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爱兰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咸宁 437100)
自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来,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我国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努力实施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创导多维的教学目标,充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身心需求,培养多维的社会人才,实现体育的价值功能。本课题主要是在查阅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辨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概念;以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网球俱乐部课程改革为例,比较分析了大学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间的优劣势,进一步地探讨了大学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发挥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克服俱乐部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一些矛盾,不断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表1
表2
表3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90年代中期,以深圳大学为典范,全国各高校也纷纷进行了所谓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相关研究也随之而来,特别是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概念的研究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本课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刘志敏学者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概念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展开。体育俱乐部是一种自发的、从事体育活动的社会组织,是“人的集合”;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俱乐部界定为:体育俱乐部是指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利用非政府拨款举办,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体育组织[1]。学校体育的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以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应该遵循教学的规律,即在教师指导下,有自由选择项目、教师、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具有共同体育锻炼爱好的大学生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等需要,以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为目标,从大课程观出发,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四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纳入课程之中,成为一种综合的体育教学形式,我们把它界定为“体育教学俱乐部”[2]。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有五种模式:教学型俱乐部、学校与社会联办体育俱乐部、学校管理下的学生组织的单项体育俱乐部、高校竞技运动俱乐部和个体自发组织的体育俱乐部[3]。
通过随机抽查了湖北科技学院网球俱乐部课教学班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网球俱乐部课教学模式的学生分别占34%和52%,不太满意的学生共占4%。觉得一般的学生占10%。由此可见,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持有积极、满意的态度,只有少数学生表现为不太满意。
分别抽取大二网球俱乐部班和网球专项选项班各40名学生进行统一标准下的考试,能掌握基本技术的考试成绩定为80分以上,通过对网球俱乐部班与网球专项选项班期末成绩的统计统计分析得出以下比例。从表1中可看出网球俱乐部班技术考核成绩明显好于网球选项班。这说明了学生在学习网球技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多球训练,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情况下,更能自学和更好地掌握网球技术。因网球技术本身就复杂不易掌握,同时传统选项班上课人数太多,场地、球较少,课余练习不够,所以对技术的掌握较差。
分别抽取大二网球俱乐部班和网球专项选项班各40名学生对每周参加课余网球训练的次数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从表中结果来看,课余参与网球运动训练的学生网球俱乐部班明显高于网球选项班,从网球俱乐部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们由最初的规定性1~2次训练到后来主动地参与课余运动,其主要原因是训练时有教练员指导,小组学生陪伴,球多,场地充足,这些都提高了他们对网球的学习热情,久之,他们感觉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掌握了网球技术,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养成了参与运动的习惯。
网球俱乐部实施一个学期中,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得出,网球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学校支持力度不够,网球俱乐部教学还属于试点中,许多政策还没得到认可;二是学生课余时间较少,一些院系课外活动时间都安排了专业课,影响了学生参与锻炼;三是师资力量较弱,无法满足教学与训练,教师工作量较大;四是场地条件还有待改善。
通过对两种教学模式实施的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对比分析得出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与特点如表3所示。
在《新纲要》颁布后,全国各高校都对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与成绩,湖北科技学院也在这个大环境影响下对大学体育课程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前,湖北科技学院的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是体能训练课+选项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随着体育生活化教育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湖北科技学院通过网球项目的俱乐部教学试点得出:俱乐部教学模式在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方法及体育生活化理念的形成等方面更能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与爱好,在教学效果上明显优越于传统的选项课教学模式,所以后续我们将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极力推进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并朝着“以学生为本”的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复合型模式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引导学生今后的生活方式。虽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但其积极的实践意义不容否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1)加强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
在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中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各级领导认真落实贯彻体育改革,加大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扶持力度,完善各单项俱乐部管理体制,做好教练员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更好更快的完成大学体育工作。
(2)提高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
体育是高校的必修课,根据学校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地位,花费巨大财力修建场馆已不太现实,所以只有通过提高现在学校已有场馆设施利用率来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困难。
(3)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做好老师的转型,扩大教学的时空,主动适应教学要求。
(4)制订完善的考核制度。
按照学生的技术水平层次,制订不同的考核方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技术水平在俱乐部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终身体育的能力。
(5)倡导多种教学模式并存。为了满足各层次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我们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努力做到多种教学模式并存。培养学生稳定的兴趣,使学生能掌握一到两门运动技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努力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使学校体育成为大学生社会体育生化的新起点,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至延伸。
[1]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6-57.
[2]刘志敏,凌青东,石磊.小康社会的高校体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4):69-72.
[3]杨文英,庞国忠.基于系统工程视角下的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