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洋滨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地发展,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作用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科普手段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创新。但是,“科学”这个词在老百姓的眼中依然是晦涩、艰深、高端、有距离感。如何才能进一步拉近科学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架起科学与老百姓之间的桥梁,让“生活处处有科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正是广大科普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菠萝科学奖”或许能给我们的科普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菠萝科学奖 科普 科技馆
中图分类号:G322.7;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241-02
Discussion on Pineapple Science Prizes Enlightenment to the Func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Ye YangBin
(Zhejiang Science&Technology Museum,Hangzhou Zhajiang 310014,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clear to all. Whether in the content,or form,science means have been a certain degree of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However,to the common people, the word “science” is still obscure,difficult,high-end,and feels distant.How can we further close the distance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common people?How can we built a bridge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common people?How can we make“Life is full of science”not just a slogan?These are what the majority of popularizer of science need to think about.The Pineapple Science Prize maybe give us some new ideas.
Key Words:Pineapple Science Prize;Popular Science;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科学技术馆(简称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也可举办其它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
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功能日益明显,如何创新科普理念,冲破科普手段僵化的困局,本文将以“菠萝科学奖”为基点,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 科技馆的科普形式
科技馆对于中国来说或许还是个新鲜事物,但是放眼全球,科技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科技馆的科普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动植物标本陈列,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物品展览和图文介绍,再到近代互动展品的展示,科普手段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下面,我以浙江省科技馆为例,简要介绍一下现阶段科技馆主流的科普手段。
1.1 展厅展览
(1)常设展览:常设展览是科普展览的重头戏,浙江省科技馆的常设展厅面积共11000平方米左右,100多个展项、300多件展品,包含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原理内容,内涉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十几个学科领域知识。(2)临时展览:临时展览对科技馆保持吸引力的非常重要,不定期地引进或举办一些有趣好玩、公众关心的主题展览,可以增强科技馆的新鲜度。
1.2 科学脱口秀
ASTalk是浙江省科技馆承办的“科学+”活动旗下的子品牌,形式上就是科学脱口秀。由一位某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某一公众关心的科学话题进行脱口秀,在风趣幽默的氛围里,让公众了解科学,走进科学。
1.3 科普讲座
“科学会客厅”和“百日谭”是浙江省科技馆承办的“科学+”活动旗下的两项创新型科普讲座。相较于传统的科普讲座,“科学会客厅”定位于高端讲座,主讲人主要是两院院士,讲座内容专业性较强。“百日谭”则是选取某个科学纪念日作为讲座主题,如地球日、气象日等。由三位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重面论述相关话题。以地球日为例,请地震专家,水污染治理专家、植物专家就各自的研究领域阐述地球这个主题。
1.4 科普沙龙
“科学咖啡馆”是浙江省科技馆承办的“科学+”活动旗下的科学沙龙活动。主要由两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就同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类似于跨界对话。活动的形式轻松愉快,观众边喝咖啡边讨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思想就同一话题擦出奇妙的火花。
2 科技馆科普传播存在的问题
观察科技馆的各种科普传播方式,不难看出,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但是从实际的科普效果来看,依然没有达到活动的预期效果。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是科普活动喜欢搞“高大上”,难以拉近科学与老百姓的距离。科技馆的各类科普活动,不论是讲座、沙龙、展览,都喜欢请高端的专家学者,以突显活动的档次高,讲的主题大多也都比较艰深难懂,老百姓不易接受。不是说请院士专家不好,但是一味地追求“高端”科学内容进行科学传播,受众范围会受到限制,无法有效起到科学普及的效果。其次是没有抓准科普传播的受众心理。有句话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的普及若无法抓住受众的目光,无法引起受众的好奇心,科普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无法持久。endprint
鉴于此,浙江省科技馆推出了“菠萝科学奖”,喊出了向好奇心致敬的口号,尝试着用这种全新的科普活动来突破科普传播的瓶颈。
3 菠萝科学奖概况
“菠萝科学奖”是由浙江省科协支持,浙江省科技馆与科技媒体果壳网合力打造的科学奖项。希望通过征集科学领域内“好笑而严肃”的研究成果,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科学技术有趣的一面。2012年4月7日,首届菠萝科学奖在杭州举行颁奖典礼。
“向好奇心致敬”是菠萝科学奖的口号,菠萝科学奖算是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奖励那些有想象力、有趣的科学研究成果,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
“菠萝科学奖”和普通科学奖项最大的特点,在于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乏趣味性。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往往能令普通人会心一笑。比如,首届菠萝科学奖化学奖得主——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瓦罐鸡汤主要滋味物质研究”,就是通过严谨、科学的调研方法来研究瓦罐鸡汤为什么味道比较好的原因,研究内容看似搞笑,但研究过程严肃科学。
菠萝科学奖共设置了5个常规奖项,分别是物理奖、化学奖、医学生物奖、数学奖和心理学奖;2个专项奖,发明奖和幻想奖;2个特殊奖项,菠萝U奖和菠萝Me奖。评委组由科学家评委团、星光评委团和路人评委团构成,以保证颁奖结果的“科学性”“趣味”“想象力”等指标[1]。
4 菠萝科学奖对科普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较于以往的科普活动,菠萝科学奖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是借鉴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普理念的创新。“向好奇心致敬”这句口号掷地有声地喊出了菠萝科学奖的科普理念,就是要唤起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研究成果,都是从最初的兴趣、好奇和热情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社会各界多年以来都在呼吁科普工作不能枯燥乏味,要抓住公众的兴趣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又掉入了科学传播“高端、大气、上档次”、“枯燥、乏味、没兴趣”的陷阱。菠萝科学奖试图打破这种理念上的束缚,把唤起民众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作为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拉近公众和科学之间的距离,让科学变得更亲民,让“生活处处有科学”不再是一句空的口号。
其次,科普形式的创新。菠萝科学奖是社会团体发起的科技奖项,而我国其他许多科技奖项都是官方的,是政府颁发的。因此,菠萝科学奖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回应了科技发展的时代需求,反映了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在地方的探索和尝试,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奖励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类似菠萝科学奖这样的非政府科技奖项成为了国家科技奖励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科技奖励无法顾及的地方,同时也扩大了整个科技奖励的范围。我国政府科技奖励的对象主要针对能够获得重大社会收益的发明创造,内容和形式比较正统,氛围过于严肃。相比较而言,菠萝科学奖针对个体且侧重于打造奖项的独特个性。该奖项将娱乐与科学两个要素相结合,以娱乐的方式传播科学,更好地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空白,且较好地避免了奖项交叉重复情况的发生,更好地激发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起到独特作用[2]。
5 结语
我国科技馆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科技馆只有不断创新科普传播手段,才能满足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文化需求。菠萝科学奖只是科技馆科普工作创新中的一个环节,我们期待科技馆能够推层出新,更好地承担起科普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菠萝科学奖[EB/OL].http://baike.baidu.com/.
[2] 张楠.从菠萝科学奖探析非政府科技奖项的发展轨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