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
江西省第八次文代会就要胜利闭幕了。这次会议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文联的高度重视,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同志亲自到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省领导强卫、心社、爱明、志武、朱虹、建人等同志出席了开幕式,特别是强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过去五年省文联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今后五年我省文艺工作和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工作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期间,大家认真学习了强卫书记、赵实书记的讲话精神,讨论了文联工作报告和新章程。大家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大家一致表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我省文艺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本次会议顺利选举出了新一届省文联委员、常委、主席团成员和主席。由于年龄和其他规则的原因,一些老同志不再担任委员、常委和文联的领导职务。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离任的主席团成员、常委、委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对新当选的各位文联主席团成员、常委、委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聘任的荣誉委员和老文艺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
过去五年,全省文艺战线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举办系列文艺活动,强化文联自身建设,发展壮大了文艺队伍,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江西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今后,我们要以这次文代会为契机,不断开创江西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新局面。
一、要有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努力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强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当代文化人的使命和担当,就是要紧紧围绕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自觉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我们要努力承担起时代交付给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大力唱响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人民命运、反映人民心声、激励人民前进,是一切进步文艺的共同特征。脱离人民,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江西故事,就要以人为本,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充满人文关怀,向日常生活靠拢,与平常人拉近,关注人民群众的命运和情感,以平视的眼光、客观的视角记录人们的真实情感,记录时代的脚步,记录祖国的命运,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以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方式之一。各个门类的艺术家都应该用心去感受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时代呼唤和人民愿望,要把精力聚焦到中国梦的艺术创作上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华文明独树一帜、极其辉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已经和正在创造出一个个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故事。中国的故事很精彩,值得写、值得说、值得讲。中国的故事包含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的立场,中国的故事里面有着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的故事里面有着中国的苦难和中国的曲折,中国的故事里面有着中国的成功和中国的奇迹,所以我们要反映中国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震撼全球的现实实践。我们要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镜头、用我们的歌喉去反映、讲好、唱响中国故事。要避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要用说得出、听得懂、传得开、信得过的方式来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观念,彰显中国的价值,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要面向当代、面向年轻人、面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价值观。讲故事还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大人物、大事件,要有小切口;第二是小人物、小事件,要有大情怀。叙事说理要宏观,但是切入点要小;形象要具体,表述要生动,要讲得接地气。要通过中国故事的叙述,加强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的解读,充分展示中国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理论的独特贡献,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中国价值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三是要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唱响中国梦的最强音,最后要落实到产生一大批精品力作,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要鼓励和扶持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开展好“我们的梦——讲述中国故事”文艺作品征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活动,运用文学、戏曲、影视、音乐、动漫、纪录片、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创作一批又一批有影响的文艺精品。要坚持地方资源和国家形象、全球背景相统一,注重挖掘江西文化资源,推出具有江西特色的创作项目,把江西人民追梦圆梦的奋斗精神展示出来,讲好江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推出一批具有江西特色、江西风格、江西气派的文艺作品,通过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达到感染人、感化人、教育人、教化人的目的,做到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见人、见物、见精神,让人耐读、耐听、耐看。
二、讲好中国故事,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是要对实现中国梦、对江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要有自信。现在的中国社会发展成就日新月异,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迅速上升。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正在朝着“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目标稳步前进。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此充满自信。对此,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应该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去,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广大文艺工作者置身于这个伟大时代,就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民族的命运、关心人民的利益,记录人民的奋斗历程和时代的伟大变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时代的伟大建设事业中去。文学艺术家要把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自豪感、自信心融入到建设文化强国和自身的文艺实践中去,体现到文艺作品中来,并通过文艺作品带给全体人民以自信,以力量,振奋起人们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从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二是对用我们的笔、我们的文艺作品来反映和记录伟大时代要有自信。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时代也会产生伟大的作品。江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有着正在波澜壮阔发展的社会实践,这一切都为我们开展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宽广的题材,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在历史文化、生态资源、革命历史和当代实践等各个方面,用我们的笔、我们的镜头、我们的歌声来反映江西的历史和现实。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江西的书院文化、戏台文化、村落文化、人口文化、客家文化、禅宗文化和道教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故事,来表现乡土中国、乡愁中国、文化中国、美丽中国,表现我们可爱的家园、伟大的祖国、亲爱的民族,表现我们无限壮阔的前景。这些年来,江西的文艺工作者积极继承、弘扬江西的优秀文化传统,深入挖掘丰厚的文化资源,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信心,组织了“八一起艺”文艺创作工程,创作了民族歌剧《回家》、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电视剧《井冈山》、《红色摇篮》等一批优秀作品,创出了品牌,创出了特色,为宣传江西做出了贡献,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高品质的精神享受。在江西这片土地上,先后传承着、凝炼着、铸就着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抗洪精神。4500万江西儿女正在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而努力奋斗。火热的生活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了飞翔的广阔空间。对此,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倍加珍惜,努力融入到这个伟大的时代洪流中去,来传承表现弘扬好这些伟大的精神,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来讴歌江西人民的精神风貌,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三是对出人才、出队伍,打造一支强大的文艺赣军要有自信。繁荣文艺创作离不开人才、离不开队伍。江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了陶渊明、黄庭坚、王安石、汤显祖、八大山人、傅抱石等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当代文化名人。近年来,我省的文艺创作日趋繁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艺人才层出不穷,江西文艺在全国的位置在前移,影响力在提升。特别是通过举办鲁迅文学院江西作家班、省文艺创作人才研修班、80后作家改稿会、“江西文艺·名家讲坛”等一系列培训研讨活动、作品征集活动,为文艺新人的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文艺人才。
所以,我们要继续实施文化名家工程,继续抓好文化青年工程,下大力气继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扶持人才。要加强对中青年尤其是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扶持和培养,继续举办以青年为重点的艺术门类比赛、作品征集、展览、展演,并使之常规化、常态化,支持青年艺术家、文艺工作者举办个人展览,多推荐参加全国比赛和交流,让他们在国家级舞台多锻炼多亮相多比拼。要继续实施好赣鄱英才555工程、江西文化名家工程、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批有广泛影响的江西文化名家和领军人物。要尊重文艺人才成长规律,多给予阳光、雨露、土壤,少下行政命令、不搞粗暴干预;多给予关心、鼓励,少苛求立竿见影;多给予宽容、激励,少要求整齐划一。总之,要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打造一支有实力有影响有担当的文艺赣军。
三、文艺创作、文艺工作者、文联组织要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文艺在陶冶个人情操、引领社会风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历史上的精品力作,从屈原到李白,再到近现代的鲁迅、茅盾等人,他们作品中都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中国的价值。这些东西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超越时空局限而流芳万世,传播全世界。文艺不管是小说、诗歌还是电影、戏曲、舞台艺术、摄影、书法等等,都在传递价值观。因此,文艺创作、文艺工作者、文联组织都要努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卫同志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注重寓教于乐、寓美于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文艺创作中。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文艺家个人创作和文联组织活动的方方面面。
一、要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发现能够打动人的故事。文艺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不是因为华丽的词语,也不是动听的音乐,也不是优美的画面,最主要的是作品后面的价值。要坚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以现代人的意识、眼光、价值观去发现故事和打动人的选题。要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主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观念。我们很多文艺工作者善于挖掘江西的资源丰富自己的创作,讲好江西故事,这是江西的特色,我们要继续弘扬好。在把江西资源转化为文学创作时,不能就江西的书院写江西的书院,就江西的村落写江西的村落,就江西的生态写江西的生态,而是要在世界文明的对话中进行转化和表达,传播江西资源后面的价值观念,不管是宗教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还是生态价值。
二、文艺工作者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德艺双馨。“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作为文艺工作者,有德无艺不行,有艺无德也不立。如果一个人会写诗、会作曲、会跳舞,有“两把刷子”,但是品行不行,有艺无德,这能叫艺术家吗?德艺双馨,“德”字在前。我们常 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就是用品行来评价衡量一个人的艺术价值。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有杰出的艺术成就,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今年以来,全国频频出现明星涉毒等事件,给文艺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现在看历史上的屈原、文天祥、鲁迅等大家,首先是看他们的德,“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其次才是文,“先生之文,优美异常”。文艺家作为公众人物在现代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高,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艺双馨作为奋斗目标。要秉持“百花回报沃土、艺术奉献人民”的精神,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讲品位、讲格调、讲境界,反对粗制滥造、弄虚作假、急功近利,旗帜鲜明地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追求低级趣味的倾向,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远离黄赌毒,自觉传播正能量,努力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人民艺术家”前面加上“人民”这个称号,要比“一级教授”“一级演员”等前面加上“一级”强多了。“一级”什么什么的,只是表明你的技术和能力,“人民艺术家”的“人民”称号虽没有表明什么级别,但它无尚光荣,包含了对艺术家“德”的充分肯定。“腹有诗书气自华”,心中有高尚之德,下笔才能写就锦绣文章。中国人为什么对艺术家要求这么高?因为他们是发现美创造美的。如果创造美的人本身有污点,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能让人信服吗?
三、文联各项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联工作,“文”是灵魂;“联”是载体。文联,如果没有“联”就不是文艺工作者之家;但如果没有了“文”,就没有了魂,仅仅是几个人开个会、评个奖、搞点钱而已。不管是作品征集还是改稿会、评奖活动,都要以文为本,这是社会效益,这是价值追求;搞个人作品展,也是在鼓励新人,推动进步。文联的工作也要讲“德”。“德艺双馨”不仅体现在艺术家个人身上,不仅体现在作品上,还要体现在文联组织的“德”上,体现在文联组织活动的鲜明导向上。现在的文联活动可能有更多的市场经济活动的成分,但我们仍然要强调文联的活动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经济活动。我们并不反对市场经济的行为,但如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决不能出现“斯文扫地”的情况。我们不能以赚钱和亏本等经济指标来衡量文联活动的好坏,不能以赚钱为目的。评奖也是如此,它是一种手段和载体,是为了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以此来确立文艺的导向,来告诉人们什么才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好作品。所以文联的工作要始终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要在坚持社会效益为先的前提下,扩大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双丰收。
要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倡导“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大力开展“文化下乡”、“送欢乐 下基层”等文艺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艺工作者把实现个人艺术追求和促进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以自身的高尚行为影响带动更多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要大力推进文艺的创新创造
文艺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是出不了好作品的。强书记指出,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精益求精,大力推进文艺作品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创新。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接受八面来风,吸纳时代气息,不断开创江西文艺发展的新局面。文艺工作者关键要讲好中国故事,而讲好故事关键在于怎么讲、怎么说、怎么写。在讲、说、写的过程中,要大力推动创新创造。
一是要发扬创新精神。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文艺创作传播手段的新变革,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符合,与文化发展规律相一致的观念。要打开想象空间,激发原创能力,把创新的精神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大力推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大力促进不同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的发展,着力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要搞好继承。创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往前走。而不是把前人推翻、把前人抹杀,自己从头再来,重新归零,重新开始。一切优秀的文艺家都会虚心向传统学习,向前辈学习。我们还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内外文化艺术创新的先进成果,包括江西文化创作形成的优秀传统。江西自古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剧目,形成了很好的传统,要不断地去总结、继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善于在继承中创新,增加文化产品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不要像狗熊掰棒子,经常是从头再来。我们要像长江之水、赣江之浪一样,以一浪推一浪、后浪高过前浪之势,形成滚滚洪流,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发展。江西曾经在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等方面的创作很不错,要探索怎么像百年老店一样,百尺竿头再进一尺,做到后继有人、不断发展。
三是要开展横向交流。纵向的继承很重要,横向的交流在当代全球化的形势下也很重要。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我们要以一种开放、健康的心态开展横向交流。在交流、交往甚至交锋中,来形成、突出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个人的、地域的、历史的特色,进而发展自己的优势。横向的交流包括跨学科交流。搞戏曲的要看歌舞;搞音乐的要看话剧;搞话剧的要看美术;搞美术的要看小说;搞陶瓷的甚至可以听听交响乐,交响乐的韵律、节奏可以在陶瓷制作中得以表现。现在我们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中宣部也在大力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江西要在与世界联系的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宣传江西文化资源、推出江西的文化作品。怎么把江西的资源变成中国的故事、世界的影响呢?不是关起门来唱卡拉OK,在书房里吟诗作画,而是要转化性表达,要对着世界说中国故事,要让世界听得懂、站得住、传得开、接受得了。
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在讲好中国故事推出中国影响时,要特别注重文学创作。虽然现在网络小说、动漫、网游发展非常快,但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地位不可替代。没有小说等文学创作就没有文艺创作,没有文学创作就没有电影、电视剧、歌词、歌曲,文学创作是文艺创作的基础,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依托。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要从多样的文学创作开始。比如,电影《白鹿原》,就是改编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要特别注重对作家的培养。现在文学创作特别艰苦,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来钱确实不快。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
四是要创新形式手段。要推动不同艺术门类和文化活动相互融合,将文化融入到演艺、融入到旅游、融入到工艺、融入到科技、融入到各种文化生产过程中去,切切实实把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文化产品。要积极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提高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实现文艺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江西文化资源,改造江西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播和欣赏平台。在古代,开始是口口相传,后来画在岩石、墙壁、骨头上,再后来在纸上、在舞台上。在工业化时期,是在电影屏幕上。但现在,就在网上、手机上。所以我们的文化产品要往这里投。这个方面,音乐最明显。原来讲发行了多少张唱片,现在是讲网上点击了多少次、下载多少次。我们的艺术家要通过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载体、新的媒介手段,把作品传播出去。比如地方戏曲在中央台戏曲频道播,受众就比现场观看人数多很多,影响力传播力也更大。纪录片也是如此,将来需求量非常大。《舌尖上的中国》台词写得很美,把中国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的样式、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态,介绍得美轮美奂。我们也要拍出江西特色的纪录片。文化人对时代的发展要敏感,要追逐时代的潮流。要有互联网思维,小说、诗歌、散文等优秀文艺作品和美术展览要占领网络,建立网上的艺术殿堂,将网络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传播基地。
五是要建立创新机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特别是要完善文艺作品的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评奖的质量和影响力。文艺评论是一个做人梯的工作,你在前面搞创作,我在后面做评论,指出你作品中好的、创新方面和不足之处,都有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要围绕出好作品、出精品,开展严肃、认真、健康的评论。不管小说、诗歌、美术、还是摄影都要开展评论,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创作评谭》、各个网站都应设立评论栏目。江西的《创作评谭》在全国来说都是做得比较早、比较好的,得到了云山同志的表扬。我们要把它做得更好。文艺评论是伯乐,是鉴定师,它能看出你的好,能辨出你的分量。当然文艺评论、文学评论也要与时俱进。我去看电影前,常会先到网上查看影评。现在微信上有很多关于电影电视剧的评论。要善于用新手段来推动文艺评论、文学评论的发展。
五、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
强卫同志指出,全省各级文联要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更好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维权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充分发挥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把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
一是要发挥“联”的作用,增强联络、协调、指导文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文联文联,关键在“联”,“联”是工作抓手。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天然的人民性、群众性。要坚决摒弃衙门作风,努力做到文艺工作者在哪里,文联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符合文艺界人民团体性质和特点的工作方式,着力在“联”字上下功夫,努力拓展“联”的渠道,不断丰富“联”的手段,在“联”上履行职责,在“联”上凸显优势,在“联”上赢得人心,在“联”上出作品、出队伍,把最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为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献计出力。
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真正把文联建设成文艺工作者之家。“联”说到底就是服务,服务就是文联的最大优势。文联没有审批权,人们为什么还要参加文联组织?因为文联组织是一个群众组织,是文艺工作者之家;要给大家以家的感觉、家的氛围。文联不是衙门,也不能是衙门。要把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生命线,不断改进服务方法,提升服务文艺家的能力,努力为文艺工作者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比如,有些农民工、小学老师、文学青年在工作之余写了一些诗歌、一篇小说,兴冲冲地来找你,他们不需要你给奖金、给职务,只要文联的领导、老师能给他们一些指导,他们就会终身受益,就会感谢你、尊敬你。要尊重文艺规律,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反对“学霸”“学阀”。越是大家、大师,越要低调,越要爱护新人、关心新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善于关注各阶层、各方面文艺人才,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情关怀,努力营造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优秀作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把文联真正办成文艺工作者的温馨之家、和谐之家。要坚持群众路线,继续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鼓励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送欢乐、送艺术,支持群众性文艺创作,鼓励群众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要加强团结,发挥好文联新一届主席团的领导作用。新一届主席团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不断提升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反对门户之见、文人相轻,注重团结好各领域、各年龄段人才,在大力扶植培养中青年文艺人才的同时,特别要一如既往地团结关心尊重老艺术家,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这次换届有一些艺术家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文联委员、常委和主席团成员,一批年富力强的文艺工作者担任文联的新职务,这是文艺工作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应该看到,从事文联组织领导工作有年龄限制,从事艺术创作没有年龄限制,“庾信文章老更成”,老艺术家是江西文艺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是江西文艺事业的宝贵财富。各级文联要积极为老艺术家采风、办展、出书等文艺活动提供支持,让他们在艺术创造道路上越走越宽。新人要关心,老人也要关心。要营造浓厚的团结氛围,把老中青艺术家都紧紧团结到文联组织中来,激励大家为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文化强省贡献智慧和力量。
各位委员、艺术家,同志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广大文艺工作者任重道远、大有可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实现江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新步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4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