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龙舟的个案考察与分析

2014-10-31 23:46陈栋章淑敏
考试周刊 2014年75期

陈栋++章淑敏

摘 要: 本文以江西省鹰潭市西门村的村落龙舟为例,通过访谈法、个案调查法和田野法分别从传统时期的西门村落社会(1949年以前)和转型协调时期的村落社会(1978—至今)两个时期,对龙舟构造、组织形式、参与动机等三方面进行村落龙舟的个案考察与分析,得出:流变的必然性;传承主体的变迁;经济的变迁对龙舟竞渡作用明显的结论。

关键词: 村落龙舟 江西省鹰潭市 西门村

在我国璀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龙舟是在村落中起源、发展、繁荣起来的。村落是中国农村广阔的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是一种紧密结合的小群体,也是在其内部互动中构成的一个个有活力的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有机体[1]。因此,在村落中研究龙舟有助于概括和推演龙舟运动的内涵、结构、功能、演进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典型村落“西门村”。研究将西门龙舟竞渡分为两个时期进行考查,即传统时期的村落社会(1949年以前)和转型协调发展时期的村落社会(1978-至今)。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查阅了国内有关龙舟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趋势及民族体育等大量文献资料。

1.2.2访谈法采用半标准化访谈法,即用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与主要问题对西门村村长、村民进行口头访谈。

2.西门村地域特征

“西门村”位于鹰潭市南郊,东交演圹村,南临东川村,西邻上桂村,北接鹰潭讪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下辖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760户,上房村168户,中房村109户,杨家村64户,占家村165户,总人口3129人,总劳力1740人,有耕地面积803亩,林地面积7916亩,养殖水面280亩。

3.西门龙舟的发展沿革

3.1传统时期的西门龙舟(1949年以前)

3.1.1龙舟构造

传统时期的西门村的龙舟主要采用具有木质轻巧、耐腐蚀、韧性强为特征的杉木做成。作为竞渡的龙舟都是做成龙形或刻着龙纹的船只,前装木制龙头,龙头刻画成目怒爪张的形状,龙头后面排列着刀枪,两侧挠柄很长,看上去十分庄严威武,后装龙尾,船上搭着彩色的蓬,前后插着绣伞。通常情况下,龙舟都做成窄小狭长的造型,这样有助于减少行驶阻力,提高速度。一般来说,这种龙舟长7至13米,也有更长的,其规格是根据人的身高、体重而做出相应调整。西门村的龙舟队员人数大都是29人,其中26人划舟,另外3人分别掌舵、敲锣、打鼓。如果在较小河道比赛,则船身较小及划船人数相对减少些,有18人或22人,也就是9舱和11舱,1舱坐2人,左右各1个,但敲锣、打鼓、掌舵的人数则是固定不变的,仍为3位。有时在经济困难时期,没有资金做龙舟就会用渔船或农船临时进行改装,龙头和龙尾都是由纸做成的,并把它们装在木船前后,再用画满鳞甲的布幔围着,因草草而成,被称为“草龙”。

3.1.2组织形式

3.1.2.1组织人员

在西门村中,品德高尚和劳动能力(即体力)较强的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村里说话有较高权威,因此在龙舟赛的时期主要是由这些人组织,由村民自发参与。组织管理者们会自行在内部设定临时职务和职位,并制定职责。在比赛时间内,管理者实行层层管理和各司其职的行内约定,当活动结束时这些职务和职位也随之结束。

3.1.2.2参与比赛人员

参与比赛人员的主体是本村的村民,每家每户都得出一个壮丁参与龙舟赛。由于当时人口不是很多,村里也只供得起一艘龙舟,参与龙舟比赛的人员差不多就30人。如果出现人数不够的情况,组织者就从一户人家中选取两位村民;若参与比赛人数多于参赛人数时,组织者就会安排选拔比赛,挑选强壮些的人组成龙舟成员。当时能够代表村参加与邻村龙舟比赛被认为是很光宗耀祖的一件事,因此能参与比赛的成员都是在村里比较突出的小伙子。通过调查与访谈了解当时参与比赛大致的一个年龄,以参与比赛人数29人为例,以下数据是通过与西门村前任村长回忆所得。

传统时期参与龙舟竞赛人员年龄分布

根据以上表格调查数据显示,传统时期参与龙舟竞赛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25岁,占总人数的86.2%。传统时期,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因素导致人口的寿命较短,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35岁。因此,参与龙舟竞赛的人员,现在看来,年龄偏小,但对于当时人均年龄情况来看是很正常的。

3.2转型和协调发展时期的西门龙舟(1978-至今)

3.2.1龙舟构造

这时期的龙舟构造相比传统时期要简单得许多,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是名义上的龙舟,因为这时的龙舟已没有龙头、龙尾,只有船头和船尾。但是龙舟整体大小较以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就是突出简单、实用功能。龙舟上也没有上色,全是木质本色,但会涂抹桐油在龙舟上起到防水、耐腐蚀和防虫作用。平时的保养就是尽量减少暴露在室外,避免太阳的暴晒。其龙舟规格也没有很大改变,和以前一样龙舟成员大多数都是29人,敲锣、打鼓、掌舵的3人是每船必须有的。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龙舟,最困难的是找木材。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树木的直径必须在20厘米以上,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结实耐用。但由于村民们没有意识到合理保护环境,只顾发展经济,滥砍滥伐,因此后期,造舟的合适木材要到深山老林寻找。

3.3.2组织形式

3.3.2.1组织人员

西门龙舟赛在这个阶段是参加由鹰潭政府参与组织、管理的龙舟竞赛。政府人员会对每条龙舟进行注册登记,派发号码。西门村的龙舟活动是由该村精英在端午节前期自发组织的,龙舟竞赛的组织人员是由村民公选选出,然后统一村中的各龙舟在五月初三的下午竞赛。这时,这些乡村精英会参与到政府组织的竞赛管理中,共同使龙舟赛安全有序地进行。这时的管理委员会将进行一定规模的招商,例如出卖冠名权、为某品牌打横幅做产品宣传等为比赛的顺利完成募集资金。这时的组织机构是暂时的,只是在龙舟竞赛开展时这个组织才存在,当竞赛结束时,这种组织关系随之解散。在竞赛期间,每位组织管理工作者都会尽力完成工作,市政府还会对龙舟竞赛优胜者颁发奖状、奖旗以兹表彰。endprint

3.3.2.2参与比赛人员

参与比赛人员较以往发生一定变化,虽然主体还是本村村民,但由于龙舟在当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外地人和亲戚朋友如果愿意参加龙舟比赛,也是被允许的,但只能以西门村村员的身份参加比赛,这些人包括从本村走出去的在校大学生、在外务工等各类群体。端午节即将到来之时,想参赛的人员会像祖辈那样兴奋,踊跃地报名参加村里的龙舟大赛。这时的参与比赛人员原则上是每户都得出个青壮年,由于西门村的人口增加,想参与比赛的人越来越多,一艘龙舟已经满足不了参赛人员的需求,因此西门村又增加了几艘龙舟。当然选拔人员的标准是优先选拔身体健硕、力气大、水性好的青年男子。以下的数据是通过访谈了解的参与人员的年龄大致分布。

协调发展时期参与龙舟竞赛人员年龄分布

根据以上表格调查数据显示,协调发展时期的参与龙舟竞赛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1岁~30岁,这个区间人数占总人数的62%。与传统时期相比较,在传统时期占了大比例的15岁~20岁的年轻人在这时期少了许多,其主要原因是在协调转型时期,这个年龄区间的年轻人主要在求学阶段,因而参与人数相比更少。同时,也可以发现这个时期参与龙舟赛年龄相比传统时期,年龄偏大,30岁以上的占17.4%。在传统时期是没有一个30岁以上的人参加,在转型和协调期30岁以上的占3.4%。其原因是在这个时期,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的寿命更长,身体状况更好,中国此时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

4.个案的启示

4.1传承主体的变迁

转型前,龙舟竞渡的传承主体和传承技术层面均可体现为一种自在自发的意识状态和活动方式;活动组织方式遵从传统习俗的经验主义活动图式;传承心理依赖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天然情感并同时仰仗以家庭、道德为主的自发调控系统[2]。但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形态瓦解的同时,人们以往靠地缘的交往模式发生了转变。以自由、平等、理性、开放为特征的交往方式开始普遍。龙舟竞渡传承主体的变迁于是发生。龙舟参与的民众信仰基础已经伴随信仰万物有灵时代的终结而发生质变,在调动群众参与龙舟的过程中已经不具备当初的精神动员能力,家庭传承和伦理道德规范的作用在当代现实条件下趋于弱化。就传统龙舟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言,农民队伍是龙舟竞渡传承的重要力量,转型和协调发展期龙舟的参与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包括农民、大学生、职工等,成分更复杂,参与动机日趋多元化。

4.2流变的必然性

在中国社会逐步由以农业为基础产业、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为基础产业,以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龙舟制作材料的变化,还是赛事的组织,又或是参与动机的多元化,都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反映。

5.结语

无论是古老民俗的龙舟竞渡,还是竞技运动的龙舟运动,其存在与发展都与社会背景有种种关联。发掘与光大村落龙舟文化资源和精神,不仅能够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宝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更能够促进我国的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构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精神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铁梁.村落是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思想战线,1997(2):96-98.

[2]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J].体育科学,2008(04):84-96.endprint

3.3.2.2参与比赛人员

参与比赛人员较以往发生一定变化,虽然主体还是本村村民,但由于龙舟在当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外地人和亲戚朋友如果愿意参加龙舟比赛,也是被允许的,但只能以西门村村员的身份参加比赛,这些人包括从本村走出去的在校大学生、在外务工等各类群体。端午节即将到来之时,想参赛的人员会像祖辈那样兴奋,踊跃地报名参加村里的龙舟大赛。这时的参与比赛人员原则上是每户都得出个青壮年,由于西门村的人口增加,想参与比赛的人越来越多,一艘龙舟已经满足不了参赛人员的需求,因此西门村又增加了几艘龙舟。当然选拔人员的标准是优先选拔身体健硕、力气大、水性好的青年男子。以下的数据是通过访谈了解的参与人员的年龄大致分布。

协调发展时期参与龙舟竞赛人员年龄分布

根据以上表格调查数据显示,协调发展时期的参与龙舟竞赛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1岁~30岁,这个区间人数占总人数的62%。与传统时期相比较,在传统时期占了大比例的15岁~20岁的年轻人在这时期少了许多,其主要原因是在协调转型时期,这个年龄区间的年轻人主要在求学阶段,因而参与人数相比更少。同时,也可以发现这个时期参与龙舟赛年龄相比传统时期,年龄偏大,30岁以上的占17.4%。在传统时期是没有一个30岁以上的人参加,在转型和协调期30岁以上的占3.4%。其原因是在这个时期,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的寿命更长,身体状况更好,中国此时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

4.个案的启示

4.1传承主体的变迁

转型前,龙舟竞渡的传承主体和传承技术层面均可体现为一种自在自发的意识状态和活动方式;活动组织方式遵从传统习俗的经验主义活动图式;传承心理依赖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天然情感并同时仰仗以家庭、道德为主的自发调控系统[2]。但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形态瓦解的同时,人们以往靠地缘的交往模式发生了转变。以自由、平等、理性、开放为特征的交往方式开始普遍。龙舟竞渡传承主体的变迁于是发生。龙舟参与的民众信仰基础已经伴随信仰万物有灵时代的终结而发生质变,在调动群众参与龙舟的过程中已经不具备当初的精神动员能力,家庭传承和伦理道德规范的作用在当代现实条件下趋于弱化。就传统龙舟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言,农民队伍是龙舟竞渡传承的重要力量,转型和协调发展期龙舟的参与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包括农民、大学生、职工等,成分更复杂,参与动机日趋多元化。

4.2流变的必然性

在中国社会逐步由以农业为基础产业、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为基础产业,以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龙舟制作材料的变化,还是赛事的组织,又或是参与动机的多元化,都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反映。

5.结语

无论是古老民俗的龙舟竞渡,还是竞技运动的龙舟运动,其存在与发展都与社会背景有种种关联。发掘与光大村落龙舟文化资源和精神,不仅能够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宝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更能够促进我国的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构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精神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铁梁.村落是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思想战线,1997(2):96-98.

[2]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J].体育科学,2008(04):84-96.endprint

3.3.2.2参与比赛人员

参与比赛人员较以往发生一定变化,虽然主体还是本村村民,但由于龙舟在当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外地人和亲戚朋友如果愿意参加龙舟比赛,也是被允许的,但只能以西门村村员的身份参加比赛,这些人包括从本村走出去的在校大学生、在外务工等各类群体。端午节即将到来之时,想参赛的人员会像祖辈那样兴奋,踊跃地报名参加村里的龙舟大赛。这时的参与比赛人员原则上是每户都得出个青壮年,由于西门村的人口增加,想参与比赛的人越来越多,一艘龙舟已经满足不了参赛人员的需求,因此西门村又增加了几艘龙舟。当然选拔人员的标准是优先选拔身体健硕、力气大、水性好的青年男子。以下的数据是通过访谈了解的参与人员的年龄大致分布。

协调发展时期参与龙舟竞赛人员年龄分布

根据以上表格调查数据显示,协调发展时期的参与龙舟竞赛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1岁~30岁,这个区间人数占总人数的62%。与传统时期相比较,在传统时期占了大比例的15岁~20岁的年轻人在这时期少了许多,其主要原因是在协调转型时期,这个年龄区间的年轻人主要在求学阶段,因而参与人数相比更少。同时,也可以发现这个时期参与龙舟赛年龄相比传统时期,年龄偏大,30岁以上的占17.4%。在传统时期是没有一个30岁以上的人参加,在转型和协调期30岁以上的占3.4%。其原因是在这个时期,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的寿命更长,身体状况更好,中国此时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

4.个案的启示

4.1传承主体的变迁

转型前,龙舟竞渡的传承主体和传承技术层面均可体现为一种自在自发的意识状态和活动方式;活动组织方式遵从传统习俗的经验主义活动图式;传承心理依赖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天然情感并同时仰仗以家庭、道德为主的自发调控系统[2]。但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形态瓦解的同时,人们以往靠地缘的交往模式发生了转变。以自由、平等、理性、开放为特征的交往方式开始普遍。龙舟竞渡传承主体的变迁于是发生。龙舟参与的民众信仰基础已经伴随信仰万物有灵时代的终结而发生质变,在调动群众参与龙舟的过程中已经不具备当初的精神动员能力,家庭传承和伦理道德规范的作用在当代现实条件下趋于弱化。就传统龙舟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言,农民队伍是龙舟竞渡传承的重要力量,转型和协调发展期龙舟的参与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包括农民、大学生、职工等,成分更复杂,参与动机日趋多元化。

4.2流变的必然性

在中国社会逐步由以农业为基础产业、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为基础产业,以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龙舟制作材料的变化,还是赛事的组织,又或是参与动机的多元化,都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反映。

5.结语

无论是古老民俗的龙舟竞渡,还是竞技运动的龙舟运动,其存在与发展都与社会背景有种种关联。发掘与光大村落龙舟文化资源和精神,不仅能够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宝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更能够促进我国的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构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精神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铁梁.村落是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思想战线,1997(2):96-98.

[2]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J].体育科学,2008(04):84-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