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财政作为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国当前沿袭着1994年所形成的分税制改革框架,虽然一直都在进行局部改革与调整,但财事权不匹配、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土地财政和地方债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凸显了中国现行财税体制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如何开展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已然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由吕炜教授主编的《中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一书是对中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定位和路径安排等核心问题的全方位探讨,是对破解财税体制改革难题的有力尝试。该书汇集了财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原理与路径设定、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与体系构建、税收制度改革与财政支出优化、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的难题及破解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给出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定位和去向,展示了当前财政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综观全书,其最大特点在于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化观点贯穿于始末,不仅强调财税体制改革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系统性,也强调财税体制自身的系统性,突破了传统考虑财税体制自身改革或者财税体制内某一部分改革的单一视角,引入经济、社会和政治等重要因素,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站在当前改革的历史节点,给出了中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脉络和方向。
第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财税体制改革分析框架。该书首次以“营改增”政策的推广为研究起点,将其定位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导火索,对“营改增”所带来的政府间财力不匹配、地方债务危机和支出结构扭曲等一系列体制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时期财税体制改革框架。
第二,对财税体制改革的原理和路径进行了全面考察。对于一项重要的体制改革,学者们往往有各自的理解。该书邀请了财政领域的多位专家和学者,深入探讨转轨进程中的财税改革原理、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模式特征和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演化路径,剖析了财政改革推动经济转轨和调控经济运行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在中国整体改革进程中,财政改革始终处于联系其他诸项改革的枢纽作用以及财政与政府行为、财政与经济体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三,对创新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制度进行了有益尝试。预算改革重重阻力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于政府预算执行“全口径、全过程”的信息掌控不够充分、不够准确。该书基于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公共预算分析,结合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践,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构建了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和创新管理技术,有助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供基础性和制度性保障。
第四,对房产税、增值税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政策思路。财产税课征、增值税征税范围改革和公共支出资本化倾向,既是当前财政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财政改革的难点。该书基于税制设计和财政支出优化的视角,对促进房产税改革、推进增值税扩围和纠偏财政支出资本化倾向进行了政策思考,提出国家应创新税制设计,加快试点推广,完善相应法律,改善地方政府与公益性项目之间激励相融,减小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资本化激励。
第五,为破解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难题提供了理论探索和实证基础。通过分析财政能力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种均等化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证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有效路径;从行政体制改革入手,破解中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体制性障碍;从考核机制和地方政府行为约束入手,破解民生改善问题;从改善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之间的激励相融入手,破解公共财政建设的难题。
(责任编辑:杨全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