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机理分析

2014-11-07 08:22张立巍
财会通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慈善公益

张立巍

(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132022)

一、引言

慈善作为最古老的社会责任之一,代代相传至今。各国早期的慈善虽也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慷慨解囊,更多的却是富人阶层缓和社会矛盾的一剂良方。我国慈善历史悠久,目前已经成为了市场初次分配和政府再次分配之外的第三次分配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2011年我国慈善数据中来自企业的捐赠达到57%,成为慈善的最主要力量。现行的企业公益不同于以往企业捐钱之后“甩手掌柜”式的公益行为,现代企业公益可以这样定义:即企业作为公益行动的主体,以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为目标,以企业参与执行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新型公益模式。现有文献对企业慈善行为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企业效益与慈善的关系上,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度探究,遗憾的是却没有对二者关系产生的机理给予足够重视。实证研究的黑箱特质告诉我们慈善可能对企业绩效有帮助这一结果,但无法传达出这一结果产生的过程,使企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使得不同类型、性质的企业具体参与企业公益活动时缺少了理论指导,导致企业慈善行为的盲目性、散乱性、低效率比比皆是。本文尝试通过对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展现出清晰的企业公益价值创造的脉络,为现代企业公益行为提供借鉴。

二、企业公益理论回顾

(一)企业公益理念(动因)的述评 (1)股东资本主义观。股东资本主义观是企业公益理论中最原始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企业的本质属性是营利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事情,企业应该做而且只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利用企业资源谋求利润,这是对股东等投资者最好的回报。所以可以想象该理论对企业慈善捐赠的态度,即认为企业慈善捐赠没有意义,也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企业不过是股东投资的一个资本载体,如果企业不能履行资本的价值,不能为股东带来利润的话,企业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了。事实上在股东资本主义观流行的时期,也有一些企业和企业家自发参与了慈善活动,但这种慈善行为基本发自企业家的善心,没有系统的公益理论作支撑。而且,当时的人们也并不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会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好坏而对企业产生好恶的判断进而影响对企业的产品的购买。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缺失使得这一理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生存的空间。(2)企业社会责任观。20世纪50年代,美国基督教会组织编写了“基督教伦理和经济生活”丛书,学者霍华德·博文将基督教的商业伦理与企业联系起来,提出了企业在获得利润之外,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的表现就是慈善捐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公民”概念被更多地用来诠释“企业社会责任”,该观点认为企业也要像公民一样履行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视作是企业的天然责任。进入21世纪,企业的社会责任被相关学者具体化为四个主要的方面:第一,企业必须在获得利润的时候讲诚信与道德,经营要透明,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第二,企业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消费者、供货商、公众等负责;第三,企业必须要对周边的环境负责,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第四,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的原则。从上述措辞可以看出,该种观点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为“必须”怎么样,反映了这种社会责任是外在的强加给企业的。与企业社会责任观关联的国内外企业公益动因研究理论有利他论、道德论、儒学论、义务论、责任论等,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企业公益活动不应求回报,是一种纯粹的慈善行为。(3)战略慈善观。企业社会责任观和战略慈善观都同意企业应该进行慈善活动,区别是,企业社会责任观把社会责任外在的强加给企业,而战略慈善观却找到了一种将企业利益和慈善相结合的道路,把慈善活动当成了增加企业利润的有效途径。因而,战略慈善观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并不矛盾,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将二者整合,在增加企业利润中实现慈善,在慈善中增加企业的利润。许多学者也给出了相同的观点:麦斯康等学者论述了企业将慈善行为作为企业的战略之一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史密斯提出了企业捐赠能够提高企业产品品牌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凝聚力获得好处。战略慈善观将企业绩效和公益慈善内在联系起来,满足了企业、投资者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因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实践。与战略慈善观相联系的企业公益动因有利己论、经济论、多元动机论等观点。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将企业进行公益活动视作增加企业利益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或者说企业公益和企业绩效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是企业进行公益活动的主要动因,没有这种循环,企业不会主动进行公益行为。

(二)企业公益绩效的述评 (1)正相关假说。该观点认为企业公益和企业绩效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主要解释包括:资金提供假说,即认为企业财务为公益提供了资金,企业绩效越好越能促进公益行为的开展;社会影响假说,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做的越好,企业的财务绩效越好。(2)负相关假说。该观点认为企业公益行为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主要解释包括:权衡假说,即认为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企业必须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间进行权衡,如果企业对其他利益组织进行了公益行为,意味着企业的资源并没有全部用在经营上,当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者机会主义假说,即认为当管理者个人利益与短期绩效密切相关时,管理者由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关注企业短期效益,可能会导致企业不去履行一些应尽的社会责任,尽管这些社会责任对企业长期绩效有帮助,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社会责任之间出现负相关关系。(3)相关性无法确定假说。该观点对企业绩效与企业公益之间的关系持不确定态度。主要解释包括正负协同效应假说,即认为企业公益和企业绩效之间到底存在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无法确定;此外,Berman等学者研究表明,无论是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企业公益活动与财务绩效之间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三)企业公益策略的述评 (1)公益型市场营销。关于企业公益策略目前论述比较多的是公益型市场营销和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行为。公益型市场营销指企业通过特定的慈善行为帮助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业绩,将慈善当作一种市场促销的手段,把企业公益行为与营销有机结合,使二者融为一体。Varadarajan等学者提倡的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和善因营销理论是公益型市场营销的具体体现。(2)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竞争理论是由学者迈克尔·E·波特提出的,经济研究的很多方面都借鉴了该理论,同样,有学者借用竞争理论阐述了慈善改变企业竞争环境的作用。该理论认为慈善对企业竞争环境的四个方面,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以及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产生积极影响。竞争环境模型把慈善对企业的作用范围从消费层面扩展到了与企业竞争相关的四个层面,将慈善的功能进一步放大。学者Freeman的著作《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中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的具体体现。4企业公益行为的研究应该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纵观上述研究的主要观点,无不是从宏观角度对企业公益行为的动因、策略和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的。随着公益思想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接受,企业在公益活动中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微观层面进行操作。本文尝试从理论上对现代企业公益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进而提出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的机理及路径。

三、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机理

(一)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的渠道和类型 现代企业公益的开展一般有三个渠道,见图(1)。第一,企业通过自己的专业部门举行公益活动;第二,通过企业基金会举行公益活动;第三,通过第三方组织进行公益活动。需要说明的是,现代企业公益并不排斥与第三方组织的合作,与第三方专业慈善组织合作进行慈善活动,在慈善活动中获取监督和决定权也是现代企业公益的表现。通过三种渠道进行的现代企业公益通常分为三类见图(1):自发性公益、内向型公益和外向型公益。自发性公益通过企业自身部门完成,是指企业自身行为的公益性:办好企业本身就是公益行动,如资源型企业、招聘残疾人士等。内向型公益主要通过企业基金会完成,是指企业公益与企业内部发展的结合,如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员工忠诚度、改善企业不完善、效率不高的地方等。外向型公益可以通过企业基金会和第三方组织完成,是指公益活动投向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投资人、政府、社区、产业链上下游、消费者等。

图1 企业执行型公益模型

(二)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模式推进的动因 (1)企业家本质与现代企业公益的契合。企业家的本质体现在各种能力的集合,这些能力的共同特征是责任。当企业家的责任从个人、家庭、企业延伸到社会时,这种责任本质就与公益行为结合起来,而现代企业公益能够兼容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能力自然也会被企业家所认可。(2)现代企业基金会的诞生。现代企业基金会是指具有企业属性的基金会,与企业拥有相同的名字或者与企业家名字相重,更重要的是企业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基本是企业或企业家自身。现代企业基金会在运作模式上可以复制企业的效率模式,在公益项目的选择上可以同企业互相补充,成为企业所在领域的慈善基金会,或者参与到企业所在行业的价值链中,成为该行业一个专门领域的慈善基金会。目前,我国名义上隶属于企业的基金会在100家左右,但是其他非公募基金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国营企业、社会人士或者家族创立的,实质上很多都是具有企业背景的基金会。我国众多企业基金会的产生,增加了公众参与公益的选择,尊重了公众的不同价值取向。当前,不管企业公益行为的对象是专业领域还是教育、贫困等传统领域,企业大都通过企业基金会参与公益活动,而不是直接将资金或物质转移给其他慈善组织了事,这种公益行为的转变表明了企业基金会已成为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模式的主要平台。(3)企业基金会与公墓基金会合作市场狭窄。企业基金会与公募基金会虽然属于公益环节的不同机构,却具有相同的慈善职能。企业基金会与公墓基金会公益对象重叠,不具有互补性见表(1)。比如外部效应小的不紧急公益事件和一些紧急突发事件,企业都是通过自身的职能部门完成。通过企业慈善基金会完成的公益项目一般是外部效应大的项目,外部效应大的慈善项目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而这些项目也正是公募基金会的关注点,二者在慈善细分市场上相重合,不具有互补性。可见,更加专业的符合慈善细分市场的公募基金会的缺失使得企业更喜欢通过自己的基金会完成主要的价值创造。

(三)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的过程 (1)独享价值的创造。通过图(1)可以看到,企业通过上述公益渠道对受赠者进行各类公益活动时,受赠者同时会对企业产生反馈作用。这种作用一方面是作为受赠者本身的反馈作用,另一方面是社会其他主体对企业看法的改变所形成的反馈作用。具体讲,可以将反馈作用分为两类:独享价值和共享价值。独享价值包括企业内部独享价值如员工拥护;企业价值链独享价值,如供货商信任、客户忠诚度;非企业价值链独享价值,如政府、社区、第三方及捐赠对象对企业的认可、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的改善、赢得声誉等。(2)共享价值的创造。通过图(1)可以看到,共享价值包括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及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等。如亚都加湿器通过一己之力在中国普及了空气湿度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改善了加湿器的市场需求条件,但这一需求条件的改变也使得其他加湿器企业受益,这就是共享价值的创造。企业在共享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无疑会被其他企业分享利益,不过只要不违背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够有利于构建整个产业链条,有助于企业从中获得最大利益,企业就会投入该类公益行为。现代企业公益形成的独享价值和共享价值共同为企业的保值和增值起到积极作用。保值作用表现为企业外部的免受侵害、获得政府理解和拥有更多机会,企业内部的自主经营和保持企业地位。增值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收益。保值作用使企业拥有立足的空间,增值作用为企业发展争取有力的市场竞争地位,这是现代企业公益为企业带来的主要价值。

表1 慈善细分市场

四、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模式的发展路径

(一)打造现代企业公益“产业链” 按照产业链定义,企业创造价值包括七大环节:一是原料与生产,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原料采购,四是仓储运输,五是订单处理,六是批发经营,七是零售。企业公益在运行中切不可产生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也要按照产业链的模式进行分工,具体可以分为:公益项目研究、设计、筹款、操作和评估等环节。如果企业各环节皆是亲自参与,这不是真正的企业公益。现代企业公益应如同运行企业一样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如有些专注公益资金的筹集,有些专注于公益项目的设计,有些专注于操作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样,经过长期的市场划分和自我选择,企业公益的产业链会逐渐完善。当整个公益网络慢慢形成,深入到经济生活中时,现代企业公益自然会发展起来,也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发挥现代企业公益基金会的优势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民间基金会没有税收减免的权利。国家要求私募基金会在做公益时,成本为零,这种观点认为,既然是做公益,那就不要从公益资金中进行各种开销,需要的开销自掏腰包好了。不得不说,这种制度设计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公益领域,但是企业公益却是例外。企业成立的企业基金会可以从企业中选拔人才进入基金会,这种有了企业背景的人才因为原来隶属于企业,其薪酬有一个较好的起点,高素质慈善人员待遇问题能得到解决。同时,企业可以负责企业基金会的日常资金需求,当其他慈善组织按照3%-8%从善款中提取管理费时,现代企业基金会则可以以“零成本”的模式进行公益运作,这种做法肯定能够吸引更多地社会资金的注入,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赢取额外资源。

(三)建立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模式的孵化机制 现代企业公益的价值创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公益探索,并不是天生伴随着企业和企业基金会的产生而产生的,需要建立孵化机制进行扶助。如果一个企业想要运作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公益模式,那么进入该孵化机制就应该能孵化出来。该孵化机制需要包括公益价值创造模式的讲座、交流,相关案例讲解、论坛构建,基本人员的配置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标准等。这种孵化机制应该来源于公益组织,应该有一些培训教育类的企业基金会专注于我国公益模式的传承与改变,专注于现代企业公益模式的培育,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公益行为创造企业价值而服务。

(四)优化现代企业公益治理结构 通常,我国企业基金会与企业工会、办公室等职能部门是一个部门,两块牌子,企业基金会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企业而存在,甚至就是企业下属的一个部门。事实上,企业基金会与企业应该属于两个并行的组织,没有互相的隶属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机构。尽管两个机构可以是同一个企业名字或者企业家名字,但这并不代表二者是一回事。企业基金会在发展成熟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筹资系统,在独立于企业时也能存活。企业基金会要有自己的办公人员,这些人员不应该是从企业临时抽调来的,而是基金会从企业或社会吸收的专门人员。企业基金会并不应该依附于企业,而是借助于企业这一平台,将企业的优秀人才、资源和企业运作模式吸纳进基金会中,从而更好地办好基金会。当然,企业基金会独立于企业并不意味着脱离于企业,企业基金会仍然是企业完成公益活动创造价值的主要平台,仍然要担负起服务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最主要职责。

(五)提高现代企业公益的营销能力 现代企业公益想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也需要专业化营销。企业销售产品需要细分市场,定位潜在客户。企业公益也要在募集资金,选择公益项目时,进行专业化营销。现在很多的公益项目都是面向一般公众,没有区别具体捐赠人的不同慈善愿望。如在进行教育公益活动时,每个企业的做法大都雷同,并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事实上,每个公众关注的公益活动是千差万别的,并不局限在教育之类的公共慈善领域,这与每个人的经历和教育程度相关。企业在进行公益运作时,要提高企业公益的营销能力,细分慈善市场,专注某一领域,特别是在面对教育、贫困等大众慈善市场时,更要做好细分工作。

(六)开发现代企业公益的风险慈善 风险慈善类似于风险投资,企业根据自己的慈善目的和市场对慈善对象进行公益活动,主要将公益目标投向潜在客户和与企业相关的产业链。风险慈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将公益行为视为企业行为的延伸,通过非市场手段优化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使企业竞争地位得到改善。风险慈善虽然会产生外部效应,使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从优化的行业环境中获利,增加企业竞争的风险,但只要运作合理,最大的受益者仍然可以是企业自身。企业公益的风险慈善,既达到慈善的目标又能改善企业内外部环境,符合企业慈善和盈利的双重价值取向。

[1]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

[2]毛羽:《凸显“责任”的西方应用伦理学——西方责任伦理述评》,《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3]汪凤桂、胡亚飞:《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相关研究概述》,《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5期。

[4]黄燕、任怡菲、王睦青:《市场化程度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唐更华、王学力:《企业慈善行为策略研究新进展》,《管理评论》2004年第9期。

[6]唐更华、许卓云:《西方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理论、实践与方法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9期。

[7]钟宏武:《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8]罗伯·约翰、顾冀梅:《高度参与的慈善:公益风险投资在欧洲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慈善公益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慈善之路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公益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关于慈善行为和慈善促进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