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曲《渭水情》慢板乐段演奏中的左手技法

2014-11-10 17:37:08魏薇
艺术评鉴 2014年20期

魏薇

摘要:琵琶曲《渭水情》是陕西风格琵琶作品中最杰出代表之一,乐曲以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音乐素材而创作,乐曲抒情细腻,表现力丰富,寄托了作者对故土的无比思念。整首作品的演奏中,需要大量左手技法的运用来渲染其乐曲风格。本文立足于本曲慢板乐段中的左手演奏技法进行了浅析,主要从推拉弦的运用、音在其它品上完成技巧的运用、大跨度滑音的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也简析了演奏中级进式音阶的运用和吟揉弦的使用。

关键词:《渭水情》 推拉 吟揉 左手技法

琵琶作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由波斯国传入我国北疆地区,后传入中原。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琵琶音乐无论是在形制还是乐曲的创作上都在与时俱进,经典和特色不断。而这些优秀作品都饱含着特定历史或生活的背景特点,从传统乐曲《海清拿天鹅》、《十面埋伏》到近现代乐曲《大浪淘沙》、《天山之春》、《天鹅》等,无一例外,它也侧面反映了艺术必须贴近生活才有生命力的真谛。有这么一类琵琶乐曲,它们由地方音乐素材为基础加以创作而来,在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长河中同样占据着不可小视的地位。如《送我一枝玫瑰花》是王范地先生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彝族舞曲》是王惠然先生取材于彝族民歌《海菜腔》而创作的;《赶花会》则是叶绪然先生以四川民歌《采花》为主题创作的。正所谓民间音乐是一切音乐创作的基石,这些作品往往感染力强,表现细腻而丰富,曲调优美,更易被老百姓流传。而这些作品的风格特点主要取决于音阶、调式以及琵琶技法在乐曲中的使用。20世纪80年代任鴻翔先生创作的一首《渭水情》正是这类琵琶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它运用了西北地区的音阶曲调,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它的地域背景以及时代背景,《渭水情》创作于1984年,乐曲以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音乐素材。秦腔是陕西中路秦腔的简称,在同州梆子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现流行于西北各省区及西藏等地①。花音和苦音在秦腔中广泛使用,秦腔音乐的主要音阶特征则是 “花音”与“苦音”的运用。花音又称欢音,具有欢快爽朗的风格;苦音又称做哭音,用以表现悲伤的感情;在这两种音阶中,4音偏高,但不到半音,7音偏低,也不到半音,所以被惯称为微升4和微降7。因此,在演奏《渭水情》时,需要大量左手技法的应用来辅佐其乐曲风格的表现,左手技法的掌握程度决定乐曲的风格及其韵味,琵琶演奏艺术中左手技巧影响着作品整体的音腔和韵味,正所谓“音生腔,腔生韵,韵生乐,乐生意,意生境”。②

一、引子部分

陕西风格琵琶作品中风格性的旋律占主导地位,要将风格性演奏得尽善尽美,那么腔韵的表现则是重中之重,正所谓腔韵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神韵表达的象征。乐曲的引子部分,用琶音加长轮展开序幕,似乎是作者在倾述着离开故土后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在引子部分中,第二小节以及第三小节结束都是以一个la音的拉弦作为尾音,在演奏这两个拉弦时,要做到音弹完以后再拉,拉弦动作要快而有力,先拉后吟,吟弦动作应该在音尾进行,以突出演奏的韵味和音乐的感染力。另外,在引子部分中出现了好几处滑音,其中在演奏四弦相把位上mi到sol的滑音时,需要等到mi音完全出来以后按实滑向sol 音,滑到sol 音后接左手的揉弦。从引子部分可以看出,无论是拉弦还是滑音,后面加以吟揉的修饰,势必会让演奏更为细腻生动,因此在音腔演奏的基础上加以吟揉等润色技法,即之前所提到的“腔生韵”。

二、慢板部分

“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中,表达不同音乐风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运用滑音和装饰音的表现技法,体现在琵琶音腔演奏中的滑音和装饰音都有其独自的演奏技法和名称,即推、拉、绰、注等,他们与汉语声调中的音高趋向有很多相近之处”③。在琵琶演奏艺术中,音腔体现在琵琶演奏中的推、拉、绰、注等技法上,在本位音上通过这些技法使音高产生变化,即所谓“音生腔”。在乐曲的慢板部分中,旋律主题采用了秦腔苦音曲调完成,因此滑音、推拉弦以及吟揉等左手技法在慢板中大量使用。

(一)推拉弦的应用

在慢板第一小节第一个音中,在右手挑轮的基础上,配以升fa到sol的滑音,在演奏这个音时,需要先将升fa这个音拉出去再滑向sol,而且这个滑音不需要太快,将整个滑音过程拉长,以模仿陕西地区语言之腔韵。另外,在慢板乐段出现了好几次谱例1中的乐句,在演奏此乐句时,需要左手推拉动作大,在一个小节中推拉由慢而大演变为快而小的揉弦,这种由推拉演变为吟揉的技法需要配以节奏的准确方能演奏出其乐句特色,以表现秦韵中细腻、淳朴、豪放的风格特征。

谱例1:

(二)音在其他品位完成的运用

在《渭水情》的慢板乐段,很多音的演奏并不在自己的品上完成,而是通过推拉弦的技法在其他品上完成,如在谱例2中,fa音可以在mi音上拉弦演奏,也就是fa不在fa品上演奏而是在mi品上拉弦演奏,这样后面可以紧接mi的下滑音,演奏中要强调下滑音的过程,在mi音下滑时左手必须要辅佐以揉弦的技法,需要强调的是,在mi品上演奏fa音要求音准的准确,另外,在谱例2中的第二拍sol音在演奏中可将四指由升fa滑向sol进行演奏。

谱例2:

之前提到在慢板乐段中,fa音在mi音品上完成,同样,在慢板乐段中,很多降si音需要在la音品上拉弦演奏,如谱例3第二个小节第二拍,降si和la都在la音品上演奏,先在la品上拉出去找到降si的音后下滑至la原位音,最后还需要在音尾处做一个快速拉弦。同样谱例4是整个慢板乐段的最后一个小节,需要整体做渐慢的演奏,在谱例4的第二个小节第二拍降si和la音都在la音品上演奏完成,演奏方法和前面谱例3中演奏方法相似。

谱例3:

谱例4: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在小二度出现时使用这种方法,但是还有其他的情况也也可以使用这种演奏方法,如在演奏谱例5中这两个小节时,第一小节的高音do可先拉降si后再滑向do音,接着在第二拍的降si音上做大揉;第二小节ri音后面的三个音都可在mi音品上面做拉弦演奏,先由mi音迅速拉到sol的位置,由于这是小三度的进行,因此要一次性拉到sol音的位置,然后一点一点的放回来,在放回来的过程中找到fa以及mi 音.在谱例中可以看到fa音旁边有一个向上的箭头,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秦腔中的音阶,微升fa,因此我们在演奏此音时要做到回来时比fa 音稍微高一些的音准。这种在一个音上通过拉弦滑音演奏几个音的技法在乐曲的慢板部分出现了多次,演奏时一定要注意音准的把握。

谱例5:

(三)大跨度的滑音运用

大跨度的滑音是陕西音乐风格体现的一大特征,这在本曲中也出现了多次,如慢板第一句就是sol到高音re五度的进行,慢板段尾声也出现了八度的滑音进行。在此要特别说到的是在慢板乐段中摇指段落时,低音部分有一处滑音的进行。在谱例6中的摇指是在三弦上面完成的,其中第二小节的降si到do音,在乐谱的标注上虽然只是一个大二度的滑音,但我们在演奏时可做一个五度的大滑音,滑音可由降si向下滑到fa音,上行再由fa滑回到低音la, 做小六度的滑音,在滑音过程中先快速下滑再慢速上滑,这个过程也就是对7和1附点音的加工,这种演奏可以使得这段在低音上演奏的旋律风格性更加浓烈。

谱例6:

(四)级进式音阶的运用

由于各地不同的方言声调的音高趋向影响着各地方音乐风格的走向,在《渭水情》中上下音过程的行腔是不一样的,一般上行表现的是明朗,刚强,如引子的第一句就是这种上行音阶的走向,整个音乐情绪明朗清新;而下行音走向则侧重于思念 婉约等心境。如谱例7中用到的就是苦音下行级进式音阶,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

例7:

(五)吟揉的应用

左手吟揉弦对音腔的润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慢板乐段中,基本上每一个乐音都离不开吟揉技法的使用,吟揉有快慢之分,有大小之别,每一个吟揉都有大而快,小而快、大而慢、小而慢的讲究;每一个吟揉都有音头、音腹以及音尾进行的讲究;每一个吟揉都有幅度以及控制能力的讲究,因此吟揉运用的準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都将这部作品展现完美。吟揉的应用离不开二度创作对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对乐曲风格的理解以及对乐曲表现情感的理解,每一个演奏者个人演奏方式的不同、对音乐理解的不同,润音效果也会不同, 这需要靠演奏者长期的积累以及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感悟方能演奏出自己的特色。

民间音乐是一切音乐创作的基石,每一首民族乐器作品都有其自身的风格,同样的技法在演奏不同风格作品时的拿捏程度决定了演奏者是否可以将作品之神韵演奏到位,作为陕西风格的作品,演奏者在演奏《渭水情》时,琵琶左手各种技巧运用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将本曲风格展现完美,音乐作品中的韵腔完全要靠左手技法的控制,每一个推拉吟揉,都需要讲究其速度、力度以及角度等多方面元素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的神与韵高度结合,以达到琵琶演奏的最高境界。对于琵琶演奏者来说左手很多技法的快慢、刚柔、张驰的细腻变化是无法在乐谱中通过符号显现出来的,这不仅需要演奏者平时刻苦的练习,更多的需要演奏者把握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地域风格,多接触乐曲以外的地域风格性文化,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握作品的演奏风格。

注释: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第311页。

②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32页。

③刘美丽:《论琵琶演奏中腔韵的艺术特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刘美丽.论琵琶演奏中腔韵的艺术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3]古津宁.陕西风格琵琶作品演奏艺术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4]张明洁.琵琶乐曲的地域性风格及技巧的运用[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