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刘彦亭
摘 要:分局管辖变电站22座、供电营业所站21个,运行管理维护任务重压力大,对人员数量要求大,随着电网设备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形势要求分局对信息化管理的提升上下大力气进行改造,从而达到调控一体化的“五遥”功能,农村供电所的网络通信提升,调度程控电话功能,分局与21个供电所的视频会议功能等。这一切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高速坚强稳定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尤其是对35 kV变电站的调控一体化进行遥控操作和对开关刀闸变位情况的实时监测上。
关键词:信息化 光纤 网络 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57-05
乌拉特前旗幅员辽阔,面积达到了7476 km2,分局管辖的22座变电站广泛分布于8个镇、1个苏木(即乌拉山镇、白彦花镇、新安镇、大佘太镇、西小召镇、小佘太镇、先锋镇、明安镇、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大部分变电站位于矿山集中、负荷较大的后山地区,这就造成变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的工作环境普遍较差,同时由于运行人才缺乏,每个变电站最多时候也只有两人值班,孤独时刻困扰着运行人员,调控一体化的实施,变电站无人值守的实现,将大大提升分局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所以建设一个高速稳定坚强的光纤通信网络是必要条件,管理提升势在必行。
分局管辖的18个农村供电营业所、3个城区供电营业站现有的MIS通信网络大部分租用联通、电信、移动、铁通的2M电路方式进行通信联络的,其中更有苏独仑、树林子、公庙子几个供电所由于附近没有基站等原因采用无线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最大的弊端是受天气因素影响太大,刮风下雨甚至树木遮挡都会造成断网,严重影响各供电所的电费发行电费收取工作、生产办公,也容易造成分局的会议精神通知等不能及时的得到传达。采用租用联通移动光缆分段进行通信的方式虽然相对要好一些,但是由于带宽仅有2 M,同时要实现营销、生产MIS及各相关工作数据传输,影响数据传输速度与可靠性,2011年发生的数次联通光缆故障影响了分局通讯正常工作,给生产管理带来极其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分段多,通信设备多,尤其在一些雷电频发的地区,光电收发器和协议转换器极易遭雷击损坏,影响电费发行。
基于此现状,分局建立了专用光纤通信网络,为每一个所站提供超过2 M,4 M,甚至10 M的网络带宽,彻底解决营销业务的网络不稳定问题。同时调度光纤电话、视频会议等业务也需要一个高速稳定坚强的光纤通信网络。光纤通信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也可以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发挥作用,进行工业监测、控制,现在在军事上也被广泛应用,基于各领域对信息量的需求不断增长,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
1 光纤通信的特点
1.1 光纤通信简介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光纤由内芯和包层组成,内芯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包层的作用就是保护光纤。实际上光纤通信系统使用的不是单根的光纤,而是许多光纤聚集在一起的组成的光缆。由于玻璃材料是制作光纤的主要材料,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发生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泄露现象;光纤很细,占用的体积小,这就解决了实施的空间问题。
1.2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现代通信网的三大支柱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和无线电通信,而其中光纤通信是主体,这是因为光纤通信本身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1)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光纤可利用的带宽约为50000 GHz,2.4 Gb/s系统,能同时传输30000多路电话。频带宽,对于传输各种宽频带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无法满足未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发展的需要。
(2)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目前实用石英光纤的损耗可低于0.2 dB/km,比其他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至10~9 dB/km。由于光纤的损耗低,所以能实现中继距离长,由石英光纤组成的光纤通信系统最大中继距离可达200多km,由非石英系极低损耗光纤组成的通信系统,其最大中继距离则可达数千甚至数万千米,这对于降低海底通信的成本、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特别的意义。
(3)抗电磁干扰。光纤是绝缘体材料,它不受自然界的雷电干扰、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不受电气化铁路馈电线和高压设备等工业电器的干扰,还可用它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架设或与电力导体复合构成复合光缆。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光波在光缆中传输,很难从光纤中泄漏出来,即使在转弯处,弯曲半径很小时,漏出的光波也十分微弱,若在光纤或光缆的表面涂上一层消光剂效果更好,这样,即使光缆内光纤总数很多,也可实现无串音干扰,在光缆外面,也无法窃听到光纤中传输的信息。
(5)光纤线径细、重量轻、柔软。光纤的芯径很细,约为0.1 mm,它只有单管同轴电缆的1%;光缆的直径也很小,8芯光缆的横截面直径约为10 mm,而标准同轴电缆为47 mm。利用光纤这一特点,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节约地下管道建设投资。此外,光纤的重量轻,光缆的重要比电缆轻得多,光纤柔软可挠,容易成束,能得到直径小的高密度光缆。
(6)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用光纤可节约金属材料。光纤的材料主要是石英(二氧气硅),地球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近年来,光纤通信发展很快,它已深刻地改变了电信网的面貌,成为现代信息社会最坚实的基础,并向我们展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
1.3 ADSS光缆、OPGW光缆简介
(1)ADSS光缆简介。ADSS光缆也称全介质自承式光缆,全介质即光缆所用的是全介质材料,自承式是指光缆自身加强构件能承受自重及外界负荷。使用全介质材料是因为光缆处于高压强电环境中,必须能耐受强电的影响;由于是在电力杆塔上架空使用,所以必须有配套的挂件将光缆固定在杆塔上。即ADSS光缆有三个关键技术:光缆机械设计、悬挂点的确定和配套金具的选择与安装。它还具有很强的耐低温性能和环境适应性。光缆不依赖于输电线而独立敷设,施工和维护都比较方便,而且不需要停电作业,光缆也比较便宜。ADSS光缆具有一定的抗压力,能承受耐张线夹较大的握力。本次光纤升级工程主要采用ADSS光缆。endprint
(2)OPGW光缆简介。OPGW光缆,也称光纤复合架空地线,是把光纤放置在架空高压输电线的地线中,用以构成输电线路上的光纤通信网,这种结构形式兼具地线与通信双重功能。光纤是利用纤芯和包层两种材料的折射率大小差异,使光能在光导纤维中传输,这在通信史上成为一次重大革命。光纤光缆质量轻、体积小,已被电力系统采用,在变电站与中心调度所之间传送调度电话、远动信号、继电保护、电视图像等信息。OPGW光缆由于有金属导线包裹,使光缆更为可靠、稳定、牢固,由于架空地线和光缆复合为一体,与使用其他方式的光缆相比,既缩短施工工期又节省施工费用。另外,如果采用铝包钢线或铝合金线绞制的OPGW,相当于架设了一根良导体架空地线,可以收到减少输电线潜供电流、降低工频过电压、改善电力线对通信线的干扰及危险影响等多方面的效益。在前旗大佘太、苏独仑、马卜子等鸟害严重地区主要采用OPGW光缆架设。
2 光纤网络建设工作
一条完整的光纤链路除受光纤本身质量影响外,还取决于光纤链路现场的施工工艺和环境。分局通信专业通过大量实地勘测、结合分局实际情况、广泛学习国网公司先进经验,对分局通信网络布点线路走径等进行科学规划,以科学性、高速性、稳定性、安全性、冗余性、双通道为原则,于2012年9月开始实施分局通信网络建设,工程共分五个阶段实施,最终于2013年底实现工程的收尾工作。
根据2010年农网批复下行通道工程统一规划重点进行前旗地区下辖的22个变电站、18个农村供电所的通信光缆架设工作。本次工程采用同杆架设的方式在原有杆路资源上架设ADSS光缆。
本次光纤网络建设的基本准则是建设自有的光缆通道作为主通道,建设自有环路光纤通道实现光纤网络1+1保护。网络结构采用星型联接,主干带宽千兆传输最低百兆交换的桌面,建成语音、数据、图像“三合一”的综合业务数据网。同时结合市局及前旗分局现有光缆线路进行双回路的建设。
光纤通道的具体方案如下:
(1)前旗县调—胜利桥110 kV变电站,利用962津蒙线(10 kV线路)建设光缆9.47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2)宝泉110 kV变电站—台梁35 kV变电站,利用352宝台线(35 kV线路)建设光缆21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3)前旗县调—西山嘴110 kV变电站,利用916镇南线(10 kV线路)建设光缆4.57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4)前锋220 kV变电站—大佘太110 kV变电站,利用155前佘线(110 kV线路)建设光缆60.2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5)巴音花110 kV变电站—公庙子35 kV变电站,利用312公庙线(35 kV线路)建设光缆19.4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6)巴音花110 kV变电站—白彦花供电所,利用915西哈线(10 kV线路)建设光缆11.15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7)台梁35 kV变电站—十九份子35 kV变电站,利用311佘台线(35 kV线路)建设光缆18.76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8)西山嘴110 kV变电站—北圪堵35 千伏变电站,利用312西北线(35 kV线路)建设光缆26.66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9)大佘太110 kV变电站—乌兰胡同35 kV变电站,利用311佘乌线(35 kV线路)建设光缆14.99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10)北圪堵35 kV变电站—树林子35 kV变电站,利用312北泰线(35 kV线路)转912庆华线(10 kV线路),建设光缆18.53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11)台梁35 kV变电站—明安35 kV变电站,利用916尤家线(10 kV线路)转913陶来线(10 kV线路),建设光缆32.38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12)前锋220 kV变电站—西山嘴110 kV变电站,利用152前西线(110 kV线路)建设光缆7.85 km,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13)公庙子供电所、公庙子35 kV变电站—乌拉山35 kV变电站,利用353胜公线(35 kV线路)建设34 km光缆,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14)西小召35 kV变电站—西小召供电所,利用912西小召线(10 kV线路)建设10 km光缆,采用16芯ADSS光缆带金具。
(15)苏独仑110 kV变电站—苏独仑供电所,利用913西沙梁线(10 kV线路)建设21 km光缆,采用16芯OPGW光缆带金具。
(16)大佘太供电所—大佘太110 kV变电站,利用911天巨德线(10 kV线路)建设4 km光缆,采用16芯OPGW光缆带金具光缆。
(17)阿力奔供电所—阿力奔35 kV变电站,利用912西苏线(10 kV线路)建设9 km光缆,采用24芯ADSS光缆带金具。
(18)白彦花供电所—白彦花35 kV变电站,利用911哈拉汗线(10 kV线路)建设15 km光缆,采用24芯ADSS光缆。
工程从2012年10月开始施工,经过通信专业全体工作人员的前期盘测、光缆架设施工跟班监督、线路接头熔接、熔接过程中的光纤测试等,先后克服了大风严寒酷暑等气候因素的干扰,又克服了机器设备陈旧使用不畅等不利因素,终于在2013年底实现了全部光缆光缆线路的竣工。
3 信息化管理提升措施
3.1 光缆维护责任区划分、定期巡视
工程建设完成后,分局管辖光缆线路长达576 km之多,其中110 kV线路67 km,35 kV线路166 km,10 kV线路343 km,按照市局光缆光纤运行管理规定,仅由通信自动化班6名人员进行光缆的定期巡视、故障抢修是不现实的,故此根据巴电生字[2009]112号文件精神,经过与分局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前供分局通信设备维护职责划分的通知》,明确划定了各条线路的巡视维护抢修具体责任人,从管理上做到责任到所,责任到人。规定如下:endprint
(1)110 kV及35 kV电压等级线路上架设的光缆。
110 kV电压等级线路至110 kV变电站内接续盒的各类光缆,35 kV电压等级线路至35 kV变电站内接续盒的各类光缆,由输电所负责巡视和维护,站内通信设备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巡视和维护。光缆故障时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故障光缆的熔接修复工作,输电运检班负责故障光缆的上杆架设及光缆接续盒安装工作。
(2)1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上架设的光缆。
前旗地区的所有局属10 kV线路上架设的光缆、接续盒,由所属线路的管辖单位负责巡视、维护,站内通信设备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巡视和维护。光缆故障时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故障光缆的熔接修复工作,光缆属地供电所负责故障光缆的上杆架设及光缆接续盒安装工作。
(3)乌拉山镇区的所有局属光缆(包括 10 kV线路架设和管道敷设)、站内接续盒、站内通信设备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巡视、维护,光缆故障时,由局内统一协调抢修人员配合通信自动化班进行修复。
(4)产权属于用户部分的电力通信光缆由用户自行运行维护与管理,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影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5)变电站内接续盒至通信机房及保护等装置的专用光缆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维护,光缆故障时变电所继电保护专业进行配合测试和处理工作。
3.2 网管系统实时在线监测
利用华为公司T2000型SDH网管系统实时进行在线监测,发生故障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维护人员及时上报、处理,有效防止事故扩大。T2000传输接入网管可以对主站侧、线路侧、变电站侧光传输设备进行全方位监控。
在发生故障时,维护人员根据系统提示信息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可准确判断故障点的位置,尤其当线路侧光缆出现外力破坏等因素中断工作时,可定位至准确地点,有的放矢,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保证了故障处理的准确性、快速性(图1)。
3.3 变电站运维操作
调控一体化的建设完成,将分局所辖16座35 kV变电站无人值守成为现实,同时兼具遥信、遥测、遥控、遥调、遥视的“五遥”功能,真正为分局大力缓解人员紧缺的现实状况。设立前山套内地区运维站、大佘太运维站、宝泉运维站,大力改善变电站工作人员恶劣的工作环境、单调重复的工作内容,改善值班人员因分散值班造成的人际交往时间少的问题,避免可能发生的生理心理疾病,减少值班人员分散值班所产生的差旅费伙食费等一大笔开支。
分局通过高速稳定的光纤通信网络与调度自动化系统配合,对分局所管辖的16个35 kV变电站进行实时监控、远方操作、故障分析等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电网的科学调度。
光纤通道建设完成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提升措施,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分配,使生产经营活动中人、财、物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分局通信专业不断对设备进行调试后,现在分局网络通信趋于完善,大为缓解了分局各项管理维护任务重大,对人员数量要求大的压力,为员工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光纤通道的建成,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实现全局数字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资源得到共享,生产、营销管理精细化,设备利用率提高。
4 调控一体化优势明显
4.1 科学调度
分局对所管辖的16个35 kV变电站实现调控一体化之后,真正达到了科学调度的要求。分局主站端设调度员席和监控员席,同时结合“五防”系统、遥视系统,规范操作,有效地避免了站内操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等危险因素。调度室通过计算机远方即可对站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远方遥控,解决了分局对运行人员缺乏的燃眉之急并且对集中统一的调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2 调度程控交换机
分局管辖的16座变电站分布广泛,很多变电站因为地处偏远,导致运行人员值班条件差,连最基本的站对调通信都无法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分局通信专业在网络的基础上,加装了调度程控交换机(图3),为各个变电站开设专用号段,在不断的调试和检查后,解决了变电值班通信人员最基本的通信问题。
4.3 视频会议
分局管辖分散,人员难以集中,这也对生产会议、例会等造成诸多不便,各种费用增加的难题,网络的架设及时解决的这一问题,视频会议通过网络下传到各个所站,人员可以及时接收到会议的精神,也解决了人员出行不便,住宿不便的问题,大大节省开资,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5 生产、营销工作效率提升
分局管辖的18个农村供电营业所、3个城区供电营业站已摆脱无线网络、光电收发器等因各种因素影响的网络信号弱、传输不稳定的现象,新型光纤通信网络为分局管辖的18个农村供电营业所、3个城区供电营业站带来了高速稳定的传输,稳定的通信。
5.1 生产MIS、状态检修
变电站日常报表统一通过局生产MIS系统进行录入工作,但是由于之前租用联通电信网络的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录入的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分局自有光纤通道的建设完成后,确保了网络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资料录入的准确性、实时性。同时也为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了极大便利。
5.2 营销电费回收工作
分局使用的营销MIS即电费回收系统对通信网络的依赖度较高,每月的10日、20日、28日分别为各营销部门进行抄表、电费发行、电费回收的重要时间节点,稳定的网络确保了系统的正常工作,提高了用户缴费及办理业务的体验,用户再也不用因断网而多次往返于营业厅了。稳定的MIS网络对管理大量矿山企业的农电所也更加重要,大工业的电费数量大,回收难度大,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的高效率工作,才能使数量巨大的电费颗粒归仓,从而保证我局的营销业务指标的顺利完成。
5.3 降低线损
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准确统计变电站每条线路尤其是10 kV出线的运行数据、电量显示、跳闸信息等,严格管理供电电路的跳闸次数、时间长短等信息,规范供电人员行为,有效地避免了线路跳闸的随意性。通过管理措施的有利实施,降低电网整体线路损耗,从而为分局增供扩销保驾护航。
5.4 配电一体化
积极对接营销技改工作,提早介入,确保安装的集抄系统、远抄系统可以与配电一体化系统有效兼容,为配电一体化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5.5 衍生功能的实现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网络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给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实现用户信息的网络查询、网上缴费,是已经出现的发展趋势,分局要努力给广大客户带来更大的方便和实惠,使我们的服务质量再上一个新高度。
6 结语
经过改造后,通过高速稳定光纤网络的建立以及稳定运行,通过大量管理提升措施的改进实施,分局实现了35 kV变电站的调控一体化,视频监控联动,全局MIS网络改造,调度语音电话,同时具备了分局与21个供电所的视频会议接入条件。变电站运行状态的实时在线监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可充分确保对用户的可靠供电,赢得用户的一致好评。在营销业务及客户服务方面,营销MIS网络网速的提升和稳定可靠运行可更加方便用户的交费体验及提高我局客户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韦乐平.智能光网络的发展与演进结构[J].光通信技术,2002(3):4-7.
[2] 徐公权,段鲲,廖光裕,等.门巴耶夫·光纤通信技术[M].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李玉权,崔敏,浦涛,等.光纤通信[M].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马声全.高速光纤通信ITUT-T规范与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5] 杨淑雯.全光光纤通信网[M].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1)110 kV及35 kV电压等级线路上架设的光缆。
110 kV电压等级线路至110 kV变电站内接续盒的各类光缆,35 kV电压等级线路至35 kV变电站内接续盒的各类光缆,由输电所负责巡视和维护,站内通信设备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巡视和维护。光缆故障时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故障光缆的熔接修复工作,输电运检班负责故障光缆的上杆架设及光缆接续盒安装工作。
(2)1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上架设的光缆。
前旗地区的所有局属10 kV线路上架设的光缆、接续盒,由所属线路的管辖单位负责巡视、维护,站内通信设备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巡视和维护。光缆故障时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故障光缆的熔接修复工作,光缆属地供电所负责故障光缆的上杆架设及光缆接续盒安装工作。
(3)乌拉山镇区的所有局属光缆(包括 10 kV线路架设和管道敷设)、站内接续盒、站内通信设备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巡视、维护,光缆故障时,由局内统一协调抢修人员配合通信自动化班进行修复。
(4)产权属于用户部分的电力通信光缆由用户自行运行维护与管理,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影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5)变电站内接续盒至通信机房及保护等装置的专用光缆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维护,光缆故障时变电所继电保护专业进行配合测试和处理工作。
3.2 网管系统实时在线监测
利用华为公司T2000型SDH网管系统实时进行在线监测,发生故障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维护人员及时上报、处理,有效防止事故扩大。T2000传输接入网管可以对主站侧、线路侧、变电站侧光传输设备进行全方位监控。
在发生故障时,维护人员根据系统提示信息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可准确判断故障点的位置,尤其当线路侧光缆出现外力破坏等因素中断工作时,可定位至准确地点,有的放矢,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保证了故障处理的准确性、快速性(图1)。
3.3 变电站运维操作
调控一体化的建设完成,将分局所辖16座35 kV变电站无人值守成为现实,同时兼具遥信、遥测、遥控、遥调、遥视的“五遥”功能,真正为分局大力缓解人员紧缺的现实状况。设立前山套内地区运维站、大佘太运维站、宝泉运维站,大力改善变电站工作人员恶劣的工作环境、单调重复的工作内容,改善值班人员因分散值班造成的人际交往时间少的问题,避免可能发生的生理心理疾病,减少值班人员分散值班所产生的差旅费伙食费等一大笔开支。
分局通过高速稳定的光纤通信网络与调度自动化系统配合,对分局所管辖的16个35 kV变电站进行实时监控、远方操作、故障分析等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电网的科学调度。
光纤通道建设完成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提升措施,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分配,使生产经营活动中人、财、物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分局通信专业不断对设备进行调试后,现在分局网络通信趋于完善,大为缓解了分局各项管理维护任务重大,对人员数量要求大的压力,为员工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光纤通道的建成,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实现全局数字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资源得到共享,生产、营销管理精细化,设备利用率提高。
4 调控一体化优势明显
4.1 科学调度
分局对所管辖的16个35 kV变电站实现调控一体化之后,真正达到了科学调度的要求。分局主站端设调度员席和监控员席,同时结合“五防”系统、遥视系统,规范操作,有效地避免了站内操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等危险因素。调度室通过计算机远方即可对站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远方遥控,解决了分局对运行人员缺乏的燃眉之急并且对集中统一的调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2 调度程控交换机
分局管辖的16座变电站分布广泛,很多变电站因为地处偏远,导致运行人员值班条件差,连最基本的站对调通信都无法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分局通信专业在网络的基础上,加装了调度程控交换机(图3),为各个变电站开设专用号段,在不断的调试和检查后,解决了变电值班通信人员最基本的通信问题。
4.3 视频会议
分局管辖分散,人员难以集中,这也对生产会议、例会等造成诸多不便,各种费用增加的难题,网络的架设及时解决的这一问题,视频会议通过网络下传到各个所站,人员可以及时接收到会议的精神,也解决了人员出行不便,住宿不便的问题,大大节省开资,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5 生产、营销工作效率提升
分局管辖的18个农村供电营业所、3个城区供电营业站已摆脱无线网络、光电收发器等因各种因素影响的网络信号弱、传输不稳定的现象,新型光纤通信网络为分局管辖的18个农村供电营业所、3个城区供电营业站带来了高速稳定的传输,稳定的通信。
5.1 生产MIS、状态检修
变电站日常报表统一通过局生产MIS系统进行录入工作,但是由于之前租用联通电信网络的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录入的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分局自有光纤通道的建设完成后,确保了网络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资料录入的准确性、实时性。同时也为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了极大便利。
5.2 营销电费回收工作
分局使用的营销MIS即电费回收系统对通信网络的依赖度较高,每月的10日、20日、28日分别为各营销部门进行抄表、电费发行、电费回收的重要时间节点,稳定的网络确保了系统的正常工作,提高了用户缴费及办理业务的体验,用户再也不用因断网而多次往返于营业厅了。稳定的MIS网络对管理大量矿山企业的农电所也更加重要,大工业的电费数量大,回收难度大,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的高效率工作,才能使数量巨大的电费颗粒归仓,从而保证我局的营销业务指标的顺利完成。
5.3 降低线损
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准确统计变电站每条线路尤其是10 kV出线的运行数据、电量显示、跳闸信息等,严格管理供电电路的跳闸次数、时间长短等信息,规范供电人员行为,有效地避免了线路跳闸的随意性。通过管理措施的有利实施,降低电网整体线路损耗,从而为分局增供扩销保驾护航。
5.4 配电一体化
积极对接营销技改工作,提早介入,确保安装的集抄系统、远抄系统可以与配电一体化系统有效兼容,为配电一体化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5.5 衍生功能的实现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网络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给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实现用户信息的网络查询、网上缴费,是已经出现的发展趋势,分局要努力给广大客户带来更大的方便和实惠,使我们的服务质量再上一个新高度。
6 结语
经过改造后,通过高速稳定光纤网络的建立以及稳定运行,通过大量管理提升措施的改进实施,分局实现了35 kV变电站的调控一体化,视频监控联动,全局MIS网络改造,调度语音电话,同时具备了分局与21个供电所的视频会议接入条件。变电站运行状态的实时在线监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可充分确保对用户的可靠供电,赢得用户的一致好评。在营销业务及客户服务方面,营销MIS网络网速的提升和稳定可靠运行可更加方便用户的交费体验及提高我局客户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韦乐平.智能光网络的发展与演进结构[J].光通信技术,2002(3):4-7.
[2] 徐公权,段鲲,廖光裕,等.门巴耶夫·光纤通信技术[M].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李玉权,崔敏,浦涛,等.光纤通信[M].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马声全.高速光纤通信ITUT-T规范与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5] 杨淑雯.全光光纤通信网[M].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1)110 kV及35 kV电压等级线路上架设的光缆。
110 kV电压等级线路至110 kV变电站内接续盒的各类光缆,35 kV电压等级线路至35 kV变电站内接续盒的各类光缆,由输电所负责巡视和维护,站内通信设备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巡视和维护。光缆故障时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故障光缆的熔接修复工作,输电运检班负责故障光缆的上杆架设及光缆接续盒安装工作。
(2)1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上架设的光缆。
前旗地区的所有局属10 kV线路上架设的光缆、接续盒,由所属线路的管辖单位负责巡视、维护,站内通信设备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巡视和维护。光缆故障时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故障光缆的熔接修复工作,光缆属地供电所负责故障光缆的上杆架设及光缆接续盒安装工作。
(3)乌拉山镇区的所有局属光缆(包括 10 kV线路架设和管道敷设)、站内接续盒、站内通信设备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巡视、维护,光缆故障时,由局内统一协调抢修人员配合通信自动化班进行修复。
(4)产权属于用户部分的电力通信光缆由用户自行运行维护与管理,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影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5)变电站内接续盒至通信机房及保护等装置的专用光缆由通信自动化班负责维护,光缆故障时变电所继电保护专业进行配合测试和处理工作。
3.2 网管系统实时在线监测
利用华为公司T2000型SDH网管系统实时进行在线监测,发生故障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维护人员及时上报、处理,有效防止事故扩大。T2000传输接入网管可以对主站侧、线路侧、变电站侧光传输设备进行全方位监控。
在发生故障时,维护人员根据系统提示信息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可准确判断故障点的位置,尤其当线路侧光缆出现外力破坏等因素中断工作时,可定位至准确地点,有的放矢,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保证了故障处理的准确性、快速性(图1)。
3.3 变电站运维操作
调控一体化的建设完成,将分局所辖16座35 kV变电站无人值守成为现实,同时兼具遥信、遥测、遥控、遥调、遥视的“五遥”功能,真正为分局大力缓解人员紧缺的现实状况。设立前山套内地区运维站、大佘太运维站、宝泉运维站,大力改善变电站工作人员恶劣的工作环境、单调重复的工作内容,改善值班人员因分散值班造成的人际交往时间少的问题,避免可能发生的生理心理疾病,减少值班人员分散值班所产生的差旅费伙食费等一大笔开支。
分局通过高速稳定的光纤通信网络与调度自动化系统配合,对分局所管辖的16个35 kV变电站进行实时监控、远方操作、故障分析等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电网的科学调度。
光纤通道建设完成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提升措施,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分配,使生产经营活动中人、财、物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分局通信专业不断对设备进行调试后,现在分局网络通信趋于完善,大为缓解了分局各项管理维护任务重大,对人员数量要求大的压力,为员工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光纤通道的建成,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实现全局数字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资源得到共享,生产、营销管理精细化,设备利用率提高。
4 调控一体化优势明显
4.1 科学调度
分局对所管辖的16个35 kV变电站实现调控一体化之后,真正达到了科学调度的要求。分局主站端设调度员席和监控员席,同时结合“五防”系统、遥视系统,规范操作,有效地避免了站内操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误操作、误入带电间隔等危险因素。调度室通过计算机远方即可对站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远方遥控,解决了分局对运行人员缺乏的燃眉之急并且对集中统一的调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2 调度程控交换机
分局管辖的16座变电站分布广泛,很多变电站因为地处偏远,导致运行人员值班条件差,连最基本的站对调通信都无法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分局通信专业在网络的基础上,加装了调度程控交换机(图3),为各个变电站开设专用号段,在不断的调试和检查后,解决了变电值班通信人员最基本的通信问题。
4.3 视频会议
分局管辖分散,人员难以集中,这也对生产会议、例会等造成诸多不便,各种费用增加的难题,网络的架设及时解决的这一问题,视频会议通过网络下传到各个所站,人员可以及时接收到会议的精神,也解决了人员出行不便,住宿不便的问题,大大节省开资,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5 生产、营销工作效率提升
分局管辖的18个农村供电营业所、3个城区供电营业站已摆脱无线网络、光电收发器等因各种因素影响的网络信号弱、传输不稳定的现象,新型光纤通信网络为分局管辖的18个农村供电营业所、3个城区供电营业站带来了高速稳定的传输,稳定的通信。
5.1 生产MIS、状态检修
变电站日常报表统一通过局生产MIS系统进行录入工作,但是由于之前租用联通电信网络的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录入的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分局自有光纤通道的建设完成后,确保了网络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资料录入的准确性、实时性。同时也为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了极大便利。
5.2 营销电费回收工作
分局使用的营销MIS即电费回收系统对通信网络的依赖度较高,每月的10日、20日、28日分别为各营销部门进行抄表、电费发行、电费回收的重要时间节点,稳定的网络确保了系统的正常工作,提高了用户缴费及办理业务的体验,用户再也不用因断网而多次往返于营业厅了。稳定的MIS网络对管理大量矿山企业的农电所也更加重要,大工业的电费数量大,回收难度大,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的高效率工作,才能使数量巨大的电费颗粒归仓,从而保证我局的营销业务指标的顺利完成。
5.3 降低线损
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准确统计变电站每条线路尤其是10 kV出线的运行数据、电量显示、跳闸信息等,严格管理供电电路的跳闸次数、时间长短等信息,规范供电人员行为,有效地避免了线路跳闸的随意性。通过管理措施的有利实施,降低电网整体线路损耗,从而为分局增供扩销保驾护航。
5.4 配电一体化
积极对接营销技改工作,提早介入,确保安装的集抄系统、远抄系统可以与配电一体化系统有效兼容,为配电一体化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5.5 衍生功能的实现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网络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给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实现用户信息的网络查询、网上缴费,是已经出现的发展趋势,分局要努力给广大客户带来更大的方便和实惠,使我们的服务质量再上一个新高度。
6 结语
经过改造后,通过高速稳定光纤网络的建立以及稳定运行,通过大量管理提升措施的改进实施,分局实现了35 kV变电站的调控一体化,视频监控联动,全局MIS网络改造,调度语音电话,同时具备了分局与21个供电所的视频会议接入条件。变电站运行状态的实时在线监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可充分确保对用户的可靠供电,赢得用户的一致好评。在营销业务及客户服务方面,营销MIS网络网速的提升和稳定可靠运行可更加方便用户的交费体验及提高我局客户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韦乐平.智能光网络的发展与演进结构[J].光通信技术,2002(3):4-7.
[2] 徐公权,段鲲,廖光裕,等.门巴耶夫·光纤通信技术[M].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李玉权,崔敏,浦涛,等.光纤通信[M].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马声全.高速光纤通信ITUT-T规范与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5] 杨淑雯.全光光纤通信网[M].科学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