。我的教育理念是:所有学生都是“有用”之才,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差别,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心中的梦想,都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土地,都可以实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目标。我的教育观体现了有为和创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要激发学生潜能、解放学生思想。我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精彩。教学观反映激发潜能(简称激能)的教育思想。教师评价要为了学生的科学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提供正能量。传统的评价是老师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内容,按一定标准来规划学生的行为,给学生一种强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束缚力量,十分不利于挖掘和发挥人的各种潜能。

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从功能上看,要由控制(保护生命)变为激扬(创造生命),从保护成长到适应成长;从内容上看,要强调在共性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这样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才能,适应生命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评价方式上看,要多元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而应有“多把尺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不同学生,以利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成长。正确评价观反映了发展的教育思想。

创新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只有不断进化发展,才能适应和生存。同理,学生只有创新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教育是外部施加的影响,只能通过学生自身起作用。教育只能促进发展,干预发展,而不能代替发展。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习和创新成为促进学生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学生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迫切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我国历届主要领导人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比如,邓小平同志历来提倡并身体力行创新的精神,主张敢想、敢试、敢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路与新方法;江泽民同志重视知识创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同志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要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不仅要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而且“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学实践中的策略

树立“为了发展”的教育宗旨 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科学发展,教育目的是使人活得更好。学生的能力和层次是不同的,好的教育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考试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新发展。因此,我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方面分数高、成绩好,而是可以超越自己,有新梦想、新追求和新发展。在我看来,学生无论是获得“卫生标兵”还是“创新标兵”,都意义非凡。我认为只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好比价格高低不是评判鞋子好坏的标准,合脚的鞋子才是好鞋子。在生物教学和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立异标新,强调追求新观点、新思路、新看法和新尝试。如对于在课堂中敢于发言的同学,特别是有不同意见和想法的,不管对否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给予“勇敢同学”“创新同学”的表扬,至于对错另当评论。这样的目的就是鼓励同学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奉行“教人创新”的教育准则 创新是教育的有效方法和载体,能培养学生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培育“真人”。例如,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时,认为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创新发明,都能求真,虽然大的创新突破有一定难度,但老师可以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比如,有学生曾提出把鲜花的花期从5天延长至50天的想法,虽然老师知道这样的想法很难实现,但不应轻易否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等手段把想法付诸实践。而当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时,老师则在设计实验方案、选取试验样本、控制实验流程等环节给予学生合理建议,让学生学会用科学实验的手段验证设想,形成科学实验的理念。前者是使学生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受用的研究方法,而后者则是使学生在科研和生活中获益的真知。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是人与生俱有的本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许多人认为,创新一定是凭空创造出某一物件,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人无我有是创新,人有我优也是创新。人们常常认为,创造发明只有当其可以在生活中被实际运用和推广,它才是好的创造发明,才具有价值。可我却认为,不存在“没价值”的、“不好”的发明。如在一只铅笔上钻个洞,这其实也算是创新,因为别人发明出来的笔本来没有洞。这样一支有洞的铅笔有人会说“无用”,但我会找到它的 “有用”。这样的创新可能对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太大帮助,想在铅笔上钻洞这样的方法不需要再去尝试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创新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学生在动手给铅笔钻洞的过程中,学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体会到创新的意义。学生思想变得不一样了,去看待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视角就会不一样。endprint

实行“创新运用”的教育策略 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能有效地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强调学习知识要创新运用,提倡学习的情境和体验。主张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实践,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认为只有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克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应试教育弊端。不会创新运用知识的教育是死教育,不会创新运用知识的学生是死学生。把能否创新运用知识看作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运用知识的重要载体。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参观、实验、专题研究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为学生搭建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平台,提升学生科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正如陶行知所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运用知识才能检验知识,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赢得未来。

教育案例

在教学中,我碰到过各种类型的学生,聪明的、调皮的、弱智的。无论哪一种学生,都依据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长加以培养,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创新发展方向。近10年,我指导学生科技作品69项获国家专利,作品内容涉及电子学、材料学、机械力学、生理学等领域。

调皮鬼成了发明大王 3年前,有一个学生小曾,是出了名的调皮,经历了无数次的老师谈话,仍不见改变,让老师们头痛不已,束手无策。虽然调皮,可他在参加科技活动时却能安静。因为喜欢动手制作,他自创了一套酿酒法,尝过他酿的酒的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我看到了他的这个优点,认为他在科技创造上一定能出人头地,鼓励他多动手,多创造。指导他于2010年和2011年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分别获得银奖和金奖,3项作品获得国家专利和著作权登记。由于科技创新成绩出色,初三毕业后他就被澳大利亚一所高中录取了。

学困生成了发明爱好者 2000年,初中毕业的小超,初一开始由于智力偏低,上课难以集中精神,成绩很差,七门功课总分都不到100分。但是,他在上科技课时却异常专注,时不时还有一些自认为得意的小发明作品交给老师,比如将普通的凳子改造成可伸缩的、可折叠的、会发光的。我不断地鼓励、引导他发明创造。虽然他没有获得多大的创新突破成绩,但从一个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的学困生,逐渐成为了一个能够自理生活的有创新爱好的科技发烧友。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命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