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30年赵孟頫画学专题研究急速递增,从数量的发展和研究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折射出中国学术研究的现象和格局;另一方面反映了海外学者对中国绘画研究热情的大致背景。
关键词:赵孟頫;近30年;画学研究;述评
董源、宋徽宗、赵孟頫等在中国画史上是引领潮流、开拓新风的领袖人物,是影响全局的画史巨匠。赵孟頫的绘画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一改北宋以后画坛的萎靡之弊,托古改制、摹古出新;在画学的序脉中集唐宋之大成,开元代文人画之先风;在画论上,“士气”和“书画本同”承袭宗炳和谢赫之理想,是“书画同源、同法”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把握住这位巨匠的研究,也就可以大致把握宋元绘画发展的轴心和方向。研究如何入手,近30年是赵孟頫画学研究的梳理和分析将为读者提供资料性的借鉴,便于专题深化研究,避免重复研究。
1 从民国到1982年之间的研究状况
从民国到“文革”结束期间,赵孟頫的专题研究,只有7篇:蒋天格的《辨赵孟坚与赵孟頫之间的关系》、邓秉珊《山水画“南北宗”的创说及其影响》、王伯敏《谈“文人画”的特点》、徐邦达《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王以坤《古书画的摹仿和伪造简述》、蒋天格《辨赵孟坚与赵孟頫之间的关系》、张珩《怎样鉴定书画》。
1977年至1983年,除了22本赵孟頫字帖出版,没有赵孟頫研究的专题论著。据本人所查也只有4篇专题研究:姚公骞《松雪斋集》校记、穆益勤《赵孟頫的绘画艺术》、刘龙庭《赵孟頫的人物鞍马作品》、关天相《元朝书画家赵孟頫》。
2 近30年从国内赵孟頫画学研究的格局
从1983年至2002年,研究成果从25篇/年增至205篇/年,以每年十几篇递增。这一时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5年后,国家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总结学术政治化的弊端、回归艺术史研究本體的阶段。对绘画传统的研究打破了原来封闭的状态,引入了国内外美术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模式,进一步确认了中华民族美术史的国际地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方面由于元画存世数量可观,并有大量的跋文著录的史籍面世,对整个时期绘画的整体发展研究和对画家的个案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90年代市场经济活跃,引起对传统绘画的投资热潮,在致使有些有识之士倡导对艺术创作与人文精神回归的研究,专业领域内转变原先盲目、浮躁之风,形成了深入研究历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风尚。
元画的复古思想和对明清绘画的影响是同时吸引诸多研究者的兴趣,把元画的研究作为后期绘画研究的支撑理论。中国大陆对元代绘画和赵孟頫的研究逐渐具体、深入,任道斌的《赵孟頫系年》《赵孟頫集》、孙国彬的《赵孟頫年谱》等陆续面世。伴随着1993年赵孟頫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关于赵孟頫仕元、作品研究、画学思想、作品辨伪等研究规模也更加宽广,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了文献考证和考古学的标型方法,在阐述上,吸收了风格演进的内向观方法论和因果关系的外向观方法。很多研究者参与通史的撰写,担任断代和专题的任务,无疑促进了赵孟頫个案研究趋向成熟。
从2002年至2013年,赵孟頫研究的期刊文章产量达到12000多篇,每年成倍增长,相关书籍近200本,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是对史实的记录和叙述和逻辑论证的逻辑思考。研究的主要观点还是集中在少数研究者身上,研究的代表人物有任道斌、孙国彬、周积寅、杜哲森、陈高华、洪再新、伍蠡甫、陈传席,以及《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中的作者谢稚柳、徐建融、童书业、丁羲元、徐邦达、赵志成、刘龙庭、高名潞、蔡星仪、邵宏、单国强、王克文、阮璞、陈履生、邵琦等。
3 近30年海外赵孟頫画学研究的格局
海外学者对中国元代绘画的研究和国内的美术史及个案研究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由于受文化背景和汉学修养等影响,海外学者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有突出成就的学者基本上局限于华裔。
二战之前的元代绘画研究主要落在欧洲,主要有费舍尔(0.Fiseher)、屈美尔(0.Kurnroel)、斯派泽(W.Speiser)、喜龙仁(0.Siren)、里普(A.LIPPe)和罗秘(M.Loehr)等学者。美国研究元代绘画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落在密执安大学,高居翰(J.Cahill)在罗樾的指导下完成了的吴镇研究。50年代后期,李铸晋从1959年开始研究赵孟頫。60年代初台北故宫博物院在美举办了“中华国宝”展,高居翰和席克门(L.Sickman)等学者参与了作品的拍摄工作,制作了6000多张幻灯片,这二次事件促进了美国的元画研究。另一方面,克利夫兰、弗利尔、大都会和普林斯顿美术馆也有数量可观的元代藏画,这些美术馆相继举办各种专题展览为元画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海外中国画研究的学者由于文化背景和中西审美的差异,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中国画的气韵、重感悟的特点,而元代的绘画有一大批的题款跋文的史籍资料,给这些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个案的可能。随着1976年高居翰的著作《江岸望山》的出版,美国对元代绘画研究也日趋浓厚,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格局。
在海外元画研究的内容中,受到关注的是元代追求“古意”的思想和表达方法,儒道释三教对元代画家的影响,山水画中的归隐思想和“岁寒三友”的象征意义,元代画家的社会活动等,基本上已涉及收藏鉴赏、风格发展、图像研究、社会背景、历史地理和诗书画关系的研究,而对于笔墨风格的研究是微乎其微的。在赵孟頫的研究中,美国的代表人物是李铸晋、高居翰、方闻,长期做专题研究并成果丰厚的是李铸晋,该学者的博士论文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在此基础上继而对《二羊图》《赵孟頫世系》《赵氏一门三竹》《赵孟頫的仕元问题》《赵孟頫的师承》等展开研究。
4 近30年赵孟頫研究之研究的相关成果
自1993年伊始,赵孟頫研究掀起了一个大高潮,上海书画出版社每三年一届的国际性学术交流例会——“赵孟頫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3月24日在上海西郊宾馆正式开幕,随后在湖州组织了三场赵孟頫学术讨论会,聚集了一批中国理论研究的精英人物。当月,上海书画出版社暨《朵云》编辑部为赵孟頫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中国美术史的一部重要文献专集《赵孟頫研究论文集》,约60万字,收集了中外著名学者的学术论文33篇,1995年7月15日邵琦《“赵孟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在《美术》杂志发表,综述赵孟頫研究的学术意义,认为该项活动基本实现了重新认识、评价赵孟頫的艺术、学术地位、影响、作用的预期目标。1995年8月15日南飞雁的《赵孟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在《新美术》杂志上发表。杨振国的《赵孟頫研究与艺术史方法论》主要以研究方法为突破口,借用西方艺术的研究方法——夏皮罗的观点,从研究者历史观出发,对20世纪赵孟頫研究做了概括。
5 结语
从1983年到2012年的期刊论文来看,有关赵孟頫的研究3万余篇,且以每年增加三四百篇的数量逐年递进,呈现出近30年中国画理论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的问题。面对浩如烟海的成果,我们要在更高层次展开常规的研究,避免重复研究,那就离不开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和思考,近30年赵孟頫研究述评就源于此。
作者简介:叶玲红,美术学博士,教授,主持省部级、厅局级项目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