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4-11-10 04:28陈颖
科技资讯 2014年14期
关键词:就业难毕业生对策

陈颖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就业难成为学生、学校、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从社会、高校、学生三个层面分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从高校角度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224-03

Analysis on the Difficult Graduates Employment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en Ying

(Yang Zhou University, Guang Ling College,Yangzhou Jiangsu,225009,China)

Abstract: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caugh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graduates,university and society focused on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situation。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the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difficult employ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society,university,graduates,and suggest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Key Words:College Graduates;Difficult Employment;Countermeasure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呈下降趋势,使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这表明,继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再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因此,在即将到来的2014年毕业季,根据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讨高校如何应对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确保2014年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1.1 宏观经济形势低迷,毕业生岗位数量减少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降至8%以下,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导致我国内需不足,劳动力需求不旺,全国各地计划招聘岗位数下降。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近期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预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难有较大程度的缓解。[1]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承受着人才市场需求紧缩的巨大压力。

1.2 毕业生数量递增,初次就业率下滑

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行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十多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逐年大幅增加。据统计,2003—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0万、660万、680万,而2003—2011年,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0%、73%、72.6%、71.8%、70.9%、73.8%、74%、76.6%、77.8%。[2]从这组数据上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轻微上涨趋势,但由于毕业生的总量在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递增,事实上,未就业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尤其是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余万,但2013年全国初次就业率在通过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和就业服务援助计划等加强措施的保护下仅为70%左右。这一增一减的两组数据,直观地表明: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1.3 用人单位逐年提高招聘门槛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迅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这一时期,用人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条件变得非常苛刻,只招一两个人要在全国的高校“广撒网”,招录过程要经过几轮测试。名牌情结在企业招聘时也很明显,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用人条件上明确注明“只招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毕业生”,仅这一条件,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逐年提高,给毕业生就业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部分毕业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只好选择降低薪酬待遇,甚至选择低端体力劳动岗位就业,造成“不充分就业”的状况和就业质量的下降。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从广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由此导致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的现象。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的现象。[3]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社会层面的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学生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多方面的制约。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为80~100万个,经济发展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虽然经济危机已经得到缓解,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但是毕业生数量的增幅却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endprint

(2)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人力资源未能实现均衡配置。“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同时存在,同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状况差异显著,多数学生愿意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招聘的门槛不断提高,形成“人才高消费”,而西部地区、基层和中小城市往往少人问津,持续“人才缺乏”;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受到毕业生的热捧,而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却难以吸引人才。长此以往,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将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3)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苛刻,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第一,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程度大。第二,注重名牌学校毕业,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第三,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对女大学生的歧视上。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她们成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很多用人单位不招聘女大学生,这造成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明显处于劣势。

2.2 高校层面的原因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我国高等教育中许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普遍存在于众多高等院校中,以往的热门专业如法学、经济学等专业人才的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热门专业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而某些高新技术专业如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专业又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当社会需求结构悄然发生变化时,由于学校自身资源限制,学生培养周期长等原因,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难以迅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社会需求人才短缺,而不需要的人才却供大于求,形成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大学生就业。

(2)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缺乏。高校过多注重理论教学,课堂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忽视学生实践的锻炼,使学生核心竞争力较弱,在就业竞争市场中不占优势。

(3)高校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中心,倾向于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信息的发布、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就业手续的办理等几方面,而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等重要环节比较薄弱,就业指导形式单一,过程过短,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2.3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对大学生的择业还有较大影响。在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和就业机制已经转变的情况下,一些高校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充分,主动就业意识淡薄;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定位就业期望值,倾向的工作城市大多是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而不愿意到老、少、边、远、穷地区和经济次发达地区以及基层地区工作,倾向的工作岗位也都是大型企业、外企和事业、政府机关部门;一些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不能很好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假期要求和专业对口要求等方面。[4]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而不愿去艰苦的生产第一线,这些偏差的就业观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

(2)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社会经验。毕业生急于找到工作,但在求职技巧上有所欠缺,例如简历制作不规范,存在“一页简历走天下”的普遍现象;不知道如何正确准备面试服装。大学生由于欠缺社会经验,对自己应聘的职位没有准确的定位,不知道如何应对企业的面试,易导致应聘失败。

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应对之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广大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和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业难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处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沿一线,面对2014年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3.1 解读国家就业政策,鼓励学生基层就业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高校要将这些现行就业政策讲清讲透,帮助毕业生了解、理解、用足、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力。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基层地区人才需求大,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优势,解读国家各项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激励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为基层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3.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的“等、靠、要”的过程,也不只是一个被动的等待受雇的过程,它为每个有条件、有愿望、有能力的年轻人提供了通过创业实现积极就业的条件。创业型就业的优势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一人带动一群岗位”的就业模式,相较于雇佣就业,具有倍增效应。

在中国创业群体中,大学生群体是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最有潜力的创业群体。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创业越来越成为一种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5]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创业保障和扶持政策。在这种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创业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素质教育。高校要对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支持,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服务,使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endprint

3.3 构建引导机制,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6]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21世纪初刚刚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这种观念的引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引发了学生对于职业与未来的思考—— “大学毕业后我能干什么”,“现在的就业形势怎么样”等。学生通过思考,对于就业将有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职业定位。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许多大学生还仅仅停留在应付层面,并没有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自己以后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准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高校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科学、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要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使学生从进校起就接受长远职业意识的培养,并逐渐形成合理的职业理念。高校还要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一开始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就业的种种误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切实的社会参照意义,以该理论为基础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3.4 强化服务,为毕业生提供精细化服务

目前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集中上大课的形式,除对大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政策诠释、形势分析、求职应聘技能的讲解外,还应为毕业生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一是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专门的咨询,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与求职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二是拓展多元化就业渠道,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开发网络无形就业市场,加强与各类人才市场和广大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快捷方便的就业信息平台;重视对校友资源的开发,邀请校友企业来学校选拔优秀人才。高校要建立起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统计和反馈,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三是帮扶、援助困难群体。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毕业生、求职技能不强等就业特殊困难毕业生进行全面排查,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和技能培训等。高校还要切实关注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求职困境,为他们持续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指导。

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但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任重道远,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高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合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圣宇.追逐机会 主动拼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3):22-23.

[2] 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求职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

[3] 赵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34.

[4] 马峥涛,司卫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5] 裴倩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业相关内容摘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3):4.

[6] 杨敏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难毕业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