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早竹林的“复生”之路

2014-11-05 07:49撰文吴迎春
浙江林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业协会余杭菌肥

◆撰文/吴迎春

2013年的“立冬”已过,余杭区径山镇一带的早竹林却依然有种说不出的美——一根根竹子“昂首挺胸”,充满生机,似乎从未经历过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摧残”。

这是余杭区“衰退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事业“大跨步”推进的成果。“2012年10月至2013年底,我区4个镇17个村已有1300多户农民对近1.5万亩早竹林实施了‘衰退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竹林目前全都是这样郁郁葱葱的。”余杭区竹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军高兴地说,“2013年底,这些早竹笋亩产量从原来不足5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亩均产值从原来不足10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总产量突破了1.4万吨,总产值达到1.41亿元。”

竹林衰退 产业危机竹业协会苦觅“翻身致富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杭、临安等地采取覆盖竹笋早出技术,让“春笋冬出”的早竹笋赶上了元旦和春节。这些早竹笋味美鲜嫩、脆甜可口,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消费者的“心头好”。但随着覆盖年份的增加,早竹林出现笋产量下降、竹株死亡等衰退现象,并且恢复极难,不断挫伤着竹农管理的积极性,阻碍着早竹笋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003年,余杭区竹业协会开始为竹农寻找“翻身致富路”。2006年,余杭区竹业协会根据“早竹土壤改良和持续丰产应用研究”课题的成果,确定了引起早竹林衰退的3个重要原因——一是土壤酸化和富营养化,二是土壤磷素高度富集,三是早竹林微生物区系单一化。由此可见,土壤退化是早竹林衰退的根本原因。

2006年,正值上海田力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免费推广一款“微生物菌肥”,竹业协会将10包“微生物菌肥”发给了几个竹农。第二年,一个叫余兆根的竹农又来“讨肥”了,他认为施用了“微生物菌肥”的地块出笋量大且笋的味道好。竹业协会由此找到了开启早竹笋绿色生态种植的“金钥匙”——微生物菌肥!它既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恢复微生物活性,又能解决有关土壤生态系统的一系列问题。协会成员开始研究用测土定性来配方施肥,用抛撒生石灰改变土壤酸度,最终通过科学施用生石灰、测土配方专用肥及微生物菌肥,有效降低了土壤酸度,平衡了土壤肥力,提升了竹笋的产量及品质,早竹林衰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07年,在竹业协会的推动下,余兆根和15户农户组建了杭州笠翁笋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实施“早竹林更新改造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经过5年的努力,项目获得了成功并荣获杭州市“农业丰收奖”一等奖。2012年10月,由余杭区竹业协会等单位共同制定的《衰退早竹林更新改造技术规程》被评为杭州市地方标准。

截至2012年底,余杭区还有3万亩左右的低产低效早竹林,平均每亩产笋量不到300公斤。若通过“更新改造”,完全可以使这些早竹林的笋产量达到中等水平,即平均每亩产笋700—800公斤。如果每年可以完成1万亩的“更新改造”任务,竹农至少可以增加3000万元的销售收入。于是,竹业协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不顾2013年春节将至,立即开始走家串户,积极开展“衰退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的推广工作。在与6家合作社达成共同推广“衰退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的协议后,竹业协会经过周密的规划,牵头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当“衰退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推广示范”项目成功获得省级立项后,大家对“衰退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的推广工作进一步增强了信心。

“建网”推广 “标准”为王大户“现身说法”带动更多竹农

竹业协会要求6家合作社建立各自的区域性推广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至少负责3个村的项目推广工作,并明确基地负责人、科技示范户以及种植大户。整个项目推广的受益农户达1307户,覆盖了余杭早竹笋生产经营的17个主要行政村,推广面积超过1.4万亩。

竹业协会还在竹农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项目工作办公室”,竹农们如有需要,既可以找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进行咨询,也可以直接找竹业协会寻求帮助。有了“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网络体系,信息搜集、传播更加快捷高效。同时,6家合作社与社员、种植大户相继建立联系制度,分区域、分重点地培育示范户、联系户,通过“以一带三,以三带九”形成网络体系。项目共辐射带动农户3921户,占余杭区早竹笋种植户的34.69%。

2009年初,杭州绿丰竹笋专业合作社社长刘彩凤曾在自家40多亩早竹林基地上号啕大哭——早竹笋产量减少60%,第二年的种竹也没了,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走投无路之际,她找到了余兆根。在余兆根的指导下,经过两年的土壤改良,她的早竹林基地“焕然一新”。2012年冬至2013年春,她的早竹笋产量每亩达2000公斤,收入达80多万元。在如今绿丰竹笋专业合作社的培训推广体系里,刘彩凤必以此事“现身说法”给社员们上课。像刘彩凤一样的“先行者”不在少数,他们成为业内最早吃到“螃蟹”的人。他们都是实施“衰退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推广示范”项目中可看、可学、可复制的鲜活“样板”,成为众多林农学习的典范。

让林农先看示范基地,后听种植大户“现身说法”,再由专家授课,这样的方式贯穿于各类培训中。许多农户经过两三年的观望后,开始将合理施用生石灰、测土配方专用肥及微生物菌肥作为改造衰退早竹林的方法。在项目推广的1300多户农户中,采取一项或多项措施来改造衰退早竹林的农户达到70%以上。

农企对接 农资直购肥料直接送到“田间地头”

为了让更多的竹农用得起肥料,竹业协会想到了“农企对接、农资直购”的方法。竹业协会在余杭区林水局和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支持下,指导杭州笠翁笋业专业合作社与浙江惠多利肥料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委托该公司生产测土配方专用肥,价格(含运费)为1800元/吨,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优惠600元/吨。按合作社250千克/亩的年用量,1万亩覆盖出笋的早竹林就可以节约150万元的肥料成本。

竹业协会还得到了临安市竹产业协会的热情帮助,从而找到了生产优质块状生石灰的企业,完成了生石灰的“农资直购”。厂家无论何时都可将生石灰直接送到林农的“田间地头”,直接到户价为600元/吨,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优惠了200元/吨。

统一品牌 做大市场“余杭笋业”品牌路正长

随着产业越做越大,竹业协会与合作社社员已经不满足于长三角地区的消费群体,他们走南闯北卖鲜笋,慢慢悟出了品牌、销售与生产之道——好的品牌带来好的销售,好的销售促进好的生产。在竹业协会的指导下,10多个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品牌,并与多家大型超市、蔬菜配送公司签订长期配送协议,产业化、品牌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有了成功的先例,林农们逐渐意识到了包装设计、鲜笋营销、会展推介是树品牌、树形象的重要途径。竹业协会不但积极协助各合作社参加“浙江农业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会展活动,还委托相关的品牌策划公司为“余杭笋业”的品牌构建提供方案,开展既有个性特点,又有区域特征的“余杭笋业”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好品牌需要“好笋”来支撑。通过土壤改良,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响早竹林可持续经营的问题,《衰退早竹林更新改造技术规程》这一新标准已逐渐深入林农的心中。在竹业协会的推动下,余杭区竹笋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打造了“余杭笋业”的新品牌、新形象,让“余杭笋业”成为区域品牌的重要一员,不断促进笋竹产业绽放新光彩。

猜你喜欢
业协会余杭菌肥
读迷作品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赣县区蜂业协会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暨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生物菌肥种类及用量对猕猴桃果实的品质影响
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
中国国际茶博会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广东省门业协会代表一行到访吉隆坡
施用微生物菌肥应注意哪些方面
俞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