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广,甄子会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体育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身体健康,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人,安全是健康体魄形成的前提。在此教育过程中,运动安全、运动风险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不利因素。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课题。通过课程改革,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新开设一门运动风险防护课程,预防体育教学风险事故的发生及应急处置方法。对于解决学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省内最早开设运动风险防护课程的学校,多年的课程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分析该校运动风险防护课程构建经验,可以为其他高校运动防护课程设置提供好的参考依据,这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控制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有重要现实意义。
运动防护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体育课程,是一个新的课程概念。2012年甄子会等在《普通高校开设运动防护课的可行性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出个运动防护课程概念,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对该课程概念进行统一、权威的界定[2]。运动防护课程的提出主要受1997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同济大学合作,在同济大学开设了“突发事件的预防及自救、互救”选项课程的启示[3]。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给学生体育安全预防及遇险急救技能知识,达到学校体育运动安全化,出现运动风险急救及时化,最大限度减少运动风险所造成的伤害。
普通高校运动防护课程与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运动防护课程有一定区别。高校运动防护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预防与处置,最大限度减小运动风险造成的损失。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运动防护课程设置除了上述目的外,更侧重于是运动损伤后的康复与治疗,这是普通高校运动防护课程达不到的。专业运动防护课程所涉及学科更多、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硬件设施更齐备,课程体系更趋于成熟[4]。
运动防护课程概念可界定为:“以预防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减少运动风险伤害为目的,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置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程”。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黑龙江科技大学体育部2009年重新修订了体育课程大纲。新大纲以“育人为本,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知识、技能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宗旨,设计了“普遍培养学生滑冰、运动防护技能,重点培养学生一项运动技能”的“2+1”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整了选项课教学项目、授课形式。教学内容设计更趋于合理,使学生懂救护、会滑冰、能游泳、精选项。在《大纲》的修订过程中,以过去教学经验为基础,改进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结合本校体育设施、师资队伍现状和当代大学生运动休闲取向,对体育选修课的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运动防护”为必修课程,体育课程体系又增添了新的特色项目。
黑龙江科技大学运动防护课最初命名为“运动遇险救护防护课”。课程目的是针对学生游泳运动遇险的自救与急救,主要解决游泳风险问题。2009年,运动防护课程正式确立为必修课程。课程是以“游泳(蛙泳教学)课教学”为平台,以掌握“溺水防护和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和简单急救处理”为目标,其中内容涉及心肺复苏术、溺水救护、骨折固定、简易担架制作等常识。通过学习运动防护的基本常识,能够用简单有效的救护措施和急救处理方法来解决运动中经常遇到的危险和损伤,更有效地在运动中保护自己、救助他人。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生活提供保障。
根据学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教学资源和学生体育爱好取向,体育部共开设了15门选项课程。其中7门是球类项目,8门是非球类项目。运动防护课程以游泳(蛙泳教学)为主要内容,围绕游泳技能学习而展开。包括游泳技能学习过程中游泳风险识别、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置、遇险自救与急救方法等。运动防护理论课内容主要涉及心肺复苏术、溺水救护、骨折固定、简易担架制作、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原则、方法等。选项课运动防护课内容为具体选项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置方法,防护技能学习在具体选项课中实施(见表1)。
表1 运动防护课程内容设置表
体育课程共144学时,分4个学期授课。根据新大纲,体育理论、滑冰、运动防护、身体素质、选项课为必修课程。运动防护课程是以游泳为主要教学内容,共20学时,包括18学时防护技能实践课和2学时理论课。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要修满18学时实践防护课,这给课程的实施与安排造成很大难度。因为学校教学场地设施资源有限,只有一座游泳馆。学生人数超过1万人,要想每个学生在2年之内修完18学时运动防护课,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此,体育部将4个学期平均分成8个单元(阶段),每学期上2个单元,每个单元16学时。灵活安排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运动防护课上课顺序,缩短教学周期,增加授课单元数量,达到每名学生都能学到运动防护课的目的(见表2)。
表2 体育课程类别表(学时)
因为是初次开设运动防护课程,没有可以参照的具体案例,课程始终在摸索中实施。经过5年的实践,已积累了一定经验,课程体系初步确立。但是,有些问题已经显现,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运动防护课程应以满足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需求为出发点,重新设计、构建与时俱进、实用高效的运动防护课程体系。课程设计系指课程要素的选择、组织与安排的方法过程。课程设计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选择组织教学活动、执行评鉴工作的“科学技术”。因此,课程设计的本质是一种教育实务工作,而不是一种纯粹理论的研究,旨在设计一套课程产品系统,以达到教育目标,而不只是去解释现有的课程现象[5]。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是体育课程评价的依据,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6]。高校运动防护课程主要目的是预防学校体育运动中运动风险事故的发生,及风险事故发生后的急救应对方法,最大限度减小运动风险事故造成的伤害。因此,运动防护课程目标应该围绕运动风险预防与处置来设定。新大纲中运动防护课程目标是以游泳运动风险防护来设置,具体为“溺水防护和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和简单急救处理”。游泳虽然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受场馆设施限制,黑龙江省内高校相对于其他项目开展并不广泛。游泳溺水事故伤害虽然严重,但风险发生率并不高,以游泳课为中心的运动风险防护课程目标设置并不合理,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运动安全防护的目的。
运动防护课程目标首先要考虑日常生活中对生命安全危害大、发生频次高的急救处置方法,比如心肺复苏术、骨折固定与搬运、止血包扎法等。因为,心脏骤停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对生命安全威胁很大,在特定的场合如果救护及时得当,就会救活一个生命,而耽误救护就很可能失去一个鲜活的生命。学校体育运动中骨折也是常有发生,特别是对抗激烈的足球、篮球运动中,传授给学生骨折诊断、骨折固定、骨折搬运的处置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考虑必修课程中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置方法,如滑冰课中摔伤、扭伤、冻伤的预防与处置方法。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普遍以滑冰课为必修课。滑冰课的运动风险大并且发生率高,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每年因滑冰受伤的学生都在30人次以上。因此,传授给学生滑冰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方法是必要的。再次考虑选项课中具体项目的运动风险预防与处置,结合选项课来实施。因为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项目数量是有限的,根据个人爱好,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最多2~3个。只要熟练掌握两个体育项目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置方法,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体育运动安全防护的目的了。同时,也要掌握必要的防护理论知识。
因此,重构后运动防护课程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要掌握心肺复苏术、骨折固定与搬运、止血包扎、冰上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置方法。其次是掌握两项选项课运动风险预防与处置方法。最后要掌握运动防护基本理论知识。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教育目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体育课程目标,从体育学科知识、当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中选择体育课程要素的过程。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体育锻炼原理、锻炼的方法、运动项目的技术、体育的价值观。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是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之一[6]。运动防护课程内容的选择首要考虑因素是课程目标的实现。
运动防护课应继续设置为必修课程。同时,继续细化、划分成不同类别的防护课程,以便于课程的实施。根据课程目标,将运动防护课程划分为基础防护课、选项防护课和防护课程理论三个类别。基础防护课是日常生活中及学校体育运动中常见、发生频次高、对生命安全造成伤害大的风险预防与急救方法。包括心肺复苏术、骨折固定与搬运、止血包扎方法、冰上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置方法。选项防护课是根据选项课确定的项目而制定的防护课程。新教学计划实施后,选项课可以每年一选,这样在2年内可以选择两门选项课,学生可以学习到两门选项防护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选项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置方法。选项防护理论课包括基础防护理论课和选项防护理论课两方面内容。理论课授课形式以专门理论授课为主,同时实践防护课程教学中包括防护理论(见图1)。
图1 运动防护课程类别重构图
经调查学生体育项目爱好总体情况后,体育部对2009年版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体育选项课由原教学大纲规定的2年选1门课,改为每年1选课,增加学生选择不同类别体育课程的机会,在2年内可以学到两门体育选项课程。根据5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运动防护课程作为必修课课时设定为16学时较为适合。其中基础防护课10学时,选项防护课4学时,防护理论课2学时。学生完全可以在16学时内掌握心肺复苏术、骨折固定与搬运、止血包扎方法、运动防护理论等运动防护技能,达到课程目标。基础防护课程最佳授课时间为11月中旬,在选项实践课结束和滑冰课之前这个时间段。因为这个时期天气寒冷,不宜在室外上体育实践课,浇灌冰场难度大。选项防护课在选项实践课中组织实施,教学大纲中应该明确选项防护课程内容与学时数,保障运动防护课程有效实施。
《纲要》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据。控制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是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课题,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黑龙江科技大学运动防护课程完全是按《纲要》的精神来设置的。同时,运动防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考虑本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师资队伍及地域气候等因素。黑龙江省地处东北部,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这种气候很适合开展冰雪项目,而游泳、水上项目很难开展,这也是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普遍开设滑冰课的主要原因。原有运动防护课程以游泳技能传授、溺水救护、心肺复苏术为主要内容,而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相对于滑冰课,游泳课的开展较少。重构后的运动防护课程实施不必过多顾虑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限制,提高了课程安排的灵活性,课程实施更为顺利。实践表明,运动防护课程实施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发生率明显下降。
学校体育安全是实现“健康教育”理念的前提,普通高校开设运动防护课程十分必要。国内关于运动防护课程方面研究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通过几年的实践,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运动防护课程体系已经趋于成熟。课程目标、内容、授课形式与实施符合《纲要》精神、符合黑龙江省地域气候特点,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能够保证课程顺利实施。重构后的运动防护课程体系能够达到预防学校体育安全及降低运动风险损失最小化的目的。可以为其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树立一个标本,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运动防护课程体系,为学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1] 丁素文.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体育学刊,2002,9(1):66 -68.
[2] 甄子会,王焱森.普通高校开设运动防护课的可行性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5):164-166.
[3] 李 楠.运动防护课程开发的需求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5):117 -120.
[4] 付德荣,李豪杰,涂文坚,等.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防护专业创立及课程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3(2):4-6.
[5] 黄光雄.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6] 崔 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