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治疗45例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比较研究

2014-10-30 02:02董甜甜曹敏冯园园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耳穴压豆艾灸针刺

董甜甜 曹敏 冯园园等

【摘要】目的:通过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疗效的差异,以指导临床的优化选择。方法:将45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采用视觉类比量表观察三种方法对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效果。结果:针刺组、艾灸组及耳豆组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总有效率均达100%;从治愈率来看,艾灸组优于针刺组和耳豆组(P<0.05)。结论:针刺组、艾灸组及耳豆组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均有效;根据优化原则,艾灸法最佳。

【关键词】针刺;艾灸;耳穴压豆;气滞血瘀型痛经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7-0030-02

Abstract:

Keywords:

痛经是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是青年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56.06%[2]。有的已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气滞血瘀型痛经为痛经中多发的证型,其临床表现为经期小腹疼痛、乳房胀痛、恶心呕吐、舌暗及脉弦等症状,针灸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本研究通过对45位痛经患者的治疗,将对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对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不同疗效进行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招入45名志愿者,本着自愿原则本人亲自签署志愿书。采用随机数字表分配法分为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3组,每组15人。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年龄在18~23岁之间的青年女性。各组在年龄、病程、治疗前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x±s,分)

组别例数年龄VAS评分针刺组1520±26.32±0.51艾灸组1521±36.93±0.44耳豆组1520±36.52±0.37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3](6版)制定的痛经诊断标准拟定: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1]制定气滞血瘀型痛经诊断标准拟定: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量少,行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或有烂肉样物排出,块下则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1.3纳入标准符合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年龄18到25岁;接受本疗法前1个月月经周期未接受其他治疗,且治疗前2周内未服用任何有关痛经的药物。

1.4剔除与脱落标准已随机分组但未按规定治疗者;有紧急情况被迫退出者;不能耐受针刺、艾灸或耳压刺激者。

1.5治疗方法针刺组操作方法:取穴:太冲、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地机、血海、水道、合谷;操作:用75%的乙醇常规消毒,选用0.32mm×40mm毫针,直刺25~40m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均匀提插捻转。留针30min,隔日一次,留针期间间隔10min行针一次。艾灸组操作方法:取穴:气海、神阙、中极、水道、太冲,行隔姜灸,三阴交、血海,艾条温和灸,每穴30min,隔日一次。耳穴压豆组操作方法:取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肝、肾、脾,两耳交替,3日一换。三组均自月经来潮前两周左右开始治疗,至月经结束为止;连续治疗3m,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并记录。

1.6观察指标采用国际常用的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法[4]评定痛经疼痛程度。将疼痛程度分为0-10级,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能符合自己疼痛的数值。

1.7疗效标准设治疗前的VAS评分为A,治疗后的VAS评分为B,则VAS的加权值=(A-B)/A×100%,治愈 VAS 的加权值≥75%;显效 VAS 的加权值为50%~74%;有效 VAS 的加权值为25%~49%;无效 VAS 的加权值<25%。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资料或成组资料的t检验(方差齐时)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说明三种疗法均有效;从治愈率来看,艾灸组的优于针刺组和耳豆组(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痛经的基本病机为气机不畅,胞宫失养。而气滞血瘀型痛经多因情志因素和感受寒邪所致。情志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经气涩滞不畅,不通而痛;寒客胞宫,阻滞气血运行,不通则痛[5]。而《黄帝内经》所载“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则是疼痛的最主要病机,故针刺通过调节经络以调理气机,气畅则血行,进而胞宫得以濡养,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针刺可通经活络,气血运行通畅则其痛即止。三阴交穴具疏肝健脾益肾之效,为女科之要穴;《类经图翼》称关元“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气海穴可补益元气,神阙具理血调经之功,故关元穴、气海穴和神阙以充养胞宫;太冲穴为肝经输原穴,可疏肝理气,调通气机。足三里与血海穴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经为主,配地机穴、水道穴以健脾利水、疏调气血。合谷穴为镇痛要穴,与太冲配伍为四关穴,能疏调气机,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诸穴或针或灸,均能有效。endprint

【摘要】目的:通过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疗效的差异,以指导临床的优化选择。方法:将45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采用视觉类比量表观察三种方法对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效果。结果:针刺组、艾灸组及耳豆组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总有效率均达100%;从治愈率来看,艾灸组优于针刺组和耳豆组(P<0.05)。结论:针刺组、艾灸组及耳豆组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均有效;根据优化原则,艾灸法最佳。

【关键词】针刺;艾灸;耳穴压豆;气滞血瘀型痛经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7-0030-02

Abstract:

Keywords:

痛经是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是青年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56.06%[2]。有的已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气滞血瘀型痛经为痛经中多发的证型,其临床表现为经期小腹疼痛、乳房胀痛、恶心呕吐、舌暗及脉弦等症状,针灸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本研究通过对45位痛经患者的治疗,将对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对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不同疗效进行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招入45名志愿者,本着自愿原则本人亲自签署志愿书。采用随机数字表分配法分为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3组,每组15人。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年龄在18~23岁之间的青年女性。各组在年龄、病程、治疗前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x±s,分)

组别例数年龄VAS评分针刺组1520±26.32±0.51艾灸组1521±36.93±0.44耳豆组1520±36.52±0.37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3](6版)制定的痛经诊断标准拟定: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1]制定气滞血瘀型痛经诊断标准拟定: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量少,行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或有烂肉样物排出,块下则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1.3纳入标准符合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年龄18到25岁;接受本疗法前1个月月经周期未接受其他治疗,且治疗前2周内未服用任何有关痛经的药物。

1.4剔除与脱落标准已随机分组但未按规定治疗者;有紧急情况被迫退出者;不能耐受针刺、艾灸或耳压刺激者。

1.5治疗方法针刺组操作方法:取穴:太冲、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地机、血海、水道、合谷;操作:用75%的乙醇常规消毒,选用0.32mm×40mm毫针,直刺25~40m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均匀提插捻转。留针30min,隔日一次,留针期间间隔10min行针一次。艾灸组操作方法:取穴:气海、神阙、中极、水道、太冲,行隔姜灸,三阴交、血海,艾条温和灸,每穴30min,隔日一次。耳穴压豆组操作方法:取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肝、肾、脾,两耳交替,3日一换。三组均自月经来潮前两周左右开始治疗,至月经结束为止;连续治疗3m,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并记录。

1.6观察指标采用国际常用的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法[4]评定痛经疼痛程度。将疼痛程度分为0-10级,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能符合自己疼痛的数值。

1.7疗效标准设治疗前的VAS评分为A,治疗后的VAS评分为B,则VAS的加权值=(A-B)/A×100%,治愈 VAS 的加权值≥75%;显效 VAS 的加权值为50%~74%;有效 VAS 的加权值为25%~49%;无效 VAS 的加权值<25%。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资料或成组资料的t检验(方差齐时)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说明三种疗法均有效;从治愈率来看,艾灸组的优于针刺组和耳豆组(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痛经的基本病机为气机不畅,胞宫失养。而气滞血瘀型痛经多因情志因素和感受寒邪所致。情志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经气涩滞不畅,不通而痛;寒客胞宫,阻滞气血运行,不通则痛[5]。而《黄帝内经》所载“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则是疼痛的最主要病机,故针刺通过调节经络以调理气机,气畅则血行,进而胞宫得以濡养,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针刺可通经活络,气血运行通畅则其痛即止。三阴交穴具疏肝健脾益肾之效,为女科之要穴;《类经图翼》称关元“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气海穴可补益元气,神阙具理血调经之功,故关元穴、气海穴和神阙以充养胞宫;太冲穴为肝经输原穴,可疏肝理气,调通气机。足三里与血海穴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经为主,配地机穴、水道穴以健脾利水、疏调气血。合谷穴为镇痛要穴,与太冲配伍为四关穴,能疏调气机,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诸穴或针或灸,均能有效。endprint

【摘要】目的:通过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疗效的差异,以指导临床的优化选择。方法:将45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采用视觉类比量表观察三种方法对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效果。结果:针刺组、艾灸组及耳豆组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总有效率均达100%;从治愈率来看,艾灸组优于针刺组和耳豆组(P<0.05)。结论:针刺组、艾灸组及耳豆组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均有效;根据优化原则,艾灸法最佳。

【关键词】针刺;艾灸;耳穴压豆;气滞血瘀型痛经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7-0030-02

Abstract:

Keywords:

痛经是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是青年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56.06%[2]。有的已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气滞血瘀型痛经为痛经中多发的证型,其临床表现为经期小腹疼痛、乳房胀痛、恶心呕吐、舌暗及脉弦等症状,针灸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本研究通过对45位痛经患者的治疗,将对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对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不同疗效进行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招入45名志愿者,本着自愿原则本人亲自签署志愿书。采用随机数字表分配法分为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3组,每组15人。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年龄在18~23岁之间的青年女性。各组在年龄、病程、治疗前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x±s,分)

组别例数年龄VAS评分针刺组1520±26.32±0.51艾灸组1521±36.93±0.44耳豆组1520±36.52±0.37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3](6版)制定的痛经诊断标准拟定: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1]制定气滞血瘀型痛经诊断标准拟定: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量少,行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或有烂肉样物排出,块下则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1.3纳入标准符合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年龄18到25岁;接受本疗法前1个月月经周期未接受其他治疗,且治疗前2周内未服用任何有关痛经的药物。

1.4剔除与脱落标准已随机分组但未按规定治疗者;有紧急情况被迫退出者;不能耐受针刺、艾灸或耳压刺激者。

1.5治疗方法针刺组操作方法:取穴:太冲、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地机、血海、水道、合谷;操作:用75%的乙醇常规消毒,选用0.32mm×40mm毫针,直刺25~40m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均匀提插捻转。留针30min,隔日一次,留针期间间隔10min行针一次。艾灸组操作方法:取穴:气海、神阙、中极、水道、太冲,行隔姜灸,三阴交、血海,艾条温和灸,每穴30min,隔日一次。耳穴压豆组操作方法:取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肝、肾、脾,两耳交替,3日一换。三组均自月经来潮前两周左右开始治疗,至月经结束为止;连续治疗3m,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并记录。

1.6观察指标采用国际常用的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法[4]评定痛经疼痛程度。将疼痛程度分为0-10级,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能符合自己疼痛的数值。

1.7疗效标准设治疗前的VAS评分为A,治疗后的VAS评分为B,则VAS的加权值=(A-B)/A×100%,治愈 VAS 的加权值≥75%;显效 VAS 的加权值为50%~74%;有效 VAS 的加权值为25%~49%;无效 VAS 的加权值<25%。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资料或成组资料的t检验(方差齐时)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说明三种疗法均有效;从治愈率来看,艾灸组的优于针刺组和耳豆组(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痛经的基本病机为气机不畅,胞宫失养。而气滞血瘀型痛经多因情志因素和感受寒邪所致。情志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经气涩滞不畅,不通而痛;寒客胞宫,阻滞气血运行,不通则痛[5]。而《黄帝内经》所载“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则是疼痛的最主要病机,故针刺通过调节经络以调理气机,气畅则血行,进而胞宫得以濡养,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针刺可通经活络,气血运行通畅则其痛即止。三阴交穴具疏肝健脾益肾之效,为女科之要穴;《类经图翼》称关元“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气海穴可补益元气,神阙具理血调经之功,故关元穴、气海穴和神阙以充养胞宫;太冲穴为肝经输原穴,可疏肝理气,调通气机。足三里与血海穴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经为主,配地机穴、水道穴以健脾利水、疏调气血。合谷穴为镇痛要穴,与太冲配伍为四关穴,能疏调气机,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诸穴或针或灸,均能有效。endprint

猜你喜欢
耳穴压豆艾灸针刺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症候分型耳穴压豆辅助治疗特发性突聋的临床观察
耳穴压豆治疗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失眠的疗效研究
耳穴压豆联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40例临床观察
耳穴压豆治疗产后宫缩痛1691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