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小兰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在经济管理领域,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初步展开,并在几十年的改革进程中不断完善,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从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我国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仍有待加强,该文将结合其工作开展现状,提出一些
应对之策,以供参考。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司法》颁布,公司的权益开始有了制度保障,经济组织数量增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开始面临来自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等多方面的压力。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的突飞猛进,也要求审计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
审计手段滞后于科技发展的速度。 “信息化”给审计工作者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计算机系统在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中的位置不可替代,同时计算机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是最佳的辅助工具。这就要求我们的内部审计管理工作者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熟练掌握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内部管理的控制、评估工作。
据调查显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比较注重审计现场管理。审计现场业务的管理主要是审计取证和审计记录的管理,取得的审计材料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以及取得来源的合法合规性。[1]因此,审计人员大多由财务专业人员担当,知识面普遍局限性较大,年龄层次较高,这一部分工作人员在财务上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对计算机审计工作并不擅长,对新技术新事物接受较晚,无法在短时间内熟练先进的审计工具和审计手段,从而导致审计工作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先进的软件使用率较低,相关软件的应用市场短时间内无法打开,导致计算机审计软件的设计、更新速度等比较慢,功能不够全面,配套较差,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难度进一步加大。
审计部门与外部组织的边界难以界定和突破。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初步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截至目前,内部审计机构组织结构等一些问题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首先,组织的边界没有明显的界定,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有独立及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办公、审计人员依附于其他部门等多种形式;其次,在内部审计管理工作者的职能定位上,兼监督及协助两种职能,对企业管理进行监督和服务,并配合审计人员相关工作。由于组织及工作者个人的职能不明确,造成审计工作开展困难。
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边界难以划分,同时工作开展过程中难以突破其他组织的边界。表面上看,审计机构组织跨度大、审计工作者与其他部门无严格界限等特点均体现了审计工作跨越了组织边界,实则审计工作者因没有形成独立的组织,严重影响其工作的交流、沟通及配合,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力。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遇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本单位利益或个人利益相冲突,其他单位利益与本单位利益相冲突、其他部门利益与本部门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本单位、本部门及个人利益。
审计工作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多方压力。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合营企业等多种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抢占更广阔的市场,这些企业逐渐成长为跨国性集团企业。以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为例,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通过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政企合资企业等除了国家投资,绝大部分资金由企业自筹或银行贷款,在这一过程中,审计工作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一部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获得先机和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较之其他企业,更为重视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审计制度,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一部分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业务涉及欧美、亚非拉等世界各地,越来越国际化,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双重的挑战。
二、改善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对策
建立与我国及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相契合的审计制度。一方面,国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在引领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对内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进一步巩固其主导作用,对外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效益,以世界500强为目标,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
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我国在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除国有企业之外,大批优秀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涌现,达到甚至超过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这些优秀的民营企业集团立足于市场,十分重视内部管理,开设专门的审计机构,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为企业开展审计监督。
明确工作范围,打破组织边界。《公司法》颁布第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规定了国务院各部门、地方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企业组织等应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里相互独立并互相联系的三大审计组织。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首先不能把内部审计监管部门与普通的行政管理部门混为一谈。
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各部门互为独立,审计工作者不参与其他部门的管理及业务互动,不能身兼多职,杜绝“因人定岗”的情况出现,通过职责的划分来确定内部审计的权利范围。内部审计机构以独立的组织参与公司的目标管理工作,并与其他部门协作,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同时,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离不开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运作灵活等特点,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规范审计相关制度及相关操作。
加强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数据、信息系统、系统内部控制是未来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手段。随着审计领域范围增大,原有的审计手段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在审计制度完善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内部审计人员不再是“监督者”,开始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建议。他们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提出改进措施,帮助企业管理者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这些国家大都通过风险控制自我评价法、风险审计法等,达到内控的效果。与我国普遍使用的“内部控制评审”相比较,风险审计方法可计算出审计风险,更加科学。
完善人才构成,形成人才梯队。 近年来,随着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内部审计领域进一步扩大,内部审计工作者数量不足、工作量大、人员年龄出现断层现象等矛盾日渐突出。对此,首先,要加强对审计工作者的培训,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者。同时,要注意对基层工作人员及中层、高层管理者的培养,形成培训制度和计划,保证内部审计队伍不出现“断层”现象。
新的审计领域往往也要求新型的审计人才,并且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及方法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做好专业人才的储备,尽快充实计算机、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改变人才构成不合理的状况,并对相关综合能力进行培训,优化内部审计组织结构。
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体现在企业实力更强,企业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等多方面,作为企业管理的监督者和咨询者,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