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青年时代的成绩单

2014-10-31 06:09武新明
做人与处世 2014年17期
关键词:朱镕基藤野成绩单

武新明

1906年,鲁迅从日本仙台医专退学。为什么退学呢?我们都知道的原因是,鲁迅在这所学校上二年级时,在课堂上经历过一次被后人称为“幻灯片事件”的事情。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似乎这并不是他退学的唯一原因。31年后,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曾撰文《谨忆周树人君》,藤野说:“当时……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虽然事出有因,但终究成绩不是很好。他大一时的成绩单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名单不长,抄列如下:解剖学59.3分(丁等)、组织学72.7分(丙等)、生理学65分(丙等)、伦理学83分(乙等)、德文60分(丙等)、化学60.3分(丙等)、物理学60分(丙等)。

课程共有7门,平均为65.8分,这样的分数,显然不算好。我们无法知道,鲁迅以这样的成绩基础开始大二课程的学习后,新学年的成绩会怎样。事实上,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一点了——他已经退学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他的同学中有很多是留级生,他的关于藤野先生的最初的故事就是从那些留级生口中知道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对留级的惧怕。他是看不上那些“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的,他不要与他们为伍。

不管怎样,他成绩不好,并且退学了。但这一切有什么关系呢?他有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一生,最终成为我们的“骨头最硬”的先生。

1916年的朱自清、1917年的罗家伦、1930年的吴晗投考北京大学时,数学科目分数均为大零蛋。臧克家则将“零蛋”呈送给1930年的国立青岛大学。季羡林、钱钟书则比他们强一点,前者考了4分,后者考了15分。要知道,分制可是百分制。胡适曾在中国公学求学。他后来自我吹嘘说自己的成绩好:“公学的英文、数学都很浅,我在甲班里很不费力气。”实际呢,当年的《神州日报》曾公布一次该公学的测验成绩,全班21名同学,胡适列第20名。

伟大领袖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进校后的第一次考试中,成绩也是差强人意。电影《恰同学少年》中说,他在这次考试中得了两个第一,语文正第一,数学倒第一。一帮老师在那里争执他是个什么样的学生。用得着争执吗?严重偏科到数学科在他的成绩单中若隐若现,几乎要消失了。

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一张他上高中时的成绩单,是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发放的,时间是1911年。彼时,他18岁,刚读完该校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成绩是:试验80,品行73,作文90,习字69,英文88,英语98,地理75,代数92,几何97,植物80,图画67,体操60。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份成绩单远远算不上优秀,平均分不过80.75分。2006年,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就说,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很难考进大学的。但这挡不住他日后成为一代文豪。

朱镕基的小学、中学成绩都很优秀,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考入清华大学。因为抗日战争,朱镕基的高中曾就读于3所学校,先于1944年2月进入当时湖南新化的楚怡工业学校读高一;半年后,经考试进入当时的国立八中读了两年;最后于1946年9月进入当时的湖南省立一中高26班理科班,并从这里考入清华大学。网络上可以查到的他中学时代的成绩单,至少有3份。这里,只抄录他在湖南省立一中时的成绩单。当年12月份举行的期末考试中,他的考试成绩是:公民96分,国文80分,数学80分,化学95分,物理86分,外国史85分,外国地理85分,英语90分,体育70分,军事训练81分。各科的平均分数是84.80分。这份成绩是否优秀,没有比较,无从做结。但2011年4月他访问清华大学时,有媒体报道,1947年,朱镕基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考分最高,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一进校就拿到了奖学金”。进入大学后,由于他的用功学习,对付全校最难的电机系的功课也是“应付自如”,并成为班上的“业务尖子”之一。以此佐证,前面那份成绩单应该是非常优秀的。

正因为他的勤奋与努力,积累与成长,才使他取得了日后不菲的成就。回望当年,朱镕基也是学霸啊。学霸的人生,以勤奋开始,以成就结束。说这么多,并不是想说成绩不重要。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时代。我只想说,必须要“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就像大师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的成就一样。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朱镕基藤野成绩单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朱镕基巨额版税全给了基金会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成绩单的妙用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