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小子的商业狂想

2014-11-04 02:58邱杨
东西南北 2014年19期
关键词:爱好者火箭航天

邱杨

“翎客航天”,意为连接太空与地球。三个不走寻常路的年轻人能否真正连接梦想与现实,闯出一片天地?我们拭目以待。

“3、2、1!点火!”

轰地一声巨响后,一枚约长2.8米,重50千克的火箭吐着火龙钻入云层,冲上了4000米的高空。这一刻,在内蒙古广阔的荒漠上,年轻的胡振宇激动得振臂高呼——这只是发生在2013年7月的一次普通的草根发明者试验,但却是国内业余火箭界体积最大、复杂系数最高的探空火箭试射。

从常识上来看,航天科技是高不可攀的尖端技术,绝非一家草根民营企业能够触及。但21岁的胡振宇仿佛一架横生飞来的UFO,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航天公司。这究竟是不切实际的科幻狂想,还是挑战传统的商业实践?

最初的梦想

胡振宇是圈内有名的“火箭狂人”。中学时他曾在家里搞炸药试验,吓得家长连忙报警。2011年,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的他,联合几名同学,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由大学生爱好者组成的火箭研究团队——科创航天广州项目组,自己担任项目组长。

项目组的研究方向,是探空火箭。与公众熟悉的“长征”运载火箭相比,探空火箭体型更小,长度通常不超过10米,有效载荷数十千克。它的作用是搭载仪器送到几十至几百千米的高空,进行几分钟的科学观测,飞行轨迹是“直上直下”。

那段时间里,胡振宇和成员们凑钱从网上买回镁铝合金等制造火箭的原材料,再辅以自己开发的动力核心和测试系统,不分昼夜地窝在租来的实验室里成功研制出“万户1号”和“万户2号”等火箭。

初出茅庐的爱好者团队显然高估了自己。“万户1号”因发射场地的安全问题而最终放弃;“万户2号”在点火时发动机爆炸,价值上万元的设备灰飞烟灭。接二连三的打击差点让团队就此散伙。所幸的是,一位当老板的大学校友,资助了他们10万元,这让胡振宇看到了曙光。

然而,胡振宇万万没想到,这笔“救命款”竟然让团队反目成仇,最终分道扬镳。

不过,他也因此清醒地意识到,爱好者的组织混乱而松散,无法实现他的火箭梦。

三个人的公司

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马斯克创立Space X航天公司的故事,使胡振宇决定办一家航天公司。其好处有二:一是无论与科研所合作,还是申请试验场所,公司身份显然比爱好者团队更具说服力;二是公司规范化的管理运作,能够有效防止爱好者团队曾经的闹剧。

离开科创航天局不久后,胡振宇结识了来自清华大学的航天学博士严丞翊和资深火箭爱好者吴晓飞。2014年1月,三人在深圳联手创立了国内首家民营航天公司——翎客航天(LinkSpace)。“翎客”即Linker的译名,同时“翎”象征羽毛,“翎客”意为插上羽毛遨游太空的人。

三人团队明确分工,严丞翊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由他引进海外最新的技术与理念;动手能力最强的吴晓飞则把控材料、工艺等制造环节;而有着成功发射经验的胡振宇负责火箭整体结构搭建设计,同时胡振宇作为公司领导人,还负责战略发展和商业运作。

他们没有自己的研发基地,大部分基础实验都需要借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虽然把公司注册在了深圳,但他们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址,而是“流动办公”,并在吴晓飞的江苏老家找到一片空地作为试验场。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国内的航天市场并非绝对禁区,也没有众多监管机构设置门槛。翎客航天除了获取一些资质认证外,创办过程中并未遇到阻碍。

按照胡振宇的规划,翎客航天的目标是国内首家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的民营企业。目前,探空火箭的主要客户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际上,对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这些巨头国企而言,探空火箭造价低廉,远不如发射卫星赚钱,因此也没有太大的投入意愿。这使得多年以来,国内只有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第四研究院一家机构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每次发射的报价为300万元左右。

然而,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作为一家体制内的研究所,拥有多级承包商,中间有很多抽利的过程。而胡振宇则希望翎客尽可能自力更生:“能自己做的,我们全都是自己做。采购的东西只占20%,火箭燃料、发动机等核心部件完全是自主的。”

探空火箭的结构相对简单,箭体材料在公开市场上就能买到,胡振宇和他的团队能够自行制造发动机并组装箭体。唯一的麻烦是火箭燃料。这种燃料与导弹和航天飞机使用的固体推进剂完全相同,属于危险品,个人需要通过特殊途径购买,还要在公安局备案。翎客则是由严丞翊出面,以公司的名义进行购买。

由于缩短了供应商链条,减少了分包成本,避免了层层倒手带来的加价,在保证了利润率的前提下,翎客可以把发射价格拉低至200万元,以性价比冲击市场。

第一单生意很快找上门来。一家来自长三角的企业,希望翎客能为自己做一款用于推动火箭发射的动力核心。在找到翎客之前,他们已经联系过几家大型科研机构,但由于费用远超预算,无奈之下才找到了新成立的翎客。

尽管了解到胡振宇的团队仅有三人,连个像样的研发基地都没有,但由于报价实在比那些大型科研机构低太多,其展示出的技术实力又能够达到标准,这家企业最终决定与翎客签订一份为期3年的意向性合作协议。

一个亿的狂想

虽然只是一份意向性协议,但却令初创的翎客备受鼓舞。在胡振宇看来,航天领域未来的商业前景必然属于民营航天公司。

据美国太空基金会最新研究成果,2014年全球航天领域相关的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美元。同样早在2011年,国新办出版了《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书中暗许社会各界参与各种航天活动。

在这些大趋势下,作为国内第一家民营航天公司的翎客,必然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个商业合作的例子是,2014年1月,翎客和一家广告制作公司合作,在火箭上安装摄像机,将火箭发射以及升空这一系列场景录制下来,用来进行广告宣传。

类似的商业合作,在胡振宇的构想中,都还只是小打小闹。他的一个疯狂计划是,3年内打造出最大飞行高度200千米以上、载荷50千克以上的中国最大的探空火箭。

这个疯狂的计划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胡振宇的融资计划更为疯狂。2014年2月,他按照美国Space X航天公司的发展历程,自己为自己的公司估值1亿元,并宣布以16%的股份融资1600万元的价格,开始寻找风险投资。

在很多投资人来看,比起很多凭借讲故事融资的公司,凭借一个疯狂想法就想融资的胡振宇似乎更不靠谱。更尴尬的是,普通大众对于航天的印象诸如“长征”和“玉兔”等运载火箭上,大多数投资人并不了解探空火箭,其中不少人甚至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

“你能送人上太空么?”无数次面对这个问题,胡振宇只能无奈地笑了笑:“不能。”

“那你能做什么?”

投资人的种种质疑不无道理。当得知探空火箭仅是以“直上直下”飞行轨迹,来搭载仪器升空进行科学观测时,他们反应迥异。略懂这行的人认为翎客的出路是跟大型企业合作,搭载对方产品上太空进行测试,但要实现这一步,1600万元根本不够烧。而不懂这行的人则觉得,三个年轻人要搞火箭公司,刚创立就敢估值1个亿,纯属扯淡。

总而言之,在一些投资人眼里,胡振宇不是科学疯子,就是商业骗子。

面对种种质疑,胡振宇却显得颇为自信。他认为,翎客航天的技术能力不但已经得到了业内的认可,还获得了国内某研究所的一个项目,而这也是他们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

2014年6月,在采访中胡振宇曾说:“我不但要打造探空火箭,还会打造载人火箭,将人送到太空旅游!”这个科幻电影里才能出现的场景,真的能在这三个年轻人手中实现吗?

对于这家成立仅半年,仅有三个人的小公司来说,将这些天马行空的计划落地,比将一枚火箭发射上天,要难上太多。21岁的胡振宇仅仅迈出了一小步。

(刘梅荐自《商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好者火箭航天
蝴蝶爱好者
逐梦航天日
直播答题爱好者
肉食爱好者福音 黑蒜露笋煎焗鸡脯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相声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