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鳄正浮出水面各方人士谈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时代的影响

2014-11-06 05:45策划高军纪玉英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4年21期
关键词:长庚医院长庚王永庆

■ 策划 高军 纪玉英

采写 本刊记者 许方霄 陈广晶

作为首都,北京的医疗市场上汇集了众多全国顶尖医院和最知名的医学专家。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医院中,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酝酿多年之后,终于以独特的姿态出现。它不同于台湾和厦门长庚医院等私立医院,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公立医院又有所区别。在这个“高手”林立的北京医疗市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又将面临怎样的前景?能否顺势而上,在北京医疗市场中站稳脚跟?对“血统纯正”的公立医院是否存在冲击和影响?对医改又有何作用?记者就此问题走访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并采访了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助理杨长青及其他业内资深人士。

实力雄厚的“外来户”

1976 年,台湾台塑集团的“经营之神”、医院经营管理巨擘王永庆先生在台湾创建了第一所长庚医院——台北长庚纪念医院。促使王永庆先生建立长庚医院的直接原因,是他的父亲当年死于肠套叠,但由于当时“看病难、看病贵”等原因,王老先生“哀嚎几日不幸离世”。为了避免更多患者遭遇与父亲一样的厄运,王永庆先生遂决定建立一所普通百姓能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的医院。为了纪念父亲,王永庆先生以父亲“王长庚”的名字为医院命名。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如今长庚医院旗下已经有8 个医院,1 个康复中心,1 个养老机构和3 所大学,长庚医疗体系已经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医疗体系。

在台湾取得重大成功后,使“长庚理念”在大陆得以实践,为普通百姓提供平价优质的医疗服务便成为王永庆先生的毕生心愿。据了解,王永庆先生早在1989 年就将目光锁定在北京这块医疗集中地上,但基于各种原因,在北京建立长庚医院的计划当年未能落实。

王永庆先生并未因此次失败而放弃心中积蓄已久的规划。就在全国人民翘首期盼申奥成功 的1999 年,王永庆先生再次来京商议在北京建设一家国际化大型医院事宜。据某知情人士透露,王永庆先生最初提出在北京建立长庚医院时,就展现出雄厚的实力。“他计划为新医院配备5000 张病床,并为招纳人才开出优厚待遇和极具吸引力的条件: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年薪20 万,一套三居室住房;主任、副主任医师年薪10 万,一套二居室住房;普通员工均提供宿舍等。如果按单张病床建设经费200 万元计算,那么,仅在前期建设上的花费,长庚医院就得投入100 亿元。此外,长庚医院的成本投入还有建宿舍楼的开销。”这位知情人士说,“假如真按计划那样,一开始就投放5000 张病床,按照医院住院部病床、医生、护士10 ∶1 ∶2 的配比,再加上门诊医务人员、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医院医务者至少得达到几千人。这么多人员从何而来?北京其他医院的顶尖专家会不会转投长庚医院的怀抱?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各大医院院长闻风色变,便联名上书,坚决抵制长庚医院落户北京。”加之当时的政策制度原因,在北京建设长庚医院的计划再次搁浅。

王永庆先生生前一直为在北京建起长庚医院而积极奔走,直至2004 年7 月21 日,华阳电业有限公司(台塑关系企业)与清华大学正式签订协议,向清华大学捐赠一所长庚模式运营的医院,作为清华大学附属医院,王永庆先生的心愿这才得以落地。王永庆先生曾表示,医院硬件的全部建设由台方负责,清华大学则负责土地、外围配套和人员队伍组建等,医院建成后他不求收益,但是医院要引入台北长庚纪念医院的理念和管理模式运行。虽然已达成协议,但在规划医院建设期间又多次遇到选址等各种困难。历经十年曲折之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终于预计在2014 年10 月底开始试运行,并于年底正式开业。

它是新医改的好契机

王永庆先生曾告诉所有员工:“你们要做就是要做最好的,不要做第二名,当然目标是朝着那个方向。但是要做最好的,大家就都要开始努力。”在长庚医院的不断发展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长庚医院的医疗体系改变了台湾的医疗格局。上世纪70 年代,台湾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比例为7 ∶3,如今已变成了3 ∶7,财团法人医院数量已经占去了台湾医疗市场的半壁江山。

资料显示,新成立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位于亚洲最大的社区——昌平区天通苑,用地面积为142 亩,总建筑面积22.5 万平方米。正如王永庆先生当初计划的那般,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床位1000 张,二期规划床位500 张。医院设有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科、儿科、眼科、口腔科等40 多个临床医技科室。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副局长吕一平介绍,北京市属的21 家医院共拥有床位1.7 万余张。如此算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完成全部两期建设后,将达21 家医院总床位数的近1/10。

大多数由社会资本投入的医院皆因资金有限,无力大规模引进高端人才而导致发展困难,举步维艰。无数事例证明,私立医院要在北京这片医疗集聚地立足、发展,其难度不比登天来得小。由社会资本注入的非公立医院与完全由国家投资的公立医院的发展状况具有天壤之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两者的生存境况就像是街边卖羊肉串的小摊和五星级饭店之间的差别。虽然如今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清华大学与北京医管局双方合作共建,且为非营利性医院,但毕竟是新兵。对于即将步入正轨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长庚体系的经营管理下,在“力争最好”的目标定位下,能否在北京医疗市场上夺得一席之位?能否延续台湾长庚医院的辉煌?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助理杨长青博士告诉记者,以清华长庚医院为中心,昌平区天通苑和朝阳区北苑地区5公里以内约有80 万人口。“根据2013 年的门急诊量人均人次统计,这些人口预计将产生门急诊需求达到1000 万人次/年,这些门急诊量中,即使只有1/10 的百姓选择到清华长庚医院就医,也是100万人次/年,分到每个工作日也有5000人次/天,日门诊量大概也抵得上半个协和医院了。”

清华长庚医院开始运营对北京市的医改有哪些影响?对此,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清华长庚医院在这个时候开始运营,对新医改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研究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人才流动的破冰或能到来

在各大医院甚至全国两会上,对医生“多点执业”的呼声虽然强烈,但多点执业的实际情况却不乐观,医疗市场上人才流动几乎停滞。某业内人士认为,放手让医生多点执业的可能性不会很大。他说:“一方面,多点执业的前提是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但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彻底‘完成本职工作’是不太可能办到的事;另一方面,医院的领导们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放手让自己的员工将精力分散到其他地方去,更担心多点执业的医生会将患者带到其他医院。虽然各大医院都在抱怨人满为患,但是真将患者推到其他医院时,谁都不乐意。”

2014 年8 月18 日,曾在协和医院工作,现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吴巍巍医生公开发表博文,“经过反复思考和慎重抉择,我离开培育我19 年的协和,投身到清华长庚医院的创业中。感谢无数协和良师益友对我的教诲,我骨子里留着协和的血,这是我一生的财富!希望各位挚友继续支持我在新单位的工作,我会用加倍拼搏努力回报大家!也特别希望清华长庚医院实现梦想,跃身国际一流!”这条博文可否说明清华长庚医院对化解当前人才流动几乎处于僵化的现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未来的北京医疗市场人才流动破冰带来新希望?还需要在清华长庚医院的发展中进一步观察。

▲2010 年4 月20 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奠基仪式

对于人才流动的问题,杨长青博士坦言,现在很多私立医院发展不起来,主要就是因为人才问题。“但人才的流动一定是因为有好处,而且这个好处至少要能够抵消流动后的损失。现行体制下,体制内的编制、晋升机制等因素不是用钱能够衡量的,这也是清华长庚选择与医管局共建非营利医院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人才才能够放心大胆地选择清华长庚。”杨长青博士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从海内外引进了大量高水平医疗专家,当前各类人员共计近1000 人,目前已经全部到位。”但他同时指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有一个搭配的问题,资质要高低搭配才能良好合作。对于医院前期招聘了很多年轻医务人员,杨长青博士表示,这主要是为了“打好基础,搭好台子”。“医院开业运行主要还是要靠中间力量的各科室学科带头人,也就是通常说的大专家来带动医院发展。前期招聘的年轻人当下是要打好医院运行的基础,又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储备,为未来医疗服务的成长做好准备。”

问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吸引及留住人才的方式,杨长青博士说:“对于医学人才来讲,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最大的吸引力其实是事业发展的平台。医师到一定程度,就不是看几个病人的问题了,他们的发展势必要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专家们提供的平台是其他医院没办法比拟的。首先,它以清华大学为依托,有着全国最好的学生来传承他(指高水平专家)的学术成果和技术,他们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发展出自己学科的清华学派。其次,清华大学具有强大的多学科综合优势,可以在临床研究中提供多学科支撑,这就为创新提供了可能。现在清华大学已经有了一些创新成果,比如脑起搏器、无线胃窥镜等。”

但是仅有事业空间是不够的,也要有公平合理有吸引力的回报机制来吸引人才。作为薪酬制度中最重要的医师待遇,清华长庚医院将在吸取台湾长庚医师费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在提供保障性收入和各项福利的同时,采取医师费绩效激励机制,医师待遇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在筹建期间的薪酬水准将根据个人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学术地位、影响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实行协议年薪。

但某业内人士却认为,相较十几年前开出的优厚待遇,今日清华长庚医院的待遇可能并不足以吸引大医院的高层次人才。而且中国人还普遍存在崇尚“名气”的思想,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北京医疗市场才刚起步,名气并不响亮,因此顶级医生来此的几率有多大,还不能确定。随后,他又补充道:“当然,有些已经完成原始积累,为了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而只想踏踏实实地拿应得的工资的大专家,则有可能放弃曾经的医院和职位。”对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反应,这位业内人士则认为,十几年前北京各大医院院长极力抵制长庚医院进入医疗市场,是担心长庚医院的到来会给自身带来威胁,“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壮大,想必如今他们都已有足够的底气来迎接清华长庚医院的到来”。

以“医师费”撼动医疗格局

清华大学副秘书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王志华表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运用长庚捐建、长庚模式落地等良好时机,达到各项管理制度的突破创新。他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积极成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及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杨长青博士介绍,上个世纪70 年代的台湾医院的医师薪酬制度是“大锅饭”式的固定薪酬制,跟今天的大陆很相似。“看病难、看病贵”,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的现象很普遍,普通百姓因病致贫的情况很多,因此,王永庆先生希望将企业管理的方法拿到医院管理中来,改善诊疗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更多普通百姓能够看得起病。于是,长庚医院提出“三不一优先”,即“不收红包、不收押金、不收回扣,先看病后付费”。这在解决收红包、拿回扣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

“将来清华长庚也会走这条道路,就是医师的费用要公开、公正、公平地获得,这也是‘医师费’的基本精神,它是以医师的投入风险和技术程度来决定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郭明和说:“用大锅饭的方式做绩效是不行的。”他说,医师薪资制度是由固定薪和变动薪组成,因此会跟着服务量产生变动薪。郭明和形容医院普遍的绩效“就像一个钟形曲线,每一场竞赛里面有领头人,后面是零零散散的一群人”,他希望“医师费”能激励员工提高产能,把这个曲线往前推进,让大多数人跑到前面去。“让他产生绩效,产生诱因,让医师在这个机构里面更开心。”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疗大楼实景

对此,杨长青博士作出进一步说明:“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先定规矩,后干活’。在这种制度下,医院和医生一起合作帮助病人,病人享受到了医疗服务,要相应支付费用。这个费用里有一部分是医院的,因为医院提供了场地、管理等;也有一部分是医生的,因为医生提供了医疗服务。医院用这些收入抵偿场地、硬件设施的折旧、人员的费用,少量用于管理;对医生而言,对他认可的病人越多,他的收入就会越多,这就意味着,医生要对自己负责。”这与现在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先干活后算账”,而导致多劳不多得等问题的绩效制度很不同。同时,杨长青博士强调,在“医师费”制度下,医师的收入并不与科室效益挂钩,医师干活有收入、动手检查有收入、给病人做手术有收入、到病房为病人检查诊断有收入,除此以外的检查、开药等收费都与医师无关。对于医生拿红包、收回扣的问题,杨长青博士自信地说:“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首先,在管理上,我们要求开药使用标准名,也就是学名,在品规信息上双向屏蔽医师和厂商。而且药品进院后会分包,拆分成一粒一粒地给患者,不会以盒或者袋为单位出售。”

至于对北京市的医疗市场格局是否会有大的冲击,是否会影响到医疗市场格局,钟东波表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是他同时强调说:“我不认为一家医院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事情的结果也会不同。”

2014 年7 月3 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式成为北京市首家按照“医管分离”模式运行的非营利性医院。所谓的“医管分离”即以院长、科主任为代表的医务专业人员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医学教育及研究;医院经营、行政管理事务等以执行长与行政部门主管为代表的专业化管理团队负责,以保障医生的时间和精力最大程度地为医疗服务。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蓄势待发,逐渐出现在众人视野之中的同时,北京医疗市场能否被激起层层涟漪?北京医疗市场的风向标会指向谁?是新生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还是老资格的传统公立医院?随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长庚医院长庚王永庆
减肥就能消除脂肪肝?减得不对还加重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家庭处理
别把拉肚子不当回事,3 招助你顺利自愈
凌晨三点的面试
凌晨三点的面试
红利
许长庚
凌晨三点的面试
伊犁将军长庚
谁能一直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