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清
(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医治疗胃肠道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悠久的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学者们对于部分中药的作用机理与毒理特点均已充分掌握,中医药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与推崇[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用药安全成为患者关注的焦点。不合理用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有研究证实,每年死亡的患者中,约1/7为不合理用药导致[2]。中药由于品种繁多、配伍复杂而安全问题严重,在临床应用时更应注意合理用药。本文就中药合理用药治疗胃肠病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中药的科学应用与推广提供有力依据,现总结如下。
对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期间消化内科的中药用药处方进行研究与总结,共获得中药处方1530张。处方使用对象均为胃肠道疾病患者,其中男性920例,女性610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为45.5岁。在选取研究样本的过程中已排除符合以下标准的样本:①未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用药的患者;②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③处方损坏或字迹模糊[3]。
参照《新编药物学》中对于合理用药的相关要求,由专人对中药处方进行筛选与评价,考察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考察内容为中药的用法、剂量、治疗时间、配伍情况等,并统计存在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数。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并对其不良反应类型进行总结。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的1530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共172例,占11.2%。其中药物炮制不当共12例,占不合理用药7.0%,如半夏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能起到和中健胃、止呕降逆的作用,但生半夏具有毒性,医院药房在半夏炮制过程中若处理方式不当可能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共65例,占37.8%,如一些中药药方中某味药物的剂量增减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剂量过小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但剂量过大则可能导致患者中毒;药物配伍不当共80例,占46.5%,主要为中药注射剂或输液剂配伍不当,导致有效成分含量下降、药品澄明度改变、pH改变、产生沉淀等;药物用法不当共15例,占8.7%。
对使用存在不合理用药的中药处方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共100例,占58.1%。其中60岁以上者共55例,12岁以下者共38例。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过敏,共45例,占42.4%;肾功能异常共30例,占28.3%;消化道出血共 15例,占 14.1%;呼吸困难共 10例,占9.4%。根据病历记录显示,停止用药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救治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
对不合理用药的给药途径进行分析可知,静脉注射与口服途径最容易发生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为肌注、外用,具体数据见表1。对不合理用药的药物剂型进行分析可知,注射剂与片剂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丸剂、胶囊剂、汤剂、冲剂,具体数据见表2。
表1 不合理用药给药途径分布
表2 不合理用药药物剂型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药对胃肠道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发生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剂型为注射剂,其主要原因为中药材中植物蛋白含量高,制成注射剂后部分植物蛋白容易形成半抗原,引发人体免疫反应。在进行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时,部分成分可能发生沉淀、颜色变深、混浊等现象,容易造成过敏反应。口服剂型如片剂、丸剂、胶囊剂、汤剂、冲剂等,由于起效慢,通常需长时间使用[4]。目前部分中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毒理学机制等尚未阐明,其对于肝药酶与肝功能的影响尚属未知范畴,因此在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时,应避免疗程过长,并密切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变化。
静脉给药途径发生不合理用药的概率最高。在静脉给药时,药物无需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因此在体内的浓度较高。一些中药制剂稳定性差,需加入防腐剂与缓冲液等,此类添加剂对于人体的刺激作用较强,容易造成各类不良反应。因此笔者建议,在采用中药制剂对胃肠道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注射剂,改用口服剂。
在对胃肠道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5]:①合理配伍。在使用不同药物进行配伍治疗时,应注重“十八反”、“十九畏”等中医配伍禁忌理论,在对症用药的基础上强调安全用药;②控制剂量与疗程。大多数胃肠道疾病为慢性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尽量控制治疗剂量。部分中药的毒理学与药代动力学尚未彻底阐明,因此小剂量给药能够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疗程过长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升高,医生应尽量缩短疗程,以降低中药对人体的毒理作用;③精准炮制。中药房对药材进行炮制时,应严格按照药典的相关标准执行,讲究处方准确、配伍精良、炮制合理,使患者使用的中药方剂与成品达到高标准。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提高中药合理用药水平,从经济、科学、安全的角度用药,才能满足胃肠道疾病患者的治疗需求。
[1]张成祥.中成药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56例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8,4(4):66-67.
[2]刘玲.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5):145-146.
[3]刘艳秋,程兰英,张瑞珏.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J].亚太传统医药,2008,4(9):112-113.
[4]杨秋明,戴卫波.中药注射液配伍不当导致的常见问题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2):125-126.
[5]池建军.中药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