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物天成 研磨衍芬

2014-11-03 16:05陈玉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年3期
关键词:砚池端砚研磨

陈玉琳

砚,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远在我国新石器时期,人们就使用不同的色彩在陶器上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其颜料细腻,说明当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西安半坡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石研磨器,上面残留着研磨过颜色的痕迹,应是砚的雏形。据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略加工而制成的。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仅供研磨、掭笔的文具,而是形成了材质丰富多样,形式精彩纷呈,集绘画、雕刻、书法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汉代时期的人们就开始普遍用砚,材质以石、陶居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瓷砚。隋唐时期瓷砚更加盛行,但此时的砚材种类及形制都较前代为多。当时的陶、石砚多为后部有二足的箕形,即米芾在《砚史》中所说的“有如风字两足者”。并且,时人已经开始讲究石材,端石、歙石已被用来制砚。宋代普遍使用石砚,砚石多就地取材,形式多种多样。明、清两代,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砚的造型丰富多彩,工艺更臻精致,砚材的种类、雕刻技术、花纹形式等都有创新。

歙县博物馆庋藏砚品颇丰,笔者根据我馆所藏砚品的时代顺序,珍选出极具时代特征的十二方砚品,逐一介绍。由于作者专业水平的限制,期望能借此抛砖引玉,恳请法家教正。

唐瓷质十八足辟雍砚(见图1):圆形,直径26.5厘米,高7.5厘米,形体硕大。砚面中心微微隆起,平坦无釉,以利研磨,周围有一圈约2厘米宽和1厘米深的水槽。砚台下部有18个珠形足作为支撑。器周通施酱油,光滑晶莹。整器匠心独具,形制奇特,可谓砚中一绝。辟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太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唐风字形歙砚(见图2):长22.2厘米,宽13.5厘米,高3.3厘米。外形形同“风”字,砚面间布眉纹。砚池与砚堂相连呈一坡度,前低后高。砚背有两足。此砚线条简洁流畅,处处呈现出刚健、丰腴的力量美,尽展盛唐雄风。虽无任何修饰,却是方物天成,独一无二,将古人用砚取其实用体现到极致。

宋活心歙砚(见图3):长12.7厘米,宽7.7厘米,高3厘米。此砚系出土文物。砚池所在的砚背满布土沁,且有两条明显的交叉石筋。砚面中心内凹呈长方形砚池,另一石片恰好嵌入其中,密合边有水槽。构思精巧,设计新颖,实为宋砚代表之作。

宋抄手端砚(见图4):长12.5厘米,宽5.5厘米,高4厘米。通体素面无纹。砚堂平坦与砚池相连呈斜坡状,砚背弧度相同,两足微微内撇。砚周均留有雕琢痕迹。此砚是后来流行的太史砚的雏形。

明嘉靖十年(1531年)林钟月制青花瓷砚(见图5):直径13.5厘米,高5.5厘米,呈圆鼓形,采用细密的瓷土烧制而成。砚面和砚底皆凹陷不施釉,便于研磨。砚周上下绘青花双线圈,中间以青花款书“嘉靖拾年林钟月置用”九字。唐以后瓷质的砚台较少见,这件具有明确纪年的定烧青花瓷砚台不仅为研究明代文房用具留下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嘉靖时期青花瓷的鉴定、断代留下了历史依据。

明代蝉形银星歙砚(见图6):选用歙石中的稀品——银星石材雕刻呈蝉形。砚的正面砚堂与墨池的形式为一对称的蝉形图案。图案的上部为蝉的双眼,圆圆的双眼之间一小而尖的嘴相连,其下为墨池。墨池深而大,既蓄墨多,又十分传神。在眼与躯干之间,以三道起伏的波纹向内收敛,然后向外扩张,构成一椭圆形的砚堂,砚堂深而广,非常实用。砚的背面为三足式,足的方位分布形式与唐代箕形砚的三足相似。歙砚就纹理可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等五大类。我馆所藏的这方银星歙砚属于没有被归入常规的珍惜品种,又形成这种特别的凤尾形,更是十分少见。

明十五眼抄手端砚(见图7):自古以端砚有石眼者为上品,我馆所藏的这方十五眼端砚为明代砚工之佳作。砚琢成长方形、抄手式。将砚石背面的十五个石眼巧琢成古代轩辕星座图,实属罕见。

清代鹤鹿同春金星金晕歙砚(见图8):宋人李之彦在《砚谱》中强调:“歙石出于龙尾溪,以金星为贵。”此砚砚身满布雨点金星,金晕似雨中烟雾。砚面浅雕天宫仙境,上部老松道劲,一只仙鹤展翅俯冲,松下巧琢一池,池边海水翻滚。砚左下角处雕一只小鹿顾盼回首,右下角处雕一只仙鹤收翅昂头,似在远眺仙界。整个画面栩栩如生。

清犀牛望月随形端砚(见图9):砚正面顶端凿出砚池,砚池上方有一天然石眼,宛如高空悬月,砚右边雕一犀牛,回首仰望明月,把砚池上方的端眼巧琢为月亮,构思奇巧。

清代圆形陶砚(见图10):用极细之陶土烧制,纹理细滑,着墨不费笔,但微渗。砚堂微微隆起,周围的凹槽成砚池。砚边堆塑一假山,山下雕一房屋,非常奇异。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置于案头,可用可观。

未央宫瓦砚(图11):瓦当为中国古代建筑物上的一种构件,瓦当制砚约始于唐代。此瓦砚呈长方形,瓦质细致轻清,近于澄泥,砚质坚而泽,贮水几日不枯。砚面顶部刻“天然一片瓦,造就此奇形。眉山轼”铭文,砚背下部以印模铸刻篆书“未央宫瓦”四字款,字体布局疏朗,倚让适度,属未央宫遗物,堪称瓦当砚中之佳品。

僧六舟刻古砖砚(图12):此砚以汉砖制成,长32厘米,宽15.7厘米,高4.5厘米。砖质细腻,高古淳朴,极具玩赏价值。一侧刻有金石铭文“浪淘风簸白天涯,六舟”九字。砚背镌:

“是口出土于台州临海县章安镇,道光六年游山口台友人口石斋所贻,转赠口口青赏,癸卯冬月又志。”僧六舟(1791-1858年),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又名达受,字六舟,又字秋楫,自号万峰退叟,别号寒泉等,浙江海昌(今海宁)人。俗姓姚,削发于海昌白马庙,又说本姓陈,名唆。耽翰墨,善篆刻,治印雅近二京。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笔墨纸砚这些古代文房用具就像许多古代传统器物一样,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兴起,已经逐步被取代,特别是砚台这样的研磨工具早已成了博物馆中的珍藏。即使是现代的制造、销售也早已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然而,砚台所承载的那种关于翰墨点画的研磨情趣却永远值得后人欣赏。

猜你喜欢
砚池端砚研磨
过梅林
一种便携式研磨机
端砚:润色先生 文房珍宝
专注
专注
研磨垫使用寿命监测方法综述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一种陶瓷制品用原料研磨搅拌装置
水轮发电机组镜板研磨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