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
摘要:由东晋时期桓伊所演奏的古曲《梅花三弄》有着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程,此曲使用的大量叠音、泛音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核心音调拓展旋律的弹奏手法都深深展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统一当中求变化的特点,在此之中也丰富的蕴含着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梅花三弄》作为最具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之一,是我国音乐艺术精神很好的体现。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梅花三弄》曲中所体现出的“气韵生动”的生命体性对中国音乐的审美内涵进行探讨,来阐释中国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梅花三弄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气韵生动
一、关于《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由笛曲演变而来,又名《梅花引》、《玉妃引》,目前发现最早记录的曲谱是明朝·朱权所编撰的《神奇秘谱》①。相传是由东晉时期桓伊吹奏的笛曲而流传到现在,距今也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此之间还有段传说故事,据《晋书·桓伊传》记载:
“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恒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也。”②
桓伊所作的《三调》便是后来唐代琴家颜师古所改编的古琴曲《梅花三弄》,从此这首曲子便名传千古,远洋万里。关于它的名字,顾名思义,所代表着两种含义:一是主题描写内容是表现梅花的,二是用核心音调拓展方式以泛音演奏的音调在不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三次。故称《梅花三弄》,这种特殊的旋律写作手法在当代也能让许多作曲家赞叹不已。此曲还借物咏怀,通过对梅花纯洁、高雅、耐寒的崇高精神,歌颂了人们的淳朴、善良和高尚的情操。
更有诗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③这样的意境美融合其中,赞美梅花的同时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高洁之心。中国传统艺术所重视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自然美,强调意境观,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里也是一个深刻体现。
此外,《梅花三弄》这首作品在明清时期也有过几种不同版本,有《蕉庵琴谱》版本和《春草堂琴谱》版本等等,至今仍受人们喜爱。曲子一共分为十段,每一段均形容了不同的景色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一幅幅靓丽的美景仿佛水墨画般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儒家看来,体现人生伦理道德最高标准的梅、兰、竹、菊此时也有了自身独特的意义。
二、《梅花三弄》“气”、“韵”的体现
宗白华先生曾说:“气”是“生命远出”的生命。气,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有着不可涵盖的重要性。老子、《管子》四篇、孟子、庄子、荀子、《淮南子》、王充都有很多有关“气”的论述④。在《老子》书中,“气”常常与“道”是不可分离的两个范畴,老子认为,气为道所生,道包含着气。气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本体,所有的情感、意志、宗教、自然等都体现着气。它流转在宇宙之间,是一切生命得以产生与永恒的力量。中国的书法重视气,绘画重视气,“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⑤说明绘画中气得重要性。同样,中国音乐也非常重视气,音乐的音律、音色、指法等都体现出鲜活的生命性色彩,特别是古琴,在《梅花三弄》中所使用的泛音、散音、按音等技法,在弹奏时都展现了灵活地特点,这些手法交替变换,衍生出一种线的飞舞,也同样注入了气的精神意志,使得曲子充满活力。
与气相结合的另外一个范畴就是“韵”,人们常说的韵味、韵理也是如此。韵的意义更多的与道家玄的思想相通,韵这个概念的提出首先就来自音乐,指的是和谐的声音,相当于韵脚⑥。在音乐上南朝刘勰就曾说过:“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⑦嵇康《琴赋》写到:“改韵易调,奇弄乃发”,说明音乐声音的旋律韵味。可见韵有着音乐审美的特质所在。韵的根本特点来自“和”,从和的意义出发,追求事物的情调、雅致,也从自然超脱形式之外的审美中感受到和谐的审美倾向。然而对于“气韵”的“韵”除了有音乐上的音韵之外,还指出了人物形象的气质、风韵。在古琴演奏中,不只要整个曲子充满韵味,还要演奏家都有相当的气质与情韵才能将音乐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气”和“韵”组合起来就是“气韵”,这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形态。特别突出人的生命性,有气有韵才有生命的情调。不管是画家、文学家还是作曲家都把气韵当做刻画作品精神的核心要素。《梅花三弄》此曲中所重复三次的主题:
虽然音符相同,但是在不同音乐段落中所演奏的技法与音区之间的差异使得曲子更有一种空灵的感觉,同时每句结尾都富有韵律,G音的重复,C音的重复,韵味十足。这段主题所描写的梅花形象也更富活力,充满生机的生命特征越加明显。琴音在低音区弹奏时显出一种铿锵有力的梅花正在艳丽独放,而在第三弄的同音升高八度跳跃使音乐产生明亮、跳动的旋律,跌宕起伏,给人以活泼轻快之感,此中气中有韵、韵中有气,极具生命力。
三、《梅花三弄》“气韵生动”的体现
气韵生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朝画家谢赫提出的,他在《古画品录》这本书中提到“气韵生动”是绘画“六法”中最为重要的。这个观念的影响非常之大,以至于后来很多的画家、音乐家在评价作品时都把气韵生动作为第一审美标准。叶朗先生说:“不把握气韵生动,就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⑧气韵生动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气韵”,生动只是对气韵的形容。那么,只有当气韵两者融合起来才能组成一个完整地生命,要做到气韵兼备,就要体道,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方可将作家的情与理、气与性,同天地人道相感应。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精髓由此才体现出来,与道相契合,这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中国人注重把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将精神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看作最高境界。不管是道家的天道思想还是儒家的人道思想,都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美与善的统一。琴曲《梅花三弄》十个乐段中,无论哪一章都有景色与梅花的描写,从溪山夜月引入到梅花形象,同时再反映到人们的品格,如:
此曲第一乐章由散音进入,呈现出一幅寒冬荒凉的景象。唯有梅花含苞怒放,接下来描写梅花的高洁形象,展示出梅花不畏严寒艰苦奋斗的高贵品格,同时也映衬出人们的一种坚贞不屈的精神。描写的自然的同时体会人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人格与宇宙自然统一的美。
以上这一主题由泛音演奏三次并采用核心音调拓展旋律的方法,同时,用核心音调拓展旋律的方法在中国传统很多曲目都有体现,如《胡笳十八拍》、《赛龙夺锦》等,都非常丰富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统一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技法特别是在《梅花三弄》中,让主题充分彰显,将宫音和徵音之间的空五度演奏的淋漓尽致,由古琴弹奏的空五度清脆悦耳,也正是这样的空显出环境的幽美、自然的娴静,同样梅花也是淡雅、纯洁的形象,再一次烘托人物的升华,品质的高尚。从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气韵生动,仿佛水墨画一般让人陶醉。
气韵生动的生命体性不只在道和人物品藻上显现,更在于对“和”的追求。中国古代思想的最高审美境界的天人合一重在和。《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⑨和谐才能与自然契合,才能达到至美的境界,所有的万物都要达到“和”的审美观。在音乐中,对和为美的观念也有许多阐述,在《乐记》中,“大乐与天地同和”,认为天地之和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在《溪山琴况》中所对二十四况的阐述,“和”是音乐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⑩不仅说明在弹奏曲子过程中手要与琴弦和谐,音色要准,节奏要清楚,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琴曲要与心和谐,要能表达出曲子的思想内容,同时也要同自己的内心相呼应。这样的境界达到了琴曲才有意义和价值。《梅花三弄》的滑音、泛音、散音、下声弄、高弄、游弄等技法演奏出的二度音程、空五度音程、三度叠音、附点以及切分节奏等方式充分地展示出了手指对琴弦的协和,更重要的时空灵深邃的感觉让欣赏着有着无限遐想与憧憬,做到了人与琴曲相结合。此曲有着适中、平和,有所隐、有所蕴的“和”的美学特征,加上“道”与“气韵”的彰显,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很好的体现。
四、结语
《梅花三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最具代表的曲目之一,深深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曲子不仅富有生命力,还特别讲究天人合一的和谐美,追求人與自然的统一境界,还蕴育着琴曲、人格精神的气质所在,韵味十足,充分彰显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魅力。
注释:
①是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古琴谱集,成书于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收录有《广陵散》、《梅花三弄》、《潇湘水云》、《楚歌》等六十四首琴曲,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文献。
②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6页。
③陆游:《卜算子·咏梅》。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6页。
⑤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
⑥《现代汉语词典》:韵文句末押韵的字。
⑦《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刘勰,《文心雕龙》,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204页。
⑧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213页。
⑨《老子·四十二章》。
⑩徐上瀛.溪山琴况。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刘勰.文心雕龙[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4]包徳树.中国音乐审美导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5]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张锡坤.气韵-范畴考辩[J].中国社会科学,2000,(02).
[7]胡天虹.关于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01).
[8]王璟.梅花一曲颂高洁——古琴曲《梅花三弄》探究[J].美与时代,2006,(07).
[9]杨慧.谈钢琴曲《梅花三弄》中得继承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10]金雷.气韵与生命力[J].艺术百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