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电话销售保健品的背后

2014-11-05 08:08采写许方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李云陈老师保健品

■ 采写:本刊实习记者 许方霄

编者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看到、听到,包括亲身经历的上当受骗事件时有发生,媒体上几乎天天都有报道。据公安部统计,2013年电话诈骗案共发生30万余起,总涉案金额高达百亿元。特别是电话骗销保健品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在我国,保健品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严格审批上市的,但是和药品不同,保健品不允许有任何治疗作用。相对而言,中国对保健品的管理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严格。可是,为何骗子还能屡屡得手?是塑造营销概念,还是挂羊头卖狗肉?本文通过记者的暗访,揭示了电话销售保健品骗局屡禁不绝背后的故事。

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一个热情但陌生的声音响起来:“您好,我是XXX公司的理财顾问,请问您现在在做理财吗?您身边的朋友有做理财的吗?您是否有兴趣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我可以为您做详细介绍……”

如今,各种各样的销售电话无孔不入,势头疯狂。那么,这些电话销售人员是如何狂轰滥炸,最终让消费者就范的?他们又是以什么“销售秘诀”,让消费者在彼此陌生的情况下,仅通过一通电话就相信了他们的花言巧语,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其产品?那些产品是否真如销售人员所说那般优质?他们又是如何找到那些“幸运”的消费者的?记者通过采访一位有电话销售保健品经历的销售人员,为广大读者展现电话销售保健品的背后实况,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用光鲜表象“钓”到众多员工

大学毕业后,李云(化名)直接来到北京找工作,她在网上看到一家公司的分公司正在招聘电话销售的信息,便直接前去应聘。一切都很顺利,应聘的当天晚上,李云就接到通知,让她第二天上午9点到公司报到。

促使李云决定入职该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亲眼见识了该公司的硬实力——庞大的规模。为了证明她所说的“庞大”毫不夸张,李云说:“我所在的公司仅是众多分公司中的一家,仅这一家就有好几百人,我很难想象公司全部员工的人数会达到一个怎样的规模。”此外,公司“只要跟随我们的指导方向走,每个月七八千块钱很正常。只要努力,月薪过万根本不是神话”的承诺也使李云动心。

在满怀期待中,李云开始了3天的入职培训。接待她们的是一位自称陈老师的中年女士,也就是负责给她们进行入职培训的老师。李云告诉记者,培训的第1天,陈老师都是在讲中药调理方面的知识,所以感觉很专业。当时特别佩服陈老师,觉得她就是个资深医者。

李云说,她们这一批共招了96个员工,其中大多数是二十岁左右的外地女孩儿,初中、高中、大学的都有。“看着这么气派和专业的公司,我心里很踏实,没有朝不保夕的担忧。如果按公司所说的那样,薪资也挺不错的,想象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我很激动。”能进入这样一家公司,李云觉得很满意。

按照“十字真经”完成销售流程

在正式入职后,李云发现,陈老师培训时的“专业调理知识”竟然是每天都要说上千百遍的固定套话而已。“比如,您这是由于气血循环不畅所致,亟须调节脏腑失调及内分泌紊乱;这种症状是由肾阳虚生外寒,而造成手脚得不到气血濡养,同时带来的焦寒凝症等等,这些貌似特别专业的词儿都是随口就来的。”

随后,李云又给记者拿来一份材料。她介绍,这是公司给她们发的培训材料——销售人员与客户的对话模板。记者看到模板上的对话十分详细,其中除了销售人员该说的话,还有客户的回答,甚至将客户可能回答的内容都逐条进行了整理,并针对客户的每种回答予以相应的答复,每一段对话都衔接得非常得体。李云说:“别看材料这么多,其实总结一下也就10个字:问诊、分析、否定、推出、拿下。”接着,李云把每一个“要点”向记者做了简单介绍:“首先是问诊。在问诊前,销售人员必须要自报家门。比如,您好,我是某某栏目的老师,前几天您向我们咨询过病情,现在您的病情怎么样了?第二步,就要以‘专业知识’给他们分析病情;第三步,要否定他们之前所用的产品;第四步,就是推出我们的产品,并介绍产品的特色;最后一步,就是力争将他们一举拿下,决不能把机会推到下一次。”

以绝活儿和技巧“拿下”客户

李云说,为了保证丰富的客源,将保健品的销售量提升上去,公司专门请了专家(该专家与公司是合伙人)录制一个养生保健类的栏目(该栏目的性质是广告),并在几个颇具知名度的“卫视”上循环播放,365天从不间断。在荧屏显眼的位置上会有热线电话,以供那些

猜你喜欢
李云陈老师保健品
保健品知识ABC
口耳相传的“保健品”可不敢乱吃
保健品“网上忽悠术”揭秘
喜爱的玩具
把“我”当它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小陈老师来上课
羊羊变身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