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公开课“去演存真”

2014-10-31 13:27张琼
考试周刊 2014年75期
关键词:共享性真实性

张琼

摘 要: 公开课与常态课相比更具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向来很受开课人的重视。开课人为了让公开课完美,便对其形式和内容“精雕细琢”,甚至不惜牺牲真实性,把课堂变成舞台,把自己和学生分别变成导演和演员,整个课堂“演”味十足。可是退变为表演课的公开课还能承载公开课的使命吗?答案必将是否定的。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的公开课最不可或缺的便是真实性和共享性,语文公开课应“去演存真”。

关键词: 语文公开课 真实性 共享性

公开课是一项教师间有目的地互相听课的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可以评定上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或研讨某一教学专题,或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公开课是承载重任的使命课。它与常规课相比更具有特殊性,因为有了外人的介入,即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反而造成不少公开课表演性质浓厚。上课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并且反复预演,更有甚者连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都进行排演。试想,此种公开课虚假繁荣、过分“完美”的背后十分意义。对于此种“表演课”,应该坚决抵制。

新课程背景下理想的公开课的本质特征应是课堂的真实性及共享性。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公开课活动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打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结合听评课经历,我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应该具备以下因素。

1.教师真付出

公开课的课前准备是较为繁琐的。教师需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甚至需要备听课者。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找好上课切入点,设定好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选好教学方法,才能为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上公开课,教师都较喜欢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的教师为了强化对文本的剖析,制作了数量众多、色彩繁多、内容繁复的课件。整堂课师生都被束缚在课件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需谨记只能用多媒体“锦上添花”而不能让它“喧宾夺主”。我提到的备听课教师也很重要,一定要在课前把上课时所用的导学案发到听课者手中,让他们初步了解教者的上课思路,听课时才不盲目,评课时才更有针对性。

2.课堂真丰富

丰富的课堂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不单一,教学效果好,各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这样的课堂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融合,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根据这样的理论,我在设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教学方案时,主要从景情关系角度做了如下安排:

首先,重点落在“景”上。让学生通过对该词有关元宵节意象的感知探讨元夕盛景是用什么表达技巧呈现的。教师应趁热打铁,给学生总结景物描写的常用手法。还可以让学生当堂习作,用所学手法描写一段景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当堂给予点评。到此是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和应用,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但实际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蕴含其中,学生通过对南宋时元夕盛景的了解,更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他们的爱国情。

其次,重点落在“情”上。让学生探寻寂寞闲居的辛弃疾的心境。经过讨论,学生感受到元夕佳节的奢华之景和阑珊之景的对比,盛装丽人和脱俗美人的不同追求,领悟到原来“那人”便是作者,在屡受排挤、仕途暗淡的境遇中,辛弃疾就如同那不慕繁华、不同流俗、自处幽处的美人一样,耐得住寂寞,始终坚守信念。他的这种品质深深感染了学生,我不失时机地阐述了这种品质的现实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了坚守的可贵。我想这就是语文课堂人文性的展现。同样,在提炼本词的情感主旨时,我们不能忽略其突出的表现手法,如反衬。人文性中又潜藏工具性。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尽量把二者无痕地“契合”起来。

还需强调的是丰富的课堂也是需要深度和广度的,决不能一味地求表面丰富,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要将知识点讲透彻,还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只有对文本精彩语言进行精细解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学生真融入

要想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设计有连贯性的问题及适时的点拨、精当的点评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还需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他们、鼓励他们。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真思考、真讨论,师生平等交流,到处都是思维碰撞的火花。不仅可以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时,把细节描写作为教学重点,在播放完王熙凤见贾母的视频后,学生对王的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适时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笑有何特点,展现他们的何种性格。学生在一番寻找之后,真正领悟到细节的魅力。学生只有真融入,才能真正把表演课“扼杀”在摇篮中。

4.师生真收获

在一堂好的公开课中,师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学生而言,这节课能使他们都受益,激发学习兴趣,学到知识,获得很好的情感体验。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体现在学生高度参与时激发的灵感,还在于这一份真实的“不完美”。这份“不完美”可以留待听课者和授课者反思,使大家日后都能有所提高。这是表演课永远不能达成的。

5.评课真平等

公开课活动如想画上完美句号,体现其共享性,评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评课时我最注重的就是评课氛围。我觉得评课应该在平等、真实的前提下进行。

有了平等,评课者才能不“俯视”,放低心态,在听课时才能真正融进课堂,切实体察教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而真正领略到教者的点滴智慧,当然也不会忽略其不足。有了真实,评课者才能在评课时真实地、毫无保留地表述意见。平等和真实同样可以使教者受益。有了平等,教者便不需“仰视”,只有不怯场才能正常发挥。有了平等,教者更无需作伪,更乐意把真实的课堂呈现出来。真实课堂绽放的魅力是“表演课”永远不能及的。因此,在这样的氛围中,评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评者心怀感激、虚心接纳。大家都以能提高彼此的教学能力为最终目标,毫无芥蒂地讨论着、切磋着,取长补短。我相信这样的听评课活动如能坚持下去,语文教学质量就一定会更上新台阶。

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要想具有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必须注重其真实性和共享性特征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形式。相信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公开课定是开“课”有益。

参考文献:

[1]项家庆,潘海燕.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

[3]李茜.浅谈语文新课标的多元与标准.教育革新,2006,5.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享性真实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广告的真实性
创造人文性的数学课堂生活
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原因研究
“鸿合”软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浅析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