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博物馆教育脱离学校教育模式与方法独自发展以来,就成为博物馆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如何结合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和博物馆自身的特点,进而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除博物馆馆内教育活动的开展外,博物馆也可将视线投放到馆外的教育活动上,而网络资源可以说是辅助博物馆馆内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近年来较流行的国内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入手,对其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博;博物馆教育;应用
群众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1]20世纪70年代,博物馆教育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摆脱学校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明确确立了博物馆教育的特性和个性,即博物馆教育是非强制性的,旨在观众自主、自愿的学习。[2]近年来,博物馆如何结合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和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开展一系列辅助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2]的教育活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但大部分学者只注意到馆内教育活动的展开,而略忽视馆外的教育活动。笔者认为,馆外教育活动在观众参观博物馆前的信息了解和参观博物馆后的评价意见反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应当予以重视。而微博作为国内社交网络平台,自创办之日起便迅速流行于人群之间,应可成为博物馆馆外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而加以应用。
1 具体应用
1.1 信息发布平台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它的定义决定了微博具有实时更新信息和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等特点,所以,博物馆应首先抓住微博的这一特性,发布博物馆的展览、藏品和讲座信息等,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博物馆微博的主要内容。对于藏品信息和展览信息的发布,要注意信息的内容不应具有太强的专业性,应易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尤其是特展的信息发布。因为特展一般都带有专题色彩,它的展品对于只有通史背景的观众来说往往比普通平时展览的展品更加陌生。因此,在举办某一专题的特展之前,应先将这一专题应了解的基本信息在微博上发布,让前来参观特展的观众在参观前有个大致的了解,参观实物时印象就更加深刻且易懂。但现在大部分博物馆微博的信息发布,还是较多的注重知识概念层面,因为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传授的都是已经形成概念和理论体系的知识。因此,有些信息并不利于观众的接受,但一些综合性博物馆的微博已经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加以改进,信息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易懂,值得借鉴。除了展览信息和藏品信息的发布,博物馆微博还应提供馆内视听资源、博物馆专题讲座视频和馆刊等教育资料的在线及下载,为由于地域以及讲座人数限制,无法前来参观博物馆和到现场参与讲座的观众提供学习机会,为观众的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资料,同时也为前来参观过博物馆的观众巩固学习成效。同时,也可适当地进行考古现场的直播,为观众更科学地了解考古学,了解文物的出土状况提供途径。
1.2互动交流平台
既然微博作为社交网络平台,那么互动性也是其一大特点,博物馆应抓住这一特点,在博物馆微博上设置观众留言板,让观众在参观博物馆之后可以抒发自己参观后的感想,对博物馆提出意见,而博物馆微博也应对观众的感想及建议予以反馈,做到双向互动,而不像博物馆馆内留言簿的方式,只有观众的单向留言,缺乏互动交流。如若不能保证对于观众意见的及时反馈,可定期举办微博互动问答活动,在活动中,集中解答观众对于博物馆的一些疑问困惑,以此拉近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还可在微博上创建类似“博物馆之友”的微群,促进喜欢博物馆的观众之间的交流。博物馆的微博管理人员可定期在微群中提出当下观众对于博物馆感兴趣的话题,举办形式多样的网络活动,促发观众的热烈讨论,让同样喜欢博物馆的观众们在微群中找到归属感和互动的乐趣。除了留言板、微群等教育活动方式,微博还可为博物馆提供教育的质量评定方式,那就是发起对于展览和特展等的一系列投票。微博投票不仅可以扩大投票者的参与面,还可以节省纸质问卷投票所使用的纸张,同时那些因为参观时间短而无暇参与投票的人也可以在微博中参与,是一种环保而又方便的形式。而且微博投票后所得的电子数据,更便于结果的分析,及时评定教育质量。通过投票,博物馆可以了解到观众的参观情况和感受,喜欢哪一个展览和不喜欢哪一个展览,以及未来想要参观哪一些主题的展览等,有助于博物馆及时提高展览质量,更好地进行馆内教育活动的开展。
1.3 知识竞答平台
黄淑芳在《现代博物馆教育理念与实务》一书中写道:有奖征答也是博物馆馆内基本教育活动的方式之一。笔者认为,在博物馆馆内举办的有奖征答,参与面不广且有场所等限制,因此可以在微博上定期开展知识竞答活动。此类活动多配合特展而举办,所问问题的答案有的可以在参观特展时获得,有的增加难度,需要观众通过图书、视频等资源自行了解,并对最快回答者和最精彩答案者予以奖励,奖励可以是博物馆的小纪念品,明信片等,也可以筛选一部分答题观众组织野外考察和考古现场参观等户外活动。一定的奖励机制,可提高观众的竞答积极性,进而提高参观的积极性,促进观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1.4 应用程序平台
当前,很多博物馆都没有为观众提供电子计算机服务,这就导致博物馆馆内缺乏电脑益智类的教育活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脑已经在家庭中逐渐普及,因此博物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弥补这一缺失,而微博就可以成为博物馆应用程序的平台。博物馆可开发一些益智类的小游戏发布到微博上,增强观众的趣味性,也可开发设计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让观众置身于博物馆所藏文物所处的时代,还原一个较真实的历史环境,观众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制作虚拟文物来完成游戏中的任务,有助于观众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物的相关知识。博物馆还可以开发一些考古类的小游戏,模拟考古现场,由观众参与游戏时体验“亲身挖掘”馆内藏品的过程,并对每一件“出土”的藏品加以解说,一方面提高了公众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他們学到了藏品的相关知识。
1.5 辅助讲解平台
二维码扫描功能是微博中的一个热门应用,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具有储存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强、备援性大、成本便宜等特性。因此,对于博物馆来说,可以将藏品的讲解内容转换为二维码,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只要使用手机微博中的二维码扫描功能,藏品的讲解内容就会自动显示在手机里,观众只要自行阅读即可。二维码一方面可以辅助馆内讲解活动,同时也给观众自主选择想要了解的藏品信息的权利,国内的博物馆中,较大型的博物馆已经掌握了此项技术,但还应推广到更多的博物馆中。
2 微博在博物馆教育应用中的一些限制
虽然上述列举了几项关于微博如何辅助博物馆馆内教育活动的具体应用,但是其在博物馆教育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限制。首先,就是年龄层的限制。虽然近年来微博的用户群逐年增多,但是多流行于年轻一代,对电脑、网络等不甚了解的老年人群来说应用不多。因此,不论是博物馆微博还是博物馆自身的官方网站,对于老年观众群的馆外教育帮助不大,所以就要求博物馆多开展适合老年观众参与的馆内活动,要多种活动方式并存满足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群。其次,要想实现上述几项应用,对于微博建设的投入就要求加大,(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即博物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加大投入。因为要想做到及时更新展览信息和藏品信息,及时回复观众留言,与观众互动,就需要一定的工作人员管理博物馆微博;小游戏等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技术上的支持,需要博物馆相应地聘请电子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讲座视频等资源的在线和发布,需要博物馆提供摄像录音设备,录播每一场讲座;知识竞答的奖励和二维码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也都需要博物馆在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三方面的限制下,博物馆也就对这一馆外教育活动平台的应用有所权衡。第三,网络游戏等应用容易导致青少年观众群沉迷于网络世界,因此也存在限制,如何能保证青少年观众群在了解掌握了必要知识外,不过多沉迷于网络,值得更深一步的探讨。
微博在博物馆教育尤其是馆外教育中的应用是可实现和易操作的,主要具体应用可体现在:信息发布平台、互动交流平台、知识竞答平台、应用程序平台和辅助讲解平台五个方面,虽然其在年龄层,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但是笔者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博物馆从业者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限制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本),2001:335.
[2] 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7,129.
作者简介:孙婕,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