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长寿与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大家拥有先进医疗技术的今天,对医疗保健系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大的期待。本人从2002年专注于医疗及科学实验室建筑设计,参与了近年来完成的30余项大型医疗建筑设计工作(见图1~图3),在医院建筑及工艺流程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医疗建筑设计的一些问题有以下几点认识。
图1 山西省肿瘤医院
图2 解放军第四五六医院效果图
图3 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效果图
1)“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贯穿医疗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当贯穿医院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以人为本”已经从最初的以病患为本的概念提升到现在的以病患、家属、医护人员、医院管理者、医院后勤支持人员、医院建筑全寿命周期参与人员为本的概念。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已经很好地贯穿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门诊病人需求宽敞明亮的就诊大厅,尺度适宜的医疗大街,宁静怡人的科室候诊空间,住院病人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病房,私密安静的病人活动室都已经在现有的医院设计中很好地得到体现。现代医疗技术使病人的留院时间大为缩短,即使是手术病人通常也不过5 d~10 d。对于要为医院服务20年甚至30年的最重要的资源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更显重要。以往双走道布置的护理单元中,没有直接采光通风的医护人员休息室、值班室较为普遍。在我们的设计中医护人员的使用空间更强调直接的采光通风,视线良好,甚至融入了医生茶吧,咖啡厅等人性化空间,使得医护人员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考量。医院的管理者,后勤支持员工的环境同样优越。前来探视病患的家属的停留空间,也在我们的设计中认真推敲,家属会谈室,休息厅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组成因素。2)精益医疗的设计理念。精益医疗(lean healthcare)是近些年国际上医疗服务体系中最先进科学的理念,已经在欧美的医疗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效果。它“以患者为中心,浪费更少,成本更低,疗效更好”为基本原则。参考丰田生产体系的改善模型,运用在大型医疗项目上,使之产生良好的效益。在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的同时,大幅度地提高疗效,降低成本。设计师(包括建筑师和医疗规划师)和医院政策制定者,医疗专家,病患都必须理解医疗的全过程,每个人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参与其中,我们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参与和体会医疗流程,配合医院决策者,使用者和服务对象,一起设计,提高医院平面格局的效率,更好的为医院提供设计服务。3)从城市角度入手规划设计,从流程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从环境的角度营造空间设计。我们设计师接到的医院设计任务书,往往都是对基本医疗空间的需求和设计要点。但是建筑师应当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入手进行设计。医院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与周边环境的共生是最基本的要素,与周边建筑的对话与城市空间的协调,是建筑师应当重点考虑的因素。我们的设计方法是从对周围建筑语境的研究开始,医院对城市天际线的勾勒,对城市道路空间的退让,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以及作为周边建筑的对景都是重要的规划要点。当然医疗流程的合理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空间分析之后,医疗流程是控制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极大地尊重医疗流程的功能性和合理性,在合理医疗功能流程的基础上创造建筑空间,雨棚下、柱廊下、连廊间灰空间的营造,宽敞明亮的大厅,高效实用的急诊急救空间,尺度适宜的医疗生态文化街,宁静整洁的候诊,舒适宜人的检查诊疗空间,温馨亲切的病房,都是必要的空间要素。绿化庭院空间、屋顶花园、室外休息康复花园是室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病患在便捷的就医体验中感到景观多变,步移景异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考量要点。我们的设计更强调医疗功能空间和环境空间的互动和共生。4)对国内医疗建筑设计发展方向的看法。国内医疗建筑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会向几个方向发展。a.公立医院,将向集团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国内的品牌医院组建医疗集团,收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随着医改的深入,医疗卫生建筑的投入越来越大,大型医院层出不穷,1 000床医院已经很普遍,2 000床甚至更大的医院已经有建设和设计了。这对发挥公立医院在国家医疗体制中的主力军作用是有利的。医院越大,分工就越细,就诊流程就不可避免的较长,学科中心的概念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大型医院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科中心的集合体,每个学科中心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学科交叉互通是未来趋势,组团式,模块化是可操作的模式,对就诊人流的合理分散,优化就医流程大有好处,现代化的物流传输伺服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个趋势应当引起我们设计师的注意,就是门诊手术量不断增加,Daycase(日间手术或单日病案)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外已经可以达到全院手术量的70%~83%,目前国内医院一味强调病床数的数量增加,是与现行的医保体制有关,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预约就诊的普及,大门诊,大医技,小住院将是一种发展趋势。b.民营医院的发展非常迅猛,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和老百姓对就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医疗健康产业,会员制,预约制,高端服务是大众就医的重要补充,这种医疗服务模式对就医流程的改变相对于现有的就诊治疗模式是革命性的,患者更强调的是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围着患者转,在功能分区、医疗流程、医疗服务的改变较为深刻,甚至像国外科研到床边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是可以预见到的。c.医疗与养老康复的紧密结合也是必然的,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健康养老,生态绿色康复与医疗服务的紧密结合,发挥医院的治疗优势,其受众面是非常广大的,也必然是未来医院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5)作为设计人员在医院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设计的实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点是建筑空间和医疗空间的冲突和取舍。在实际案例中,建筑师希望能够做出一些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和停留空间,提高建筑的空间秩序感和趣味性,这种公共空间对医院类型建筑是非常必要的。医院的决策者们更注重每个科室和功能空间的使用,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是可以处理的很好很到位的。在实践中建筑师应当提前考虑到建筑设备空间的面积需求。在方案阶段往往对医疗使用空间关注度较高,但是对建筑设备空间的规划较少考虑,和医院交流的平面流程规划很合理,到了施工图阶段发现建筑设备空间有较大缺失,使得施工图设计阶段去减少医疗空间,变得比较被动,应当留有一些机动的空间满足建筑设备用房的需求。此外,现代医疗设备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院方在前期策划时对医疗设备规划和选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很难一次准确地把医疗设备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所以在前期设计的过程中要留出变化的空间和足够的余量满足使用要求。设计人员有义务提醒业主预留机动空间,一般医院决策者会觉得设计的面积不够使用,每个房间、每个区域都排的非常饱满,没有机动的使用面积。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会有新的功能和新的科室还有新的需求,这时候决策者会更觉得面积捉襟见肘,实际上在前期方案阶段可以预留一些空间,方便决策者在遇到上述问题时灵活调配。同时还应提醒医院的决策者和科室人员使用面积和建筑面积之间的差异。设计修改是不可避免的,最主要是设计任务书的修改。由于现在医院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从项目立项到施工完成交付使用,周期非常短,同时医院的基建人才较少,有时前期调研不充分,策划不完善,导致设计任务书不详尽。现在建筑师既要协助院方编制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又要对医院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要设计建筑空间,直至医疗流程设计和平面规划,身兼数职,设计师应当具备这样的素质和思想准备。
[1]李潞卓.谈古县人民医院建筑设计创作[J].山西建筑,2012,38(27):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