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下旬,《能源》杂志社的大型产业调研考察活动“能源中国行”又开启了一条新的线路——东部管道行。活动起始的初衷,是有关管道安全、产权改革等热点已成为当下能源领域的重大课题。在今年6月份,中国石化已宣布重组成立中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为下一阶段管道储运业务的独立上市奠定框架基础。而中石油则更进一步,打算成立东部管道公司,并拟全部出售。
两大石油公司相继在管道业务上做出重大改革,固是管道业务本身并非各自集团最核心业务,同时它的相对独立性也使其重组或剥离更易,这也意味着更能成为“混改”或“增资扩股”的突破口。此外,当前管道事故频出、安全隐患触目惊心,也将其推至不得不改的境地。
“东部管道行”调研结束后,本刊记者又于9月中旬在中国石化总部专访了傅成玉。自2011年上任以来,傅成玉便着手推进中石化的专业化重组。在本刊专访他之前数天,傅成玉借助夏季达沃斯的平台,系统阐述了他的改革意志和方向。他在此后对本刊记者说:“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中石化总部成为一个控股公司,是旗下一家家专业子公司的董事会,而各个子公司按照产业规律独立发展。”
那么,就管道业务而言,何种路径才符合产业规律,也适合当前的改革氛围和方向呢?
根据各大公司的规划,到“十二五”末,中国油气管网总长将达到14-15万公里,2030年的目标则是30万公里。届时,一个连接中国各地区的庞大网络将带来更为艰巨的管理难题。一般而言,油气管道因其地理上的延续特征,使其穿越城市与乡村、大山与长河,在管理上存在着先天的难度,管道公司鞭长莫及而地方政府又利小责大,其间盘根交错的利益博弈造成的管理真空便是安全隐患和偷盗现象的重要成因。同时,又因长距离管网的相对唯一和排他性,造就了事实上的垄断地位,这种现状一日不改,下游商户和非国有投资商便继续拥有挞伐和非议的口实。
从本刊调研所集,来自业界与学界的意见尽管不尽相同,不过“多元投资、独立运营、公开准入”这三大方向已成为现实或日渐成为现实,“多元投资”既可释放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也可与地方建立利益而非仅仅责任共同体;“独立运营”则可有望让管道公司解决效益低下、质量隐患等沉疴痼疾;惟裁量“公开准入”的尺度依旧让人存有疑虑,独立油气生产商和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投资者所期待的公平环境,依然需待时日。总体而言,本轮管道改革依托大环境的变化,整体红利将有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