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不能遗忘“文革”
丁句
著名作家张贤亮走了,编剧史航微博称:“张贤亮去世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作家洪峰表示,“看到前辈张贤亮病逝的消息,心刺痛。记忆被激活,他誉满中国时我还是他的读者。”导演陆川则称张贤亮为“这个时代我最喜爱的文学大家之一”,并说:“《灵与肉》《绿化树》等震撼人心的作品肯定会载入中国文学的史册。”
然而,在网上贴吧里也流传着这样的帖子:“张贤亮是谁啊? 零零后表示不认识。”亦有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零零后没看过不是很正常嘛!
我以为,作为一个作家,张贤亮让人尊敬的理由之一,是他持续不断地写他所经历的“文革”苦难。他认为:“虽然从政治角度来看‘文革结束了,但是在文化上、民族心态上这样的阴影并没有消除。”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不承认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漠视历史真相的民族又怎能勇往直前?
因此,今天我们不能忽视甚至掩盖“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我们的孩子们不仅应该知道那段历史上的倒退是怎么回事,而且不能遗忘“文革”那段历史!那些刻骨铭心的教训,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
唯此,我们的民族才能从精神深处彻底走出“文革”思维。唯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实现中国梦的征程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文革”已是外婆的记忆
杜藤
的确,张贤亮代表的是“伤痕文学”一代,在张贤亮的作品里,记载了那段民族共同的苦难,又有一种稀缺的勇敢;有一样的屈辱、愤怒,又有着不一样的审视和倾诉。
但笔者以为,“文革”毕竟只有10年,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已经挑起了各项工作的大梁。对于90后、零零后的孩子来说,“文革”已经是外婆的记忆。他们的思维是改革开放式的,德行天下式的,不可能是“文革”式的。
所以,不知道张贤亮不必大惊小怪。
背景链接
2014年9月27日中午,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癌症晚期,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张贤亮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哈佛大学毕业生,童年的他衣食无忧,19岁时因为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劳改,境遇的巨大反差让他对饥饿和苦难有最深刻的记忆和思考。其代表作有《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网友热议
坚强的二头肌: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零零后没看过不是很正常嘛!不要告诉我这有什么可值得讽刺的啊。
草原幻觉:中学时偷读张贤亮的作品是影响一生的记忆。
@崔永元:“文革”中,他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为了活着,他受尽了屈辱。“文革”结束,他拿起笔以小说的方式开始了对那些荒唐岁月的回忆与反思。张贤亮先生,天堂中没有流氓,您可以放声歌唱。
(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