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的“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

2014-11-05 00:45任俊儒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所有权数据库

任俊儒

摘 要:“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是为了满足农村土地信息化管理需求而应运而生的。由于此数据库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无法在原平台上完成,本文借助ArcGIS软件平台,修正了“所有权”数据库建库流程,对数据库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技术探讨,以此加快农村土地信息化管理进程,并为ArcGIS平台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所有权” ArcGIS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04-02

近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地位逐步上升,进而土地资源管理越发显得重要,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尤其是处理、分析、管理软件的进一步完善,为土地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革命。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后,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解决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的问题,防止和减少土地权属纠纷,建立健全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了“三权发证”工作。“三权发证”是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和土地登记发证。“所有权”即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该文以“所有权”数据库建设为实例,基于ArcGIS平台,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对建库流程以及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1 建库流程

数据库建设流程一般分为资料准备、分层矢量化、建立拓扑关系、属性输入、数据检查、数据入库和系统调试、成果输出等步骤。而按照要求,三权“所有权”数据库是建立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变更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基础上,并且需要添加地籍区、地籍子区,更新地类图斑和权属层,所以该数据库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综合三权“所有权”数据库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特殊性,数据库的建设可以按照如图1的流程进行建设。数据处理主要是针对地类图斑、权属层、地籍区与地籍子区等数据层。

2 几个关键技术探讨

在GIS技术逐渐普及,功能逐步强大的背景下,利用GIS软件完成数据库的建设已不是问题,但是如何通过利用GIS软件,尤其是ArcGIS强度大的处理、分析功能,结合数据库的建设经验,以提高数据库的建设效率和增强软件的应用前景尤为重要。

三权的“所有权”数据库是建立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基础上的,并没有相对应的软件,也就存在了一部分功能无法实现,所以借助于Arc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进行辅助处理,以满足三权的“所有权”数据库的建库要求。

2.1 添加地籍区、地籍子区方法探讨

按照三权“所有权”数据库建设要求,地籍区相当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乡镇行政区,地籍子区相当于村庄行政区。由于所有权调查对村庄、乡镇界线进行了重新调查,新划定的村庄、乡镇界线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划定的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村庄、县镇行政区需要更新。新划定的行政区域是利用南方CASS软件制作的,数据为dwg格式。利用ArcGIS数据加载功能,将DWG数据加载到ArcMap中,并利用数据导出功能将数据转化为shp格式。需要利用的数据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行政区Polygon(多边形)数据,另一部分是行政区属性Annotation(注记)数据。通过ArcMap注记转要素功能将行政区属性Annotation(注记)数据转换为点状要素,并且每个行政区的点状属性要素都处于行政区Polygon(多边形)数据区域内,再利用空间属性挂接功能将属性信息赋值给行政区Polygon(多边形)数据,这样就得到了数据库需要的地籍区与地籍子区数据层。通过ArcGIS的拓扑功能对数据进行检查,同时建立拓扑关系。

2.2 更新地类图斑方法探讨

由于地籍区与地籍子区数据的更新,处于行政区边缘的地类图斑也发生了变化。某些地类图斑会被行政界线压盖,所属的行政区域也会发生变化。利用ArcGIS分析工具叠加分析中的标识功能将跨界的地类图斑进行分割,同时地类图斑被赋值上新的行政区编码。通过对新旧行政区域编码的对比,得到哪些地类图斑是被分割并且所属行政区域发生了变化。利用ArcGIS编辑菜单下的合并功能将分割的碎图斑按照地类编码与相邻的、同一行政区的地类图斑进行合并,最终得到更新后的地类图斑

2.3 更新权属层(界址点、界址线、宗地)方法探讨

权属层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同时三层数据遵循严格的拓扑关系。

所有权调查要求对界址点编号实行地籍区内编号,也就是说每个地籍子区内的界址点都是从“1”开始编号,并且没有重复编号。根据上述要求处于村庄边界被两个村庄或者更多村庄所共用的界址点就具有两个或者更多界址点编号。空间位置赋值只能完成一对一的赋值,而现在要处理的是多对一的赋值。首先将界址点进行ID编号,再将界址点制作缓冲区,而界址点号通过位置挂接增加行政区编码,利用ArcGIS分析工具叠加分析中的空间连接功能,将具有行政区编码的界址点号连接到缓冲区上,这里可以实现多个界址点连接多个界址点号,最后利用界址点与缓冲区一一对应的ID号将属性挂接到界址点数据上,从而实现界址点号多对一赋值到界址点。

界址线在村庄界线位置上的只能存在一条,但是其拥有两条不同的属性。借助界址点不同行政区中的属性优势,可以直接挂接成为界址线的属性。界址线是具有方向的,在属性表中添加起始点与终止点坐标,同样在界址点层添加界址点的坐标,然后利用坐标值进行比对添加起止点和终止点属性。依据界址点的属性就可以将界址线的属性补充完整。

在界址点、界址线数据处理完成后,宗地数据的处理就相对简单了,需要注意的是宗地、界址线、界址点之间的拓扑关系,为了避免错误的出现,可以利用宗地层重新生成界址点、界址线,然后再利用空间位置连接将界址点、界址线的属性赋值给新的数据层,这样既保证了严密的拓扑关系,也使各层的属性得到完善。

2.4 各层数据之间的拓扑检查方法探讨endprint

在建立数据库过程中,数据是进行分层处理的,但是在数据检查中,不但要求单层数据中没有错误,而且各层数据之间也不能出现逻辑性错误和拓扑错误。

在“所有权”数据库建设中,按照各层数据的逻辑性关系分析,地类图斑是基本数据单元;地类图斑根据所有权的不同构成宗地;宗地根据所属村庄行政区域的不同构成地籍子区;地籍子区根据所属乡镇行政区域的不同构成地籍区。

依据上述的分析,对于各层数据之间的逻辑性、拓扑关系检查可以使用“正向检查,反向融合”的方法。所谓“正向检查”是依据相对范围的大小,按照“地籍区-地籍子区-宗地-地类图斑”的顺序对数据进行拓扑检查。所谓“反向融合”是按照“地类图斑-宗地-地籍子区-地籍区”顺序,利用ArcGIS数据管理工具制图综合中的融合功能,依据同区域数据属性相同的性质,对数据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数据层,这样就可以避免各层数据之间的拓扑错误。

3 结语

三权“所有权”数据库建设与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在数据处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区别,某些功能是原建库平台无法完成的,借助ArcGIS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强大优势,并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修正出一套科学的适合三权“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同时,本文对数据库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与论述,从而为类似的数据库建设提供论证依据与经验,为更好地满足农村土地管理、利用、规划等需求提供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 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

[2] TD/T 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3] 牟乃夏,刘文宝.ArcGIS10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从初学到精通[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3.

[4] (美)普赖斯.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 廖之平.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关键问题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5(1):75-76.

[6] 俞茜.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初探[J].地理空间信息,2004,2(4):18-19.

[7] 施一军,潘云忠.GIS建库中对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一些方法和措施[J].江苏测绘,2001,24(3):39-42.endprint

猜你喜欢
所有权数据库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动产所有权保留
日本法中的所有权保留
关于工期索赔时差所有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