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燕
在某大型国企工会任部长的老习,每年最头疼的是买奖品。
所谓头疼,是他说了不算,上边的副主席、主席和党委书记都要点头才行;即使偶尔说了算一次,也会招来上上下下的臭贬,有的说:“这买的是什么破玩意,我家都好几套了。”有的更干脆,“还不如直接发钱。”
这主意不错,此后,无论是表彰先进生产(工作)者,还是奖励在各级技术比武中获得名次的技术工人,他们都发购物卡,多少钱的都有。
再过不到5年,老习就不再是部长了,他得给年轻人让位,单位有硬性规定;再过5年,他将退休。老习在工会干了近30年,1980年代那日子,“哪兴发钱啊,主要是奖状,一张纸,往墙上贴的那种。”
接着是1990年代,然后是千禧年,一直到今天。“后来奖状变成了证书,奖品也慢慢实在起来,最开始是镜子、脸盆儿、大茶缸子,后来变成了床单、毛巾被、豆油,再后来变成了洗发液、洗头膏什么的。”老习回忆说,“有几年,我经常往沈阳五爱市场跑,买奖品!后来有人不乐意了,那地儿假货多,别拿假的糊弄我们。得,五爱市场,就此跟你挥别吧!”
有两年,老习被借调出去了,代理部长那小年轻贼干脆,什么奖状不奖状、证书不证书的,全免,直接发卡。有年纪大的说,真的假的总得发一证书,多少得有个物件,能存下来。年轻代理部长不听那套。直到老习借调结束回来,才又恢复了发证书。“也就上了年纪的职工看中奖状证书啥的,从那年代过来,有这个情结;年轻人可不当回事儿,他们多实惠!等我们这辈人全歇了,奖状肯定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老习很感慨。
老习并不完全肯定过去的某些做法。他记得自己小时候,一到年底,能干的父母得到的奖品基本都一样,毛泽东瓷塑像了、毛泽东选集和像章了。“那时我家毛主席的像章有半面袋子,我经常倒出来玩。”老习说。
他也并不完全否定现在的“奖品世俗化”现象。“发人家东西,总得对人家有用。你好比人家钢笔字都懒得写,你送人家毛笔,那成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