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生
[摘 要]人是一种能以自身为对象的二重化的存在,所以他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也二重化了。就它们的外在品格而言?熏它是一种有实用性的实存,就它们的内在品格而言,它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即价值),价值之所以叫价值,是根源于实用,但又超越实用,指导实用。有人从经验主义观点来了解价值,结果混淆了价值和实用的界限,把人降低成了一般动物,所以,价值理想是人的生命真谛之所在。
[关键词]二重化;实存和价值;现实与理想;经验和思维;辩证法;终点即起点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0-0004-03
一种学说,如果它宣布自己即绝对真理,或者说,自己的任务即是要颁布绝对真理,那么我们可以断言,这种学说已经丧失真理性或者正在丧失真理性。这种情况,在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我十分赞赏马克思的如下名言:新思潮的特点,不是要颁布适合于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的永恒真理的教条,而是要在批评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据此,我认为,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反思,或者说,哲学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因为,无论旧世界还是新世界,都是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即价值问题。它长期被人们忽视了,只是近几十年才重新提了出来。
正因为如此,何谓价值便众说纷纭,阻碍了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
一
何为价值,从哲学学科的角度看,通俗点说,就是做人的道理。不过,这种做人的道理,不是几条永恒不变的教条,其内容是有历史性的。费尔巴哈说,人是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但仅仅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还不是人,人是人的产物,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不过,人并不能随意创造自己。人是他自觉活动的不自觉的结果,他的直接目的是要改造自然,使之更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人必须把自己对象化,确切点说,把自身二重化,这才谈得到所谓自觉性,才谈得到所谓目的性。所谓二重化,就是要使人说得出“我”。因为,一个人在说出“我”时,他既把自己当成了主体,又把自己当成了客体,即把一个“我”变成了两个“我”,而且这两个“我”有极大的区别,第一个是说“我”的我,这是在特定时空中的特定的具体的我,第二个是我所说的“我”,这是超越特定时空的无限的抽象的“我”,因为谁都可以称自己为“我”。只有具有了这种二重化的能力才能说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具有了“自我意识”(精神),才有了改造外部世界的自觉能力。所以,黑格尔说,精神的简称为“我”,这是非常正确的。没有自我意识便谈不到精神。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自觉改造外部世界了。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实际也就是人对自身的改造过程。这里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因果关系,即原因是结果的结果,结果是原因的原因。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出自我意识的能力,反之,自我意识的能力又推动着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于是人从自然界中分化了出来,组成了社会。
人从自然界中分化了出来,超越了自然界,组成了社会。当然也就意味着人与外部对象的关系,不再如自然动物与外部对象的关系似的,仅仅是自发的关系,而是自觉的关系了,即类关系了。或者说,他是以类的方式来把握外在的个别对象了。因此,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然对象也二重化了。人在经验生活中,直接把握到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但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时,却是按照只有思维才能把握的抽象的理想的原则来处理的。这就形成了人类存在和发展中的一个特有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之所以叫理想,因为它永远是不现实的,所以它必须不断地追求现实;现实之所以叫现实,因为它永远是不理想的,所以它必须不断地去追求理想。换言之,人天天生活在经验的现实世界中,却天天追求超现实的理想世界。这就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这种二重化即是说人类社会所生产的一切都具有了双重身份,就其外在的品格而言,它是一种实存,它能满足人类既定的需要。但是,就其内在的品格而言,它是一种价值,它是鼓励人类前进的精神力量和理想目标。
价值之所以叫价值,它根源于实存,却又是对实存的超越,同时,又指导着实存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价值的真实性,不在于它当下的直接实用性,而是在于对这种直接实用性的超越。它是对理想的一种追求。我常常以长城为例来说明价值与实用的关系。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当年肯定是为了抵御外来的侵略而构筑的,所以它有非常现实的实用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当时没有及时品味它的内在价值,但是,经过了时间和历史的洗礼,现在它的内在价值凸显了出来。华夏子孙都熟悉的豪言壮语:“不到长城非好汉”便体现出了它的内在价值,长城现在虽然只剩下残垣断壁,可它仍然能反映中华民族英勇不屈顶天立地的气概,事实上的有用性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内在价值却是永恒的。在课堂上讲到文化遗产时,我曾经说,它有点像地下的矿藏,是宝贝,但要靠我们去发掘,否则它就是一堆无用的东西。但是必须注意,这两种矿藏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矿藏是越挖越少,相反的,文化矿藏却是越挖越多。为什么呢?芽自然矿藏的价值是它的实用性,所以它是一个有限的量。文化矿藏的价值是它对当前和未来的意义,所以它的内涵是无限的,不同的时代会得到不同的新的启发。
我这里所以要强调,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就是要强调价值追求是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追求,没有这点追求,人和自然动物便没有什么区别,人之为人的生命的意义便丧失了。这在孔方兄君临一切的今天,尤为重要。所以,我说,什么叫价值,泛泛地说,价值的含义就是学会做人。例如,古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做人的一条基本准则。因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种社会动物,没有社会,人便不可能成为人。所以,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危机关头,总会有一批仁人志士,为了救亡而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命。我还记得上世纪30年代读小学时,学唱岳飞的《满江红》的情景。当时对《满江红》的词意肯定是不甚了了,但是当唱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群情激动。其时日寇已经占领苏南,这些法西斯暴徒,曾强迫我们围观他们是如何杀害华夏子民的。凡此种种,至今犹在眼前,能不激起人们爱国主义热情吗?选
以往我们常听人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其实谁也活不了一万岁,更不要说万万岁了。但是,这在肉体上不可能的事,在精神上却是可能的。陆放翁诗云:“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位曾经写下字字泣血的《凤头钗》的陆翁,并没有沉溺在个人的伤情中,最后挂念的仍是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而且它不会随着有限生命的终止而终止。这恰恰便是生命的真谛之所在。
二
现在有好些朋友说,价值是客体以其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实现主体目的的关系。按照这个定义,商品市场上交换中的商品是最典型的价值体了,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上述定义也的确没有什么大问题,不管从使用价值还是从价值的角度看,都是如此。但是,现在我们要求从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来看价值和价值关系,仍能说对吗?我想便不见得了。那些长眠在地下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烈们肯定是不会同意了。有的人可能会对我们说,上述定义对那些英烈也是对的,这里的分歧,仅仅是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而已。不过,我们要问,为什么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对这些英烈们是有效的评价标准,而对那些不选择这些评价标准的人却是无效的呢?芽为什么这些人便能把个人的需要凌驾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之上呢?如果对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标准的话,那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我认为,上述理解在理论上是一种混乱,其混乱即在于没有理解,人不仅仅是个物质实体,而且是个精神实体。也就是说,他与自然动物不同,他是能把自己和外界对象都当做类来处理的物质实体。因此,他与外部对象的关系根本不同于自然动物与外部对象的关系,后一种关系仅仅是实用的关系,前一种关系,却不仅仅是实用的关系,同时意味着对实用的超越关系。正如上面己经指出的,人是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但是他又超越了自然,所以才成为了人,组成了人类社会。用通俗的话说,人不仅生产了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同时,通过这种生产,人也生产了自己(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什么样的,就看他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这种情况,曾经使一些朋友产生过误解,以为人有两种属性,即自然的属性和社会的属性。不,人是社会动物,他的属性都社会化了,他的需要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文化现象了。但是他的存在有二重性,即他不仅仅是个物质实体,而且是个为我的能以自身为对象的物质实体。他所创造的产品也同样具有二重性,即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他生存的需要,同时也展示了他在文明大道上前进的步伐和方向。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混乱,我以为与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有关。大家知道,哲学中重新关注价值问题是在“文革”后,在“文革”前,特别是在“文革”中,人的生命和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被肆意践踏。所以,引起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同时价值问题也就提了出来,希望能为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权利找到理论依据。到哪里去找理论依据呢?芽有人以为在经验生活中对人好的、有利的,便是有价值的。这实际上便是想在经验的直接性中为价值找到理论依据,但是历史告诉我们,经验的直接性是不可能为理论提供坚实的依据的。
大家熟悉大卫·休谟的如下名言:如果知识全部都来源于经验,那么再要问在经验之外还有没有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便只能请教于经验。可是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也不得不沉默。为什么?芽因为前提说知识全部都来源于经验,什么叫全部,即百分之百。如果你再要问有没有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这便是百分之百以外的问题了,经验怎么能回答呢?选所以,直接经验是不可能为理论提供可靠依据的,理论的依据是在思维的直接性与经验的间接性的辩证关系之中。
经验直接把握到的是不可表达的,可表达的只可能是思维中的一般。例如我举起手中的笔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一定回答说:“圆珠笔。”这个回答对不对呢?肯定是对的。但是发问所指的是一个个别,而大家回答的却是一个类(一般),怎么能说对的昵?这是因为设问者便是以一般来表达个别的,回答者也是以一般的来指称个别。所以在问和答之间不会引起任何歧义,彼此的理解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没有一般和个别的结合,即思维与经验的结合,便不会有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识活动便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矛盾统一的活动。这种矛盾统一是认识活动的本质,没有这种矛盾统一便不会有真实的思维活动。其实不仅思维活动是如此,人的实践活动也是如此,否则就不能叫实践活动,只是自然动物式的采集活动而已。
所以,要克服价值观上的经验主义理解,就得多学习点辩证法。辩证法是在为我关系中来探索客观真理的方法,不是直观中的方法,所以,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到来以前,还可能有某种系统化的非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话,那么,在当前这种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这种理论体系已不可能了,因为现在我们基本上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了,一切外部对象都已经不可能仅仅从消极的给予的意义上来理解了。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不创新,就衰亡”。评说昔日移动电话市场上的霸主诺基亚,因为满足于已有的辉煌,缺乏创新,今年4月26日位于芬兰埃斯波市诺基亚公司总部大楼上的“诺基亚”标志被摘下,换上了“微软”徽标。这事很有启发性。一切已有的成就,仅仅是以往发展的终点,但辩证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终点不过是新的发展的起点。不能进一步发展的现实,严格说来,不能称为现实,只不过是世界末日。这就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现实与理想这对矛盾的本质。能不能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面前永远保持清醒头脑呢?就看我们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正如上所述,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即是对人自身的改造。人便成了是其所不是,而不是其所是的开放式的存在。所以对人而言,发展永远是终点与起点的矛盾统一。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希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十三亿人民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华夏文明得到真正的复兴和发扬,让中华民族能跻身到影响和引领世界潮流的前列去,就像在历史上它曾做出过独一无二的贡献一样,再次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