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双线并行

2014-10-31 22:18贺文
IT经理世界 2014年20期
关键词:验票身份验证票务

贺文

从8月份到10月初,晴朗和团队只做了一件事,让“有约”重生。

十一长假后亮相的“有约”App3.0版,几乎是改头换面。用团队创始人晴朗的话说,这两三个月,重写了“有约”所有的代码,改变了原来的界面,除了“手势验票”的核心功能得以保留外,新“有约”更像一款社区性、平台型产品。而小半年前,晴朗他们还只是琢磨如何对“有约”这个工具型App做些“修修补补”,通过增强App的社交属性,让这款移动支付验证App的用户更加活跃。

从改良到自我革命,大转变的同时,“有约”获得了百万元级人民币种子期投资。晴朗说,“有约”从移动支付验证服务商的“单腿独立”,到移动票务系统、文艺青年社区“双线并行”的快速迭代,是创业团队在面对“用户需求”时水到渠成的选择,“真正有生命力的平台,一定是从用户需要出发,为用户生产内容”。

生于“手势验票”

香港红磡体育馆前,长长的人龙,等待着黄耀明——上世纪80年代凭达明一派红遍香港的歌手——演唱会开场。

在检票处,入场的观众没有像平日那样拿出纸质票据,而是掏出手机,出示了电子票给工作人员,对方在屏幕上划了几下,验票完成入场。

这对很多经常看演出的人来说,还是相当新鲜的验票体验。但是,对晴朗他们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有约”这个十几人的团队,在今年8月之前倾力做的一件事是:一部手机,一款App,从“活动发现”开始,到下单订票支付、邀友赠票,最后现场验票,他们希望在移动端打造一套轻盈的购票验票的服务系统。

“很文艺的软件”,“方便看各种演出的资讯”,“订票方便,不用怕门票丢失”等类似评价,是“有约”在App Store的用户评价里最常见的。

就像被记者调侃地称为“文艺大叔”一样,“晴朗”是晴朗的真名,在采访的间隙,他甚至会为“有约”上的某个演出活动的图片不美丽,而特意电话App的编辑。

他会跟你讲,“有约”的移动支付验证系统,相较于之前的票务系统——实体票,二维码电子票——如何的有成本优势、减少投入等等;他也会跟你讲那个模仿佐罗、有专利的支付验证手势“Z”多么的酷、操作多么的方便;他还会跟你讲那一张张“美丽的票根”,在验票后依然会静静留存在你手机App里,时常让你重温观演时的美好瞬间。

“O2O”是过去两年中,被炒到热得不能再热的话题。晴朗他们以为,在On line To Off line或者Off line To On line的过程中,有一个相当尴尬的状况但也可能是市场机会:用户在线上购买服务、在线下体验/获得服务时,遇到很大的问题是身份验证。于是乎,我们会在电影院常见这样的场景:很多购票出票的自助终端机一字排开,比如格瓦拉、时光网、QQ看电影、豆瓣网等等,用户在众多机器面前眼花缭乱,而希望实现O2O的互联网公司、传统商家则是花大力气铺设这种“很重”的线下身份验证设备。

晴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全国有接近3000家影院,如果这样的设备每一台是1万元,要铺设到每一家影院,则需要3000万元,而且还不止于此,打印的墨盒、纸张更换,硬件的损耗,维护的人手投入等等。“这一整套模式,非常不互联网,太out,没有找到基于手机的、移动的购票验票解决方案。”

晴朗告诉记者,与根植于PC时代的传统票务在线公司不同,“有约”是一套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发和运营的票务系统,2013年6月申请“有约票务系统”专利,这一技术可能使存储于云端的虚拟电子票,在用户购票、移动支付和验证环节完全取代实体票,并使上述昂贵笨重的自助终端机器退出历史舞台。

晴朗介绍,“有约”全是移动端的渠道,基于微信、微博、iOS和安卓四个版本开发产品。

最早是在2013年夏天,他们做了微信公众账号“今夜有约”,用户在任何一个城市发送地理位置,即可获得以距离划分的附近四到五场演出活动的信息推送。这只是真正完成移动O2O的第一步,即达成信息的浏览。“有约”App于2013年10月在苹果及安卓操作系统内测,两个月后正式上线。现在,“有约”通过微信、微博、iOS客户端和安卓客户端,把全国30个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信息,全部上线。第二步是移动支付,“有约”现在使用微信支付等市面上已有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第三步是线下商家对用户的身份验证(即“验票”),这一步是“有约”自有的技术和产品理念。

晴朗介绍,像大众点评、美团等O2O的主力互联网玩家,现在在验证环节“还是很传统的”,需要一个验证的代码,比如二维码或者一串数字短信码,与之相匹配的是“非常重的”线下身份验证设备和模式。按照晴朗的说法,“有约”的这套移动端验票系统,无论是对商家还是活动演出等服务提供商,都会降低它们的成本。

有人说,“有约”移动身份认证将“杀死二维码”。果真能够吗?我们可以想见,对于演出方、票务公司来说,“有约”这套基于移动端的购票验票系统无疑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这是刚需;对于“有约”来说,如何快速地让更多用户和商家知道并且使用“有约”系统,即推而广之,同样也是刚需。

做社区的冒险

但上述内容,还是五个月前“有约”2.0的模样,以及当时晴朗他们对于“有约”成长的构想。十一长假刚刚结束,晴朗告诉《IT经理世界》记者,“有约”3.0版本增加社区功能,希望发展成移动票务系统、文艺青年社区“齐头并进”的平台。

新版“有约”的社区属性体现在:用户不仅能在“有约”上发现好的活动,还能发现参加该活动的朋友,并能邀他参加别的活动。为了强化“有约”的社区属性,3.0版本有很多产品细节的变化,比如新增了通信功能、发布信息(增加“广场”栏目,用户可以看到同城演出信息及参与该活动的用户)。用晴朗的话说,“有约”原来是“从活动出发”,现在则是“从人出发”。

伴随产品形态变化的,是商务拓展策略的调整。

原来“有约”专注于中小型文艺活动的门票销售和推广,而且将面向B端做推广视为重点。当时晴朗他们的考虑是,面向C端直接做推广,获取用户的成本很高,所以要“巧取”,比如他们更倾向于与有用户资源的商家合作,利用合作伙伴既有的渠道资源。但是现在,晴朗他们已经转变了观念,“2B的业务方向,是资源性的合作,生命力有限。真正有生命力的平台,一定是从用户需要出发,为用户生产内容”。

晴朗透露,今年8月 “有约”开始想做同城文艺生活圈,故而增加了大型演唱会的票务,现在“有约”上大中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都有囊括。据他介绍,目前“有约”已经有超过1000场演出活动的售票和推广。借用晴朗的说法,新版“有约”要做城市文艺青年的生活圈、城市文艺活动的数据库。

为何不到半年时间,“有约”的发展定位会有如此大的转向?

“驱动力完全在于用户的数据。”晴朗分享了一个细节,今年5月份“有约”做了一次《我是歌手》音乐总监梁翘柏的小型演唱会,地点是在距离北京市区较远的中国传媒大学。演出信息上线后,就有三四百个用户留言,一是演出地点较远,能否拼车;二是票务转让;三是演出结束后邀约宵夜、K歌等。用户的反馈让晴朗他们开始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看演出看话剧其实是社交行为,而非纯粹的艺术欣赏行为,故而在“有约”这个移动票务系统上衍生出“社区”,是水到渠成的,发现且满足了用户需求。

以交易为核心的、工具属性强的互联网产品,转型做社区,此前有淘宝、京东,但是都不甚成功,“有约”凭什么有自信呢?晴朗的理解是,京东、淘宝用户的社交需求非常低,他们购买的东西不仅不太具有社交功能,反倒容易产生诸如“撞衫”这样的社交尴尬。但是听演唱会看演出等文艺活动则是天然的社交活动。

强化了社区属性的新版“有约”,将如何与原来的社区老兵,比如豆瓣、大众点评等,差异化发展或者竞争?我们看到,豆瓣、大众点评已经衍生出订票、售卖优惠券等交易服务。晴朗的解释是,“有约”有一套移动票务系统,相当于有了技术的壁垒,而且是原生于移动互联网。虽然大家都是做社区,看似殊途同归,结果也未必相同,更何况现在都还是在路上。

晴朗介绍,“有约”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三类:一是演出票的票提,即票务代理模式的分成;二是进入到吃喝、休闲体育场馆、快递物流等瞄准O2O的生活服务领域,在线下身份验证环节,以技术授权费用的方式合作,帮助对方完成交易的闭环;三是精准移动营销。当第一、二类商业模式所产生的数据量足够大时,第三种商业模式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现在看来,不同的是商业模式的实现节奏。晴朗透露,之前的想法是先以第一、二类商业模式为重,在“城市文艺青年的生活圈、城市文艺活动的数据库”的新定位后,第三类商业模式会加强,以期三种模式并驾齐驱。

事实上,做社区更需要时间和耐心。不管是社区老兵大众点评,还是新晋热门的垂直型社区如“蚂蜂窝”、“58同城”等,其实都是熬出来的。“没有预期发展速度要多快,关键是用户是否喜欢、用户能否创造更丰富的内容。我们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垂直范围内试错。”晴朗说。

猜你喜欢
验票身份验证票务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票务运作风险管控
地铁多元支付与票务安全融合发展研究
文旅部出台国内首个演出票务领域行业标准
从案目制到票务制:近代剧场经营范式的确立
Endogenous neurotrophin-3 promotes neuronal sprouting from dorsal root ganglia
身份验证中基于主动外观模型的手形匹配
ASP.NET中的Forms身份验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