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鑫 孙丹
(空军航空大学门诊部,130022)
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不良反应观察分析
赵鑫鑫 孙丹
(空军航空大学门诊部,130022)
目的 分析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旨在研究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产生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9-01—2013-01门诊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3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单用卡托普利12.5 mg,2~3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5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及达标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5周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组24 h动态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蛋白尿、血糖升高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托普利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卡托普利;高血压;联合用药;不良反应
卡托普利属于ACEI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最早用于降压治疗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其降压疗效可靠,应用普遍。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发现卡托普利具有一些常见与不常见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干咳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其中以干咳最常见,发生率1%~30%,临床应对卡托普利不良反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1]。本文对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旨在研究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产生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材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选择2009-01—2013-01门诊收治的采用卡托普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300例,所有患者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及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MS诊断标准[2]。其中男192例,女108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9.8±8.4)岁;病程9个月~21年,平均(8.3±1.2)年。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继发性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类疾病,服药依从性差者,年龄<18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300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一般治疗,包括限盐、戒烟酒、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观察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1次/d,卡托普利12.5 mg,2~3次/d;对照组单用卡托普利12.5 mg,2~3次/d。治疗5周,并做好记录。观察前、后两组患者均做1次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且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并记录头晕、咳嗽、血钾升高、血管性水肿等症状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3]按目前国际通用的降压药物疗效判定标准。观察两组病例血压正常化率[谷值坐位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治疗有效反应率(血压正常化率或基线谷值坐位舒张压下降≥10 mmHg)和谷值坐位舒张压下降幅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有效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的血压变化值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有效率及达标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疗效分析[n(%)]
2.2 24 h动态血压监测 两组患者治疗5周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组24 h动态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5周后24 h动态血压水平下降幅度比较(mmHg)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蛋白尿、血糖升高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只有靠平时吃药保持血压的平稳。每一种降压药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和副作用。卡托普利作为血管转换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抗高血压作用,已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且疗效确切。该药的药品说明书上已经记载有引起咳嗽的不良反应。据报道,其诱发干咳或剧咳的发生率为0.7%~6%[4]。卡托普利引起的咳嗽有如下特点:咳嗽只发生于对这种药敏感的人,不敏感者不会发生,即不是谁吃都发生咳嗽;这种咳嗽与剂量多少无关,小量服用就能发生;有哮喘者服用该药时更容易发生咳嗽,且多误认为哮喘病情加重而被忽略,故服用时宜慎重识别[5]。咳嗽资料表明,服用卡托普利的患者有10%~12%可因敏感而出现咳嗽,这是该药最为常见的副作用。通常起病隐匿,于服药数日后发病,表现为干咳,夜间加重,无器质性病变,少数可伴有哮喘[6]。停药后咳嗽会缓解,再服用该药仍会复发。低血压亦为卡托普利的常见副作用,多见于首次用药后的几小时内。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出现头晕、胸闷、心悸、视力模糊,以及起立时晕厥等症状。提示人们在初次用药时从小剂量开始,减半量服用,对预防这一副作用有所帮助。肾功能不全为可逆性肾功能不全,系过量服用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率虽然很低,但负面影响极大。故在单服卡托普利疗效差时应联合用药,不要随意加大剂量。消化道症状有少数患者在用药剂量偏大且用药时间长时消化道症状明显,主要引起味觉障碍,表现为金属味或苦味,可伴有口干、食欲不振、胃部不适,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减量或停药可使这些症状缓解或消失。肝脏损害为卡托普利的不常见副作用,通常表现为一过性氨基转移酶升高或出现轻微黄疸,系胆汁淤积所致。肝脏损害多在用药后5~8周出现,个别迟至4~10个月才被发现。因此,若在服药期间感到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要注意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及时检测肝功能,一旦确定应立即停药并予以利胆退黄及保肝治疗。皮肤变态反应多在服药1个月左右发生,为一过性的瘙痒或皮疹。皮疹形状主要是斑点状,也可以是荨麻疹样或玫瑰样皮疹,散发,出疹期间可伴发热。皮肤变态反应具有自限性特点,7~10 d皮疹可逐渐消退。少数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乏力、头痛、头晕、精神不济、失眠、抑郁等精神症状,具有自限性,减小用药剂量可在数周后逐渐恢复正常。哺乳妇女服用卡托普利后有微量药物进入乳汁,可能造成婴儿的药物蓄积,对婴儿肾功能有所影响。因此,哺乳期妇女要慎用卡托普利。
如果服药1周后卡托普利不良反应症状无改善,这时应停用卡托普利,调整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目前,卡托普利应用范围在拓宽,临床上治疗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性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也都取得一定效果。但该药引起咳嗽的不良反应尚没有方法预测,只能靠服药者观察发现。值得注意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制剂中还有依那普利、苯那普利、培哚普利、西拉普利、雷米普利、福普利等药物,都有引起咳嗽的不良反应,服用者一旦发生咳嗽时,即应请医生调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1]冯琳,侯孝云,孟玲,等.2005年长江流域157家医院心血管系统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3):175-179.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94-102.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2):103-112.
[4]林彩美.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09(8):71.
[5]郭顺建.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12):1483-1484.
[6]袁宏伟,王天奎.氯沙坦钾片与卡托普利片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56-57.
2013-12-05)
1005-619X(2014)03-0225-02
10.13517/j.cnki.ccm.2014.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