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
2013年3月8日,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个以女性为主题的“缤纷玫瑰”音乐会,特别邀请了国内两位女性指挥家执棒。一位是我国第一位女指挥家、已近八旬的郑小瑛,另一位是获得国际指挥比赛奖项的青年女指挥家陈琳。
女性在国内乃至世界指挥界可谓凤毛麟角,陈琳是指挥家中的佼佼者。她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俞峰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曾经几度作为中国女指挥在世界指挥比赛取得好成绩,又荣幸地被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选中,刚刚毕业就应邀赴日担任大师的指挥助理,之后到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进修,并客座担任学院青年乐团指挥,回国后在母校从事教学工作。
天外有天
一点看不出白皙秀气的陈琳是地地道道的东北姑娘,哈尔滨的冰雪养育了她一身的灵气。小学时,陈琳即荣获黑龙江省首届青少年钢琴比赛儿童组第三名,十三岁又获得黑龙江省第二届青少年钢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
“不过,家里最开始让我学钢琴,是因为做医生的父亲工作很忙,在医学院教书的妈妈一人带着我和姐姐很不容易,每次妈妈带着大我五岁的姐姐去学钢琴,我这个不懂事的小调皮总是在一旁乱说乱动,扰得姐姐练不好琴。妈妈一生气,就让我也正儿八经地跟着学起了钢琴。那年,我刚好五岁。”陈琳笑着回忆说。
这样开始的学琴路,小陈琳自然毫无压力,她从最早对钢琴的好奇,到逐渐在钢琴的黑白键中找到乐趣,一直在快乐地享受学琴过程。上学后,这个聪明的小姑娘各门功课都是优秀,对于钢琴也很顺利就在黑龙江省榜上有名。
1992年,当陈琳抱着做音乐家的愿望,第一次离开东北来到北京,坐在中央音乐学院一名钢琴教授的钢琴前自信地弹完一首奏鸣曲时,教授的一句话使十四岁的小陈琳真有些“卑”从天降。
当时,那位教授说:“你可以
学音乐,也可以有很多专业选择,但在钢琴专业上只能是倒数第一!”
陈琳本来是省里的钢琴小状元,怎么到了北京就成倒数第一了?
学琴近十年,陈琳从来没受过这么大的打击。她第一次知道自己弹得不是最好,第一次认识到“黑龙江”三个字以外的天地有多大,第一次小小年纪感到有压力。当然,也是第一次她不服输地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走进这个最高音乐学府!
1993年,陈琳如愿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指挥学科,开始正式走上音乐专业之路。尽管主课不是钢琴专业,但谁都知道指挥专业对于学生钢琴水平的要求非常高。在陈琳看来,这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人生选择,当时还只是一种 “小学时在学校指挥同学大合唱”的感觉。
陈琳回忆说:“进附中后,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专业训练,我才体会到从前只是凭借自己的乐感和悟性学琴,掌握弹钢琴中很多复杂的演奏技巧及对乐曲的处理和理解,不仅需要名师指点,更需要付出更多的勤奋和努力。”
幸遇高师
陈琳刚上音院那年,附中作曲指挥专业还没开设专门的指挥课程,无意中让陈琳有机会跟着作曲专业的同学,踏踏实实学了三年作曲四大件。当时附中教视唱练耳的朱有臻老师恰恰是学指挥出身,非常清楚一个好指挥的耳朵是怎样训练出来的,陈琳因此受益匪浅,听觉和读谱能力训练有素,以至于后来真正面对总谱挥动指挥棒时,谱面上所有音符及和声、复调、对位关系,读来已然是驾轻就熟。附中三年一路顺风顺水,陈琳以优异成绩直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本科。
1996年陈琳入大一,正值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俞峰教授担任指挥系主任。俞老师一改以往专业老师分年级带学生的做法,开始试行专业老师从大一带学生一包到毕业,陈琳于是有幸成了俞教授的第一批“承包”学生。
不知因为陈琳的确是个难得的好苗苗,还是这师生俩天生有缘,在俞峰带的三个学生中,他最喜欢陈琳,为陈琳操的心最多,因此对陈琳也最严厉、最严格、最认真较劲,结果,这个最喜欢的学生竟又是挨骂最多的学生。
“俞老师那时年轻气盛,对教学工作热情极高。他上专业课几乎没准点,只要他有时间,凡是想到我们学习中任何要解决的问题,一个电话打来,我们三个就急忙赶着跑到琴房上课。俞老师发明的三个学生同时上课特有好处,每次上课时一人指挥,另两个人在两架钢琴上配合,然后互相轮换,这样我们不但在同时间段谁也没闲着,各自对着乐队总谱和钢琴谱反复熟悉再熟悉,锻炼了读谱能力的同时,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指导都成为三个人的共同收获。”
陈琳是三个学生中唯一的女孩子,一直自认为很多地方不如两个师兄。俞老师却以此将她一军:“你是女孩,但站在指挥台上,没人会因为你是女孩,就原谅你的柔弱!”
为此,俞峰对陈琳学习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和弱点都不放过,从指挥课上的每一个挥棒动作、每一个音乐片段的理解,到读谱中的每一个细节、乐队排练课上每个声部的音响处理,甚至上指挥课应该穿什么衣服……俞峰对陈琳事无巨细。陈琳深知俞老师的良苦用心,所以无论老师是急是缓,她都是两个字——听话。
对此,她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老师肯定是比你知识多、技术好,老师肯定是希望你学得好进步快,所以为什么不首先听老师的?你自己身上的潜质和才华没人会夺走,不用怕老师或他人忽略你,看不到你的长处和优点,老师把光芒照到你身上,只会增加你的亮色,所以没有必要第一时间去计较老师的方式方法或态度。听话,而且听进去并身体力行,绝对是做学生的第一任务,也是学业进步快的最佳捷径,这样,只会使你的学习过程事半功倍。”
陈琳认为做一名指挥,首先要做到“精确”二字,包括对音乐作品认识理解的精确、给乐队传达作品的精确、让乐队表现作品的精确。至于指挥者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是在指挥者进入成熟期后的事。
才华绽放
也许真的是严师出高徒,陈琳从本科五年到保送研究生三年,直至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认认真真在俞老师的严格“摔打”下,当了八年的好学生,指挥水平因此突飞猛进。
2000年,世界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来学院做教学指导,第一次看陈琳指挥,即十分欣赏她的音乐才华和热情。于是,大师对陈琳破例免试,并为她争取到当年赞助,邀请她参加美国三大音乐夏令营之一的坦戈伍德音乐夏令营中由小泽主持的指挥大师班去学习。endprint
2002年,小泽在北京指挥中日艺术家演出歌剧《蝴蝶夫人》,又邀请陈琳参加排练。
2003年“非典”时期,俞峰带着陈琳,每天在学院大礼堂捂着口罩测着体温,汗流浃背地准备参加法国贝藏松国际指挥比赛的曲目。最终,陈琳顺利进入决赛前六名,实现了中国女指挥在国际比赛的最好成绩。
同年,陈琳又被小泽佂尔聘请为大师的指挥助理,赴日参加小泽征尔指挥的歌剧《蝙蝠》的排练。此后多年,陈琳每年都应邀随大师参加多部歌剧的排练和演出。
与此同时,陈琳亦与国内外多个交响乐团有很好的合作,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日本新东京爱乐乐团以及美国TMC交响乐团的指挥台上,都留下了她年轻的身影。
2006年,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邀请陈琳为该校学生交响乐团客座指挥,陈琳于是赴美开拓事业。
2007年11月,陈琳赴波兰著名城市卡托维茨参加第八届国际指挥大赛,经过三轮激烈角逐,她从来自三十五个国家地区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二名“银指挥棒奖”以及“波兰著名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作品最佳指挥奖”两个奖项。波兰卡托维茨国际指挥大赛是目前世界上几个最具有权威性的国际指挥比赛之一。陈琳在比赛中挥洒自如的指挥风格赢得了各国评委的一致好评,称这位来自东方国度的年轻女指挥家精彩的指挥风格和精湛的指挥技艺,给波兰乐团和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她也被称为国际乐坛中的一颗新星。
然而,女性无论天资如何,真正能长久站在世界指挥一线的记录毕竟极其有限。尤其在国外的著名乐团,面对一群比自己资深又老道、乐队经验丰富的各国男性乐手,那不留情面的挑剔目光,首先就把一个女人的性别归于审美范畴,再棒的女指挥几乎都难以压下这样强大的气场。正如《十九世纪的女指挥》一书的作者艾尔克·玛莎·勃兰肯堡说:“在这一领域,男人的专权依然没受到动摇。” 记得当年做过指挥大师梅塔助理的台湾女指挥家张培豫,为了赢得指挥台上的一席位置,尽量表现出理性、冷峻和力量,几乎把自己活成中性人,最后在中国大陆找到了一个指挥的饭碗。可以说,中国多年解放妇女的政策,对各界不少有才华的女性来说实在比国外有着更多展示和发展的机会。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五百多位女指挥,大部分从事着不引人注目的合唱和教会唱诗班之类的普及性工作。建国以来先后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女指挥家,无论郑小瑛、张眉、朱婕、黄晓飞、朱有臻、吴灵芬等老一代,还是张弦、张洁敏、陈琳、王燕、陈克等新一代,其人数与成就绝对为世界各国女性指挥所嫉妒。
回国后的陈琳,在母校指挥系承担着指挥法、指挥基础训练和合唱课的教学,同时也经常被各地邀请,继续着指挥台上的辉煌。
一路走来,此时的俞峰老师,尽管依然继续做着陈琳的系主任,但已然是微笑地站在陈琳身后,时不时调侃一句: “怎么人家都说你指挥很好啊,难道是我的眼光一直有问题?哈哈!”
没有绝对的天才
在陈琳的成长过程中,她第一幸运的就是遇到俞峰这位好老师,俞老师为她铺路引路,从不把她当天才捧着。其次陈琳要感谢的是小泽征尔,小泽给予她父辈般的关怀,为她提供了艺术发展上的各种机会和指导。
陈琳说:“在小泽身边学习和工作的日子里,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大师对艺术、对音乐
执着和热爱,还有他那种平易、谦和、永远学无止境的人品和境界。”
人们普遍认为,指挥家和作曲家堪称音乐家中的“极品”。对此,陈琳说:“其实,很多技术都可以通过专业训练达到和实现。” 在陈琳看来:“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再有天分,也要勤奋,也要经过系统训练。一个指挥家的成才,九分是靠刻苦勤奋,靠严格有效的专业学习训练得到的;只有一分是来自天分,来自灵性和悟性。不能否认,如果有了九分的努力,那一分天分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的。”
因此,不管事业上已经有了多少为同龄人艳羡的机遇和成绩,走下指挥台,陈琳依然保持着温文尔雅、不张扬的本性。她永远记着刚到北京时,那位钢琴教授对她这个省里小状元钢琴水平的否定;永远记着大学一年级时第一次上指挥台时,乐队看到这个稚嫩的毛丫头后的一阵轰笑;永远记着从大一开始到今天,自己每天在琴房、课堂、排练场、音乐厅,不计其数地挥过多少次手臂……以至于采访中,她一直十分谦和、低调地表示,没觉得自己有何优势,并一次次引出成长中人们对她的种种质疑,作为自己不是天才的佐证。最后,她琢磨半天说:“我的优势,大概是一直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吧。”
“认认真真做好手边的事,做学生时努力做最好的学生,做老师时努力做最好的老师,做指挥时努力做最好的指挥。”这就是一直以来陈琳对自己的要求,朴素而苛刻。
采访快结束时,我问她一个指挥的肢体语言对乐队是否应该很有感染力?陈琳顺势做了一个挥棒动作,我顿时惊讶,那动势中内在的分量,分明让人感受到这个看上去文静、温柔、可爱的年轻女指挥,内心充溢着深沉、能量和情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