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培养

2014-11-06 11:07褚瑜玮
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梧桐银杏逆向

■褚瑜玮

在素质教育和高效减负的大前提下,逆向思维的培养是高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解题过程中,通过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形成高层次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高质低负的教学目的。

培养逆向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本质是“思维过程”,正向思维有时会制约思维空间的拓展。在数学思考中,学生往往是“拿来主义”,只会用结果,不会“变”结果,对某些显而易见的逆向问题无从下手。

逆向思维是指相对于习惯思维(即正向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具体表现为逆用定义、定理、公式、法则,逆向进行推理,从反方向形成新结论,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保守性。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正向思维能力比逆向思维强。一些问题或错误的出现,固然有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反映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强。

策略探索

归源生活,提高逆向思维运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要培养学生数学逆向思维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在生活中逆向思考的意识。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典故,玩“反”指令游戏,通过这些逆向思考案例及游戏,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提高学生逆向思考的意识。

归源课堂,加强常规解题法的逆用 一是概念、定义的逆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概念、定义倒背如流,但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逆向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在乘法概念教学中,把3+3+3+3+2改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让学生逆运用乘法概念,判断如何得到“几个相同加数”,再转变成乘法算式,冲破乘法概念狭隘化的局面。二是公式、法则的逆用,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数学中的公式很多,但学生大多只会依据“从左往右”的惯性思维解决问题。此时,在记忆公式时要强调、强化逆向追源。三是应用题中的逆向思维训练。一般而言,应用题都是通过已知条件解决问题,但有些时候却因为条件较复杂,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做题失误。如例题:“某校在植树节当天,买了两种树苗,分别是梧桐和银杏,已知银杏比梧桐多56棵,如果将梧桐先种掉4棵,这时银杏的棵数是梧桐的4倍。求两种树苗原来买了多少棵?”此题中,如果通过正向思维,定然是无从下手的,但如果能够理清数量间的运算关系,从后往前推,必要时借助线段图,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步,找结果:“银杏的棵数是梧桐的4倍”,找到两种树苗的倍数关系,得到两数的倍数差,即3。第二步,逆推过程:“梧桐种掉4棵”,需要加4;“银杏比梧桐多56棵”指出倍数差3所对应的数量差是60。最后,运用“数量差÷倍数差=1倍数”解决问题。通过逆向思维方式往往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很多难题也迎刃而解。

练习归源,在变式中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一是正叙与反叙的对比,形成还原意识。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如一年级数数的教学中,既要从小到大数,也需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大到小逆向数,从而对数序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又如在“三位数除一位数除法估算”中的估算练习,见下图,要找出谁的商最接近30,可通过乘法逆运算得到被除数,得到的数越接近原来的被除数,那么商也就越接近30。二是正向和逆向的对比,培养逆联想能力。在进行变式训练时,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正向、逆向对比练习。如:24÷9=( )……( );( )÷9=6……5;82÷( )=9……1。第一个算式需要利用正向思维解决,第二、三题则需要学生通过逆向倒推求得“被除数”和“除数”。与此同时,若能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可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通过正向与逆向对比练习,挖掘学生思维的能力,逐步培养了学生正反联想的意识和能力。

思考与启示

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日常教学中需要坚持逆向思维训练,通过逆向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水平,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在教学及解题中摆脱题海战术策略,达到高质低负的教学目的。

[1]杜忠佩.浅述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培养[J].数学爱好者(教育学术),2008(2)

[2]范彦方.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2)

[3]彭勤勇.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途径[J].新课程研究,2008(104)

猜你喜欢
梧桐银杏逆向
逆向而行
银杏
梧桐花开
论银杏的栽植
梧桐深处凤未归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